引入交易理念 合肥新解再制造

2013/07/23 15:54第一工程机械网《今日工程机械》司宁博 李哲

2013年年初,国务院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的目标(近期目标)是: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

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再制造无疑是响应国家循环经济战略最好的方式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水平并未达到大家预期的高度——出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如用户接受程度不高、旧件来源不足、缺乏统一的再制造标准、缺乏相关政策实施细则等,极大地制约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行业内一个共识度非常高的观点就是:再制造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已经具备了发挥产业化效应的能力,但是目前在很多企业的身上看不出产业化效应的趋势。

如何解决这一现状?许多企业都已经绞尽了脑汁,但是一个产业的培育绝非易事。如今,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已经3年有余,可以说很多人用了3年时间才真正摸到一点门路。

但是门路不等于出路,究竟如何发展再制造产业,近年来似乎始终缺乏一个真正成熟的发展理念。

合肥,这个工程机械产业资源最为优渥的地区之一,以一个崭新而充满希望的理念为这一产业的发展点亮了一点火光——以交易带动产业发展。

在人们还在讨论再制造主导权到底该归属于主机制造企业、零配件制造企业或代理商时,合肥“以交易带动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思路为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是一条通往全新道路的大门,但其究竟能否真正为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我们还不得而知。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本刊记者前往合肥,与政府部门、主机制造商、零配件制造商及代理商进行了详细沟通,并将得到的信息整理成文,以期为读者带来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创造“以交易带动再制造产业”的集聚区发展新模式

产业集聚区,这个概念一定与土地相关。乍一听合肥市要打造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未来,在规划好的产业园地,将会看到一家家企业、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圈定的企业将会悉数搬入园中……

但是,合肥给出的产业集聚区思路却是一种“轻资产”广义的概念——不局限于工厂、设备、制造工人,而是将再制造产品交易中心作为连接这些生产要素的纽带,发挥出聚变的效果。

“没有交易就没有制造”,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工业处处长韩临曦说,“合肥发展再制造产业思路是以交易带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核心是打造了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再制造产品交易平台,以这样一个交易平台将合肥乃至周边所有工程机械再制造资源全都调动、集聚起来。”

韩临曦认为,一个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应该一直由政府来推动;正相反,政府应当只起适当的引导作用,最重要的是制定游戏规则,产业发展是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对于这一理念,安徽泰源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泰源)董事长孙兆宏就非常认可。他认为,如果没有市场推动,就算单个企业短期内得到政策支持,也不可能培育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

安徽泰源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再制造研究所所长杨文彪说,他们在2012年尝试做了十几台再制造产品,全都销售了出去,可见再制造产品还是很有市场的。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台,一方面,他们难以找到用户,用户也难以找到企业;另一方面,再制造产品只能以普通二手机的价格销售。如果有一个规范的、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台,使再制造产品价值回归,必将被激发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熔盛机械有限公司总裁姚广山对这一理念的认识更为深刻,他认为,交易才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从广义上说:没有交易,再制造根本无从谈起。而且,近些年来,行业内关于什么样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工程机械再制造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姚广山认为,以交易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把所有的企业都拉进来,而是让真正有能力的企业被市场所吸引而主动投入进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实现了产业培育,同时从市场充分竞争中实现了资源配置优化。

合肥市政府以服务者身份出现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工业处处长韩临曦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工业处处长韩临曦

以交易为核心的产业集聚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将产业培育、优化的任务交给了市场,政府的主要管理职能不是甄别哪个企业是否应该从事再制造,而重点履行建立市场秩序、监管产业发展、保护用户权益等职能。也就是说,在再制造产业集聚培育过程中,合肥市政府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吸引力,而非拉动力。

韩临曦说,这样的思路正体现了合肥市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不错位、不越俎代庖替代“市场的手”。政府发挥的主要是服务功能,而唱戏的主角则是各家企业。在采访的过程中,韩临曦对于企业的表态一直是,你们有什么需求尽管提,政府会尽可能公平地制定出游戏规则。

在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过程中,许多理念都是第一次提出,如何去实践,如何去做更能满足市场所需,对此,韩临曦对合肥市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代理商、配套件企业进行了长期的走访和调查,与企业共同探讨每一个举措的可行性及价值。

税收抵扣是众多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再制造产业发展面对的尴尬问题,关于这一点韩临曦表示,合肥市政府建设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的宗旨就是,将国家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有关支持政策进行先行先试。比如:通过采取一些对采购者进行税收弥补的方式,来更加有效地刺激市场。

再制造产业集聚区除了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究竟还需要哪些内容?韩临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再制造环节中,有拆解、清洗、检测、修复等共通性工艺,如果都由单个企业承担会造成重复建设,可以由产业集聚区统一建设,集中处理污染物。采用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为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样,既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也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孙兆宏说,合肥市政府对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探索,确实做到了企业的心坎儿上。这样让他们感受到了投资再制造是可行的,打消了企业的疑虑,才敢真正放手去干。

企业联动实现产业构想

合肥湘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主泵及主控阀进行拆解

合肥湘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主泵及主控阀进行拆解

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历史上,究竟应当由谁来成为牵头企业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主机厂拥有整机制造能力但缺乏零部件的制造能力以及销售的渠道;配套件企业似乎承担了再制造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工作但却难以基于自身搭建起行业基础;由于产业特性,代理商掌握再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流通环节但却难以突破技术、规模等瓶颈。

对此,合肥市的主要措施是鼓励各企业之间进行互动,特别是充分调动配套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合肥中建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再制造件的性能

合肥中建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再制造件的性能

目前,这一举措已经产生一定成效。以安徽泰源为例,安徽泰源首先通过自己的渠道回收到旧挖掘机,然后将旧挖掘机进行充分拆解,将所有能够进行再制造的零部件遴选出来。目前,安徽泰源已经具备结构件及部分行走及液压系统零件的再制造,但仍有一些相对专业的产品自己无法实现再制造,因此他们就将这部分工作委托合肥长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源液压)协作完成。由于双方距离较近,物流成本相对较低,安徽泰源公司节省了部分设备投资,长源液压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双方共赢。

长源液压总经理黄春江表示,他们的生产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安徽泰源所需,甚至可以满足合肥市乃至其它周边城市企业的再制造所需。但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需要建设一个平台。如旧件来源、标准确定,测试与评估等等,都需要在一个相对集中地平台中予以实现。毕竟单件小批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安徽博一流体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博一)对这一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构想反应也十分积极。事实上,他们同安徽泰源一样,也早已开展了再制造业务的摸索及实践。目前所缺乏的也正是如何与更多的企业实现产业联动。“再制造不是某一家企业的事,而是多家企业协作才能共赢的产业,在这个领域中,应鼓励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安徽博一董事长闵玉春说。合肥市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的构想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没有将资源向某一类企业集中,而是引导所有有能力参与其中的企业发挥所长,积极参与到再制造产业链的发展中来。

合肥模式究竟有哪些特色

如果说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是集聚区加快前行的基础与前提,合肥地区工程机械行业的区位优势是建立集聚区的产业基础,那么再制造本身所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就是集聚区未来的努力方向。

安徽泰源研制的便携式再制造性能检测仪器

安徽泰源研制的便携式再制造性能检测仪器

合肥市政府非常重视专业化分工协作,再制造产业集聚区不是孤立的一个个项目,而是有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合肥及周边的再制造企业连接起来。该集聚区将重点建成“4个中心”。再制造产品交易中心是合肥规划产业集聚区最核心的项目,此外还有再制造检测、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中心,再制造产业中心和再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中心,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将带来100亿元的经济规模。。

关于建设再制造产品交易中心,合肥及周边的工程机械资源优势明显,也是我国工程机械资源优势较为完善的地区之一。合肥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现阶段,产业集聚区的核心是建设再制造产品交易平台,而从长远看,许多企业都会因为“有交易”被吸引到集聚区来,政府无需去选择企业来做再制造,或者提供无限优惠的政策去招商引资。所有工程机械的关联企业,只要具备产业优势,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及相关利益。

关于再制造检测、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中心,可以说合肥市已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检测中心项目已经确定选址合肥,这意味着,合肥将能获得最便捷的工程机械再制造产品权威认定渠道。人才培养方面也是目前合肥的一大亮点,合肥即将建设我国再制造产业第一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滨士的院士工作站。可以说,坐拥合肥及周边现有企业的人才储备基础,培养再制造人才的道路已经铺好。

关于再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由于产品类别的千差万别,尚没有哪家企业可以提供通用的技术和装备,杨文彪说,实现再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是该产业集聚园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也希望通过这一功能的实现,能够减少他们的研发投入,提高再制造的效率和可靠性。

合肥的工程机械企业对于再制造的热情程度非常高。安徽泰源、合肥中建及合肥湘元三家企业在再制造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特别是安徽泰源的杨文彪,自己研发创造了一套检测设备,可以对机器性能参数进行检测,这一成果也有可能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而被逐步推广起来。

名片不仅仅属于合肥

韩临曦说,合肥市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的构想并不只是一个城市的产业构想,而是希望以此为完善现代制造业体系设计的一张产业名片。目前,这一产业集聚区仍在培育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将合肥及周边的工程机械再制造资源调动起来。等到建设成熟,这一产业集聚区将可以辐射到更大的范围,产品也可以扩大到其它机电产品,真正成为中国再制造产业的中心。

安徽泰源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再制造设备的右侧履带动力性能

安徽泰源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再制造设备的右侧履带动力性能

从资源调动的角度来看,合肥市再制造产业集聚区所涉及的企业不仅仅在合肥,如威龙工贸、行星机械、椒柴动力等一批马鞍山、蚌埠及滁州地区的企业也在这一产业规划的构想中。这些企业的产业特点也非常明确,弥补了合肥在某些产业链条上的缺失。

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希望服务到的企业及用户范围绝对不应当只是在合肥或者安徽境内。华东、华中是工程机械产品的重要市场,其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市场的辐射将更加快捷、有效。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理念来满足更大的市场所需。

正是由于这一规划所立足的不仅仅是合肥市而是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合肥市才积极地将这一集聚区规划递交给国家相关部委,希望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产业支持。毕竟仅通过合肥一市之力,虽有好的构想但却难以实现真正的产业规模突破。

而且,合肥再制造的产业模式已经得到了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的充分肯定。这种以交易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式正是目前行业所需的发展方式,可以说,如果合肥再制造产业集聚区能够按其构想实现,它在已经逐步迈入后市场时代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后记

一个产业的培育是艰辛的。

对于合肥市政府来讲,创造一切条件,让企业放开手脚在市场的砥砺中成长,才能够培育出一个有希望、有未来的产业,培育出一批真正具有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合肥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可以说主要的目的在于激发市场潜力,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如何完成产业的培育,则交给了市场,交给了企业。

这样无疑是大胆的,却更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由政府层面的公信力和政策指引为基础,企业借助政府层面的支持来规范、发展再制造业务,政府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和自由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表现为:通过建设合肥再制造产品交易中心实现规范、透明、有序的交易,进而带动整个合肥地区再制造业务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最后形成广泛意义上的再制造产业。这一想法极具创新性,更可喜的是合肥市政府对于此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很高,这更大大加强了工业、金融、物流等单位对于构建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的信心和动力。

中国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发展,可以说充满了太多的曲折和不确定,合肥模式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尤其是随着“以交易带动再制造产业发展”理念的愈加成熟,可以说,行业内所有关心再制造的人士都在期待着再制造这块业务在合肥真正焕发出活力。

一个先进的案例

合肥东方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此次,记者还到访一家企业——合肥东方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节能)。这是一家以为钢铁公司提供生产线解决方案为主要业务的冶金企业。

经过东方节能加工再制造的零件

经过东方节能加工再制造的零件

对于这家企业,韩临曦强调,虽然不是工程机械企业,但这家企业对再制造的理解可以说非常透彻,这家企业的成功,也许能为工程机械再制造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实际上,这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就是钢铁生产线上的易损件如导辊等产品,但这家企业创造性地提出,并非为钢铁企业定期提供某一生产线所需的易损件产品,而是在该生产线生命周期内提供持续服务。也就是说,钢铁企业的一条生产线建好,从开始使用到寿命终止,这其中导辊的更换全部由东方节能来提供。

东方节能副总经理完永云说,由于他们的产品使用特性,在使用过程中遭遇破坏而无法使用的较少,因此存在非常高的再制造价值。而且,钢铁企业生产线易损件的更换是非常频繁的,由于高温及摩擦的使用环境,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会磨损。一条生产线在其寿命期间,不知要更换多少耐磨件。因此,东方会派驻工程师在钢铁厂,随时对生产线上易损件的磨损程度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需要更换的产品,即刻进行更换,并将旧件回收。

旧件回到工厂后,在经过初步筛选之后,能够进行再制造的产品被送去清洗,然后再分成两类进入再制造流程。一类是磨损程度轻微可以再次使用的,东方节能会主要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实现再制造;另一类是表面磨损严重难以恢复至新品尺寸的,东方节能会将其送往另一条生产线,将外部磨损部分削除掉之后,将其制成尺寸相对较小的部件,这样的方式可以说为产品不知赢得了几次“青春”。

通过这样的再制造方式,东方节能不仅为自己开创了新的业务领域,也帮助客户降低了使用成本。完永云说,近年来,国内钢铁行业不是十分景气,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也非常严格,他们也是在产品利润空间可能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发掘出这样一条新思路。

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说,再制造与租赁服务相结合,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用户要买的是不是也不单纯是产品,而是满足一定使用工作周期的解决方案呢?用户对再制造产品的许多担忧,是不是可以由具有专业背景的租赁公司来承担?

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理念正解释了为何一些外资企业将再制造的发展中心落实在后市场的配套件供应等环节上来,同时,这样的思路也能够转变用户固有的观念——我买的是一个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台旧的设备。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龙工”,系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李新炎先生于1993年在福建龙岩始创;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3339),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一家境外上市的公司,名列“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100强”和“全国百家侨资明星企业”。公司始终秉承“靠人才,抓管理;上质量,创名牌;取信天下,跃居群雄”的治企方针,推行纵向一体化运营模式,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自主开发及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变速箱、变矩器、驱动桥、液压油缸、齿轮、管路、传动轴等核心零部件;公司产品覆盖装载机、挖掘机、叉车和路面机械等四大品类,型号超过200多种。其主导产品“龙工牌装载机”是“中国名牌产品”,“龙工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挖掘机产品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叉车和压路机等路面机械及其龙工产品的核心零部件跻身国内外先进行列。公司始终坚持“销售代理制”这“一大原则”,不断强化“质量、服务、性价比”这“三大优势”,构建起遍布全国的龙工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在800多家一、二级重点经销代理单位中全面实行了整机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和融资租赁“四位一体”的销售服务机制,全面实行“24小时服务赔偿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销售渠道的畅通与售后服务的不断完善。2009年公司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实现净利润超过8亿元,跃居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24位;营业利润率增幅全球第四,销售额增幅全球第五,平均资产回报率全球第六。公司在福建、上海、江西、河南四大基地拥有19家全资子公司。生产设备均采用目前国际最为先进的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ISO9001:2008和国家军用标准GJB9001-2001A认证。2006年,公司董事局在全面总结过去十多年跨越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国际市场的前沿,制定了2006~2020年“二轮创业”发展纲要,全面实施“国际化定位·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以效率推动未来,努力推动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全力推进由“中国名牌”向“世界知名品牌”战略跃升,积极为建设国际化的一流企业,打造“百年龙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