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河重工海工基地看盘锦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

2013/07/22 09:42盘锦日报

7月6日,记者走进辽河重工辽东湾新区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万平厂房沿河排开,在建钻井平台庄严雄伟,身着工装的职工紧张忙碌,河水静静地流淌……

记者多次到辽河重工采访,对这个基地情况比较了解。但亲身走进基地,还是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入胸膛。大辽河从这里奔流入海,辽河重工也是从这里挺进大海。盘锦的装备制造业,是否也能告别“大河情结”,走进“大海时代”。

走进大海,要有“海”的气魄

18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人们从防波堤向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机打井,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

2004年,“中海油”总公司拿出1000万元打造深海工程装备。2008年,设计图纸变成了现实。

盘锦石油装备制造年产值超过200亿元。这些装备主要立足于陆地。

盘锦率先走进海洋的,是辽河重工。

2007年,辽河重工就把目光瞄准了广阔的海洋,提出“创世界名牌海工装备”的目标,开始了辽东湾新区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成为中国石油集团唯一有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建造资质和业绩的企业。

6年来,辽河重工建造了以中石油第一艘万吨油轮——“昆仑油106”号为主力的各类专业工程船舶十余艘,制造中国石油首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300、CP-400等各型号自升式钻井平台6座。目前在建的有“海豹八号”气枪式震源船、“辽河一号”风电安装平台、DSJ自升式钻井平台等多项高端海工装备。

他们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仅世界陆架区已发现800多个含油气盆地,1600多个油气田,石油地质储量达1450亿吨。

在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目前水深小于500米的浅海仍占主导地位。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大于500米的深海。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气探明储量164亿吨油当量,其中深海占41%,浅海占31%,陆上占28%。

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未来全球50%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将来自海洋。

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遍及世界各大洋。

墨西哥湾,世界上钻井最活跃的近海区域,正在作业的就有19000多口井。海湾地区作业的近海钻井船有120多艘。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岸有钻机100多座。挪威、巴西等国的海上石油钻探兴旺。

据统计,海上勘探的国家已逾100个。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相当于辽河油田年产量的2000多倍。

2011年1月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2010年,“中海油”国内油气年产量达到5180万吨,等于为国家建成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

5月,中国打造的深海利器“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相继诞生,中国终于在世界深海油气开发阵营有了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权威人士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发展观念,刚刚入门。深海设备,刚刚入门。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海工装备制造业达到1000亿元产值。这个数字,只占世界市场20%的份额。

差距,是勇者的目标,是海量的市场。

在这块市场上,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荷兰皇家壳牌、戴文能源、必和必拓等石油巨头正在“跑马圈地”,竞争相当激烈。

盘锦,拥有装备制造、石油开采、港口、河口等诸多优势,是发现海工装备、特别是深海装备的“真命天子。”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舍弃“线型思维”的“大河思想”,转向“发散思维”的“大海思想”,以“世界海洋,尽我驰骋”的气魄,打造一个“世界级”海工装备基地,然后去“征服世界”。

“向海发展”,“以港强市”,盘锦迈出了从“大河”跨入“大海”的重要一步。那么,下面需要的是:“向海看,齐步走!”

辽河重工,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走进大海,要有“海”的方式

“淘金者可能发财也可能破产,但是向淘金者出售牛仔裤和工具的人往往都会发财。”

然而,对于为了自己“淘金”而生产“工具”的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来说,故事也许没有这样简单。

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围绕中国近海石油资源开采,制造浅海固定式钻井平台。

珠海高栏岛——“中海油”的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公司总部的大堂里,硕大的悬挂屏幕中反复放映着各种气势恢宏的海洋石油装备,令人肃然起敬。

青岛黄岛区连江路北端海西湾内,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海工建造基地,总投资22.8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具备年加工钢材9.8万吨的生产能力,可以实现产值40亿元。使海西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平台。

辽东湾新区。盘锦海工基地规划区域面积34.8平方公里。盘锦市和辽河油田累计投入近20亿元,有23家企业入驻。辽河重工一马当先,“美国益资”、“挪威戈朗”正式签约。“海工龙头”高点启动,2011年,盘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超30亿元。2012年,订单超过100亿。

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如果仅仅为了淘金,无异于“画地为牢”。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淘金,更要出售工具,与欧美等世界海工大鳄“分享”海洋资源开发成果。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情系中联 合作共赢 中联重科向辽宁盘锦泰安吊运公司批量交付设备

4月27日上午,中联重科泉塘工业园内,中联重科与辽宁盘锦泰安吊运公司举行批量设备交付仪式。交付起重机[详细]2020-04-29 11:57

盘锦合力低温启动叉车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

日前,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盘锦合力组织召开省级新产品鉴定会,盘锦合力研制开发的新产品——“K系[详细]2015-11-27 09:40

盘锦市市长高科一行莅临盘锦合力指导工作

3月13日上午,盘锦市市长高科,常务副市长郭伦,副市长姜冰,以及盘锦市消防支队、安监局、环保局等部门的领导,在辽东湾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志焕的陪同下,莅临盘锦合力视察指导工作,盘锦合力总经理程胜等负责人全程陪同。 其间,程胜总经理向高科市长一行详细介绍了盘锦合力上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2015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并就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做了详细的汇报。高科市长认真听取了汇报,不时的微笑点头予以肯定。在参观车体组装线时,高科驻足在一台正在组装的叉车前,认真端详,并仔细询问性能和构造等问题。当得知盘锦合力在过去的一年,通过走访用户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已成功研发出适合东北市场的叉车时,高科市长非常高兴,并表示,合力叉车在辽东湾新区是一个标杆企业,无论从产品还是管理等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希望盘锦合力能够再接再励,加快新产品研发,多开展产学研合作,让产品更加契合地域特征,扩大产品的影响力。程胜总经理表示,盘锦合力立足北方市场,将会按照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盘锦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稳定加快发展步伐,为盘锦市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健康发展装备制造业作出新的贡献。[详细]2015-03-17 14:48

跻身"十强" 盘锦能源装备制造叫响"中国创造"

全国第一台超深井钻机、第一台超低温钻机顶驱、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世界首创的海上风电安装船……金秋时节,喜讯传来:在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上,硕果坠枝的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中国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十强”。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盘锦市在经济转型进程中,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石油天然气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临港重型装备、新兴装备产业集群”,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由“盘锦制造”向“盘锦创造”跨越。 近年来,盘锦市通过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交易等发展平台,为能源装备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科技创新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已成立12家省级研发中心,形成了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在金融服务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与多家专业银行共同建立了集贷款、担保、基金投资等于一体的金融支持服务平台,有效破解企业融资“坚冰”。去年,盘锦市还制定出台了《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规划纲要》,强势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今年7月,盘锦市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筹建;联盟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条件和产业优势,持续解决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难题,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至今,位于兴隆台区的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临港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等累计吸纳投资1000多亿元,集聚了24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品涵盖陆地和部分海工装备制造业。能源装备“盘锦创造”令人瞩目———超深井钻机、全自动液压钻机、低温钻机、低温顶驱、连续油管作业机、石油特种车、CP—300钻井平台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石油装备和SAGD、火驱采油等先进的采油技术先后在这里“诞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成为世界最大的钻井成套设备生产基地。截至今年8月底,盘锦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5亿元。[详细]2014-10-07 11:42

约翰迪尔WL56装载机一次性交付14台 扬威盘锦港

2014年5月14日上午,约翰迪尔与大洼县兴运达运输有限公司14台WL56型轮式装载机交机仪式在盘锦[详细]2014-05-23 09:21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