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詹纯新:“中国工程机械”的脊梁

2013/04/01 10:45金融界网站

近日,被业界称为中国经济领域“奥斯卡”奖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中联重科(000157)董事长詹纯新凭借其带领中联重科在国际并购上的出色表现,当选“2011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荣膺这一奖项,是在詹纯新带领中联重科成功收购世界混凝土机械的顶级品牌—意大利CIFA公司三年之后。三年来,这一起闻名中外的工程机械界“器脏大移植”,无排斥反应、运营良好,2011年1-10月CIFA业绩增长39%。而在收购当时,面临金融危机下欧洲经济的一蹶不振,CIFA曾濒临绝境。中联重科并购CIFA获得了业界肯定,就在前不久,它与“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一起被评为海外投资五大经典案例。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并购为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全球化经营理念、创立的并购重组“中联模式”、全球市场资源的运作等都为中国工程机械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空间。詹纯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的脊梁。

“4维”对接国际市场

早在2007年底,詹纯新将旗下的“中联”、“浦沅”、“中标”这些子品牌进行整合,统一为“中联”品牌进驻国际市场时,他心中就已经有了一副“国际化”的沙盘:“力争在5年时间里,将更多的产品以自主品牌销往海外,在技术、市场、品牌、资本4个维度上实现与国际的全面对接。”

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CIFA即宣布海外市场拓展全面铺开。目前,中联重科海外业务已覆盖到全球70多个国家。2011年上半年,中联重科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区域经销商为主体、直销与大客户相结合的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

今年6月21日,中联重科买断国际社会公认的塔机高端专家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该公司的塔机技术和其设计的塔机,代表了当今全球塔机的最先进水平,堪称世界塔机的标准。这次整合使中联重科的塔机技术迅速实现了从中国领先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技术的国际对接对于中国工程机械来讲意义重大。我们不仅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塔机技术,还引进了全套技术培训,这将提高整个搭机行业的技术水准,并通过吸引转化再创新,使中国塔机站于高位。”詹纯新说,未来,技术对接将是中联重科国际化的“标准动作”之一。

资本对接国际化业已起步。此时距中联重科H股全球发售刚好一周年,在中联重科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而借力H股在全球募集资金,中联重科正在逐步完成资本的全球化运作。

综观卡特彼勒小松等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历程,大多经历了产品市场由国内向国际转变,由产品国际化向资本国际化转变的过程。可见,詹纯新管理下的中联重科已携同中国工程机械业迈开了与国际巨头竞争的步伐。

9次并购创“中联模式”

詹纯新带领的中联重科截止目前共经历了9次跨地域、跨国界的并购整合,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中联重科快速完成市场的国际化布局。特别是2008年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规模之大、整合之难为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上所仅有,而这次成功的并购整合,令在重工业领域一向骄傲的欧洲人对中国制造消除了“门第之见”,也为中国工程机械向欧洲及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开拓打下的基石。

从并购中,中联重科摸索出了以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为基础,以无形资产激活有形资产,运用强大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有效推进与被并购企业在制造体系、渠道、品牌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递进融合,积极导入全球领先的经营模式的“中联模式”。

而今,“中联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在并购CIFA时,詹纯新立下目标:“要做到世界工程机械前十强”。三年后,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上,中联重科跃居第8位,较2008年上升11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世界标签。

詹纯新表示,国际化是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经之路,而并购无疑是一条捷径。“中联模式不仅是中联重科的并购方法论,更是中国工程机械的财富与经验。”

3点启示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走出去”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潜力无限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卡特彼勒、小松、特雷克斯沃尔沃日立等国际一线工程机械企业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使得国内竞争异常激烈。与此同时,广阔的海外市场也吸引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相继“走出去”,不断加大海外扩张力度。

2011年中联重科海外市场动作频繁: 52米长臂架泵车首次进入沙特,并签订起重机出口沙特最大订单;30台泵车出口日本,支援福岛震后重建工作;买断塔机高端专家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

詹纯新认为,从行业的整体趋势(财苑)看,中国机械工程企业必须走出去。他说,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只有“走出去”才能突破瓶颈,才能在有效整合全球资源的前提下完成国际化转型,实现“弯道超车”。现在,中联重科的世界级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实现销售额过千亿元,进入全球前5位。

纵观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可以看到,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可以破解国内竞争胶着的迷局,而并购是“国际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同时,中联重科从实践中得出,中国企业要国际化,首先要本土化。也就是要融入当地文化,做当地的企业。所以中国企业融入国际的新姿态,即包容、共享和责任。这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而言,都是可以被借鉴的经验。

“我想把中联集团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打造一艘引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航空母舰’,更希望看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集体登上世界竞争的舞台,在世界工程机械产业中拥有话语权。”尽管,在詹纯新的字典里,“国际化”是最难书写的三个字,但是,他必须挺起脊梁,继续写下去。詹纯新坚信,在今后的十年内里,中国肯定能够产生自己的“小松”和“卡特彼勒”,诞生世界级企业对于奋进中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不是梦想。

詹纯新先生,中联重科第四届的董事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联重科是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与三一重工(600031)同位于湖南长沙。2011年又是中联重科继续成长的一年。公司利润总额翻倍,与三一重工增长速度不相伯仲;而詹纯新也当选为2011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亲爱的读者:

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总体看法,我想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惊喜、回归。

所谓惊喜,是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超出预期,在速度上和质量上,产生了很多惊喜的变化。

速度方面,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已成世界之最。纵观2001至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以每年25.6%的平均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500亿增长到了2010年的4300亿,增长了8倍多,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2010年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8家。

质量方面,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在这些年产品国产化进步很大。以中联重科创业的第一类产品混凝土输送泵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95%的市场份额。所谓回归,指的是增长速度上的回归。先前,工程机械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是25.6%,而一些龙头企业,包括中联重科在内,增长速度达到了这个平均速度的2-2.5倍。结合现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情况,我想现在应该是行业和企业发展速度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的时候了。

这次回归应该比较符合公司年初的预期,而且,工程机械各产品板块增长的情况也将各不相同:混凝土机械方面,国家政策仍有较大支持,要求使用商品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等政策已经广泛运用到县级地方,市场的不断深化保证了需求的持续增长;建筑起重机方面,目前由于保障房建设等原因,相关产品仍旧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而工程起重机由于政策开始放松,且基数较低,在明年仍旧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土方机械方面,我们认为这是个好行业,但短期内由于竞争对手过多进入这个领域,出现了透支的情况,因此我想下一轮大发展,可能要等到农村集约化经营的时候,才能释放足够市场,对这类产品我们没有放弃,也不会盲目竞争,目前正在储备人才,整合资源,蓄势待发。未来,预计行业规模会有稳步增长,但增速不会像之前那样迅速,同时行业国产化深度、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顺势而上。

第一,中国市场对工程机械的硬性需求长期存在。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和日本1965年时47%的水平差不多,日本是用了20多年时间在1990年将城市化率提升到62%左右,而日本的小松正是利用了这20多年迅速壮大,当前的中国和当时的日本颇为相似,且国土面积更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工程机械行业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提升将出现巨大的增长空间,而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成长的黄金时期。

第二,国产化的深度延伸趋势不可阻挡。前面我们谈了混凝土机械,再以履带吊为例,2011年5月,中联重科推出了3200吨履带吊,使中国履带吊行业实现了超大吨位的国产化,同时之前被日本企业占领的中小吨位履带吊市场逐步被国内企业收复,中大型履带吊市场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国产品牌,形成与欧美企业分庭抗礼的局面。

第三,现实需要促使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更多地“走出去”。中国国内市场毕竟有限,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际市场必将成为下一个拓展地。同时,如果不能进入国际标准制订权的行列,就会失去国际市场准入的话语权,所以,“走出去”成为了当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持久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多极、多元、多彩的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时代,中联重科将秉承自身战略、凭借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优势,继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担当时代的使命,缔造全新的产业文明。

2011年12月12日,北京嘉里中心,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亲手将“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奖杯交到了中联重科(000157)董事长詹纯新的手中。一个是历经入世沧桑的中国入世首席谈判官,一个是书写中国企业国际化篇章的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掌舵人,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这样的握手,这样的颁奖,意味深长。

十年前,伴随卡塔尔多哈世贸部长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界贸易组织向中国敞开了大门。十年间,“入世”为中国经济、视野理念、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开放、竞争最充分的市场之一。一批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积极融入、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代表中国站在了全球舞台之上,而詹纯新所带领的中联重科便是其中之一。

融入:维护全球“产业生态园”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正式迈入“全球化”。十年来,中国从当时的世界第六大经济体,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贸易大环境和格局以及中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国际舞台获得良性发展?

开放才能发展,互利才能共赢。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全球市场,詹纯新的理念简单直白,那就是“融入”。

詹纯新认为,当前所处的全球产业生态是多极、多元和多彩的,企业当积极融入全球竞争,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园”。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市场形势相对低迷时,更应当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思考如何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有效合作并付诸行动。

而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依靠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技术沉淀,通过国际国内并购,运用强大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有效推进与被并购企业在制造体系、渠道、品牌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递进融合,积极导入全球领先的经营模式,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通过“融合创新,全球市场”这一独特的发展模式,中联重科在十年之中地迅速完成了在国内和海外的产业布局优化,并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具备了更为强大的系统优势。

2011年11月,中联重科荣赝2011年度“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奖项,成为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的表率。

并购:融入国际的“中联模式”

“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国际化”,在中联重科“积极融入”的国际化战略之下,詹纯新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首先要本土化。也就是要融入当地文化,做当地的企业。而中联重科则是凭借其独有的“中联模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大举并购”,实现其本地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2001年11月,中联重科收购英国保路捷,这是中联重科国际并购的开端,也是其全球整合资源的前奏。当时的中联重科刚刚上市,也是从那时起,詹纯新带领着中联开始着手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全面与国际接轨。

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詹纯新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基金用26.71亿元,买下世界混凝土机械的顶级品牌—意大利CIFA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名。当欧洲经济一蹶不振之时,中联重科更是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运作能力,调配全球市场资源,成功挽救濒临绝境的CIFA。

截止目前,詹纯新带领的中联重科共经历了9次跨地域、跨国界的并购整合,而每次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2003年对浦沅集团的重组并购和2008年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规模之大、整合之难为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上所仅有。

詹纯新带领管理团队,以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为基础,以无形资产激活有形资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融合与协同,使9家先后加盟中联重科的企业均重新焕发生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被权威人士和大批专业媒体誉为重组并购的“中联模式”。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在收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包容、共享和责任,更是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开山铺路。

全球视野,融合创新。10年的融合脚步使中联重科逐步成为世界级的顶尖企业,产品畅销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10%。2012年,中联重科即将迎来20周年,开启国际化的全新篇章。而在“201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詹纯新对此信心十足:“中联重科将以包容、共享、责任的姿态融入国际。”

责任编辑:Alle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2000年10月在深交所上市(简称“中联重科”,股票代码000157),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公司注册资本19.71亿元,员工20000多人。2009年,中联重科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产值337亿元,利税超过42.52亿元。中联重科秉承“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企业文化理念,内源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目前,生产经营基地分布于中国湖南、上海、陕西、广东以及意大利米兰等地,已形成中联科技园、麓谷工业园、泉塘工业园、常德灌溪工业园、望城工业园、益阳沅江工业园、上海工业园、陕西渭南工业园、意大利CIFA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拥有国际一流的超大型钢结构厂房、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拥有覆盖全国、延伸海外的完备销售网络,强大服务体系。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获得德国莱茵TÜV认证,在国内建筑机械行业率先按照欧盟标准推行产品CE认证,并获得俄罗斯GOST认证、韩国安全认证。中联重科继承了国家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是中国工程机械协会8个专业分会会长及秘书长单位,混凝土机械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课题670多项,负责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0多项,目前是187项有效标准的制、修订归口单位,行业技术覆盖率75%以上。中联重科先后完成了90多项国家“九五”、“十五”、“863”等国家重大装备开发、科技攻关课题和专项,被科技部确定为“十一五”三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承担单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投票P成员单位(ParticipatingMember),每年销售收入的50%来自于新产品开发。中联重科自成立以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0%,目前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28个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其中,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后,混凝土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一。塔式起重机年产量2000台、环卫机械产量3000台,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第一。汽车起重机年产5000台以上,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位。中英文商标——“中联”与“ZOOMLION”均获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多个系列产品获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包含港澳地区的国内市场,并远销海外,深受用户青睐。2009年中联重科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10位;在中国机械工业100强排名第六位。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排名第一位,上海、深圳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排名前列;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工业50强”;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成长性”企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进步示范企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强、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等奖项和荣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联重科以产品系列分类,形成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城市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路面施工养护机械、基础施工机械、土方机械、专用车辆、液压元器件、工程机械薄板覆盖件、消防设备、专用车桥等多个专业分、子公司,打造一个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朝着年销售收入千亿目标进军!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