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 制造业企业不会轻易离开中国

2013/03/13 09:28新浪财经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不是面临,而是正在发生。中国制造业虽然受到新兴国家的强大冲击,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累积了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劳动力优势和产业集群的优势。这些因素让很多制造业企业不会轻易离开中国。

富士康集团在中国内地的工厂暂停招工近期被媒体热炒,这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富士康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招工冻结行为。富士康可以说是多年来辉煌的中国制造业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因此此次的招工冻结事件也助推了近期有关中国制造陷入困境亟待转型的热议。

其实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不是面临,而是正在发生,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都是这一转型的实践者。在讨论制造业转型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认清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未来格局中将能扮演何种新角色?这个问题可以从体量和价值链两个层面去看。

从体量上说,中国目前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军者,而且在中长期内,这个地位不会变化。而制造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和服务。在这条价值链上,中国目前的优势集中在制造这一环节(这一优势包括了:制造工艺、成本,以及产业集群优势所形成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充足等因素)。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在体量和价值链上也有着各自的趋势:从体量上,新兴国家如巴西、印度、东盟国家增长迅速,而老牌制造业强国如日本,制造业发展趋缓甚至衰退。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印度制造”、“巴西制造”、“越南制造”的产品被摆放到全世界商超的货架上,或者写入网店的产品描述栏里;在价值链上,制造业的产业重心越来越向研发和服务(广义上也包括物流)转移,制造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渐被摊薄。

综合中国制造业目前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以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未来还会继续在体量上扮演世界制造业的领军者的角色,但是低端制造业开始受到来自新兴国家的强大冲击。

中国的制造业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强大的国内需求的支持下进行产业升级,其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水平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可以从现在的一些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如华为、海尔)身上看到这一趋势。

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累积了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些有的是通过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有些是国家、市场的优势带来的。

第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这个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巨大优势。一个是在收入上崛起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强劲购买力;另一个是大型的国家项目,如高速铁路、智能电网,还有在未来可能成为现实的智慧城市。这些是中国制造业天然的优势。

第二,中国长期以来的劳动力优势。这个优势在不断被稀释,一方面是中国劳动力的价格这几年增长过快,另外一方面是不断地有新兴国家加入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导致的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在丧失,还有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处于世界制造业的低端(如中国生产了全世界70%以上的玩具)导致的中国劳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明显。但是在综合考虑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之后,中国以亿计的熟练劳动工人在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产业集群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中国制造业几十年发展所积累的优势。它包括了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配套生产、加工能力以及广泛而多样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甚至基础设施如电力和公路体系。这个优势让很多制造业企业不会轻易离开中国。

而中国制造业如何将过去几十年中积累的优势转化为未来的竞争优势呢?中国应该继续加大科研和人才两个投入,和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同时通过国家在产业、税收上的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和科研投入的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继续抓住国家制造业市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未来的世界制造业竞争处于优势地位。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转型 制造业 企业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