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大举进军引发德国担忧
2012年6月12日,德国经济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曾表示,希望更多中国企业投资德国。
最近几年,德国成为中国在海外投资的重镇,不少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德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随着数量的增多,德国境内也开始出现担忧情绪,担心把德国企业技术吸收完之后就放弃这些平台,造成德国当地就业岗位下降。但包括三一、上工申贝在内的中资企业都表示不会捞一票就走。
2012年是中国投资德国的大年,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跨国收购消息传出。今年3月,凌云集团收购了全球最大的车锁制造商德国凯毅德公司100%股权;7月,徐工集团收购了德国混凝土巨头施维英公司;8月,三一重工花了3.6亿欧元买下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导演了一场“蛇吞象”的好戏。9月,山东潍柴动力花费7.38亿欧元收购凯傲25%的股份,以及凯傲下属林德液压业务70%的股份,成功牵手世界工业用叉车和液压技术巨头。
从2011年开始,中国企业在德投资迅速增加。“25年前,我们在中国南京开设第一个(北威州)办事处,当时是为了帮助德国在华企业,我们当时不可能预料到我们两个国家的合作会达到今天的高度。”北威州投资促进署署长华佩告诉记者。她负责全球推广北威州投资地,并吸引外国投资项目到北威州落户。此外,华佩还是德国联邦州投资委员会工作小组(AGWFB)的发言人。
中国工程机械海外投资缘何情定德国
在德国,散落在各个细分领域中的中小型企业被称为“隐形冠军”,他们大多是家族企业,规模不大,但却长期占据全球市场份额、或至少是欧洲市场榜首的地位。
然而金融危机和德国经济下滑使这些“珍珠”逐渐光芒黯淡。德国经济部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8月工业产出月率下降0.5%,工业产出年率下降1.4%;同时,工厂订单月率下降1.3%,年率下降4.8%。
相比经济萧条,更令这些“隐形冠军”处境艰难的还有来自新兴国家对手的竞争压力。前混凝土泵车王者普茨迈斯特,曾经在全球销售冠军宝座上寂寞了20多年,占据着全球市场40%和中国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但随着三一和中联重科等本土工程机械巨头崛起,普茨迈斯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剩下不到5%。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普茨迈斯特销售额缩水近50%,而三一的销售额却飙升了约50%。这不仅仅是两个企业此消彼长,背后还有强势崛起的中国经济对老牌制造强国的赶超。这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时也,势也。
经营的艰难和家族继承者不愿子承父业的尴尬,使众多“隐形冠军”在咨询顾问后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把企业卖给曾经的中国对手,让这些野心勃勃的后来者继续将这份事业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下面共有16个联邦州,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政府和议会,拥有自主招商权,很多地区的投资项目还可以得到欧盟地区发展基金补贴。而德国社会阶层普遍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良好发展,对中国的投资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希望,如巴伐利亚北威州、汉堡、石荷州等大城市都在中国设立了招商引资办事处。
德国普遍认为,中国海外投资在2015年前后可达到每年600-700亿美元,只要德国能够吸引其中的2%,就相当于每年有十几亿美元直接投资流入。因此,当中国的企业家们怀揣支票和计划书踏上德国土地时,他们会在机场各处的标识上看到熟悉的中文字“欢迎”。这表明了德国公司对中国投资者的态度。 中国工程机械投资大规模进德国市场引担忧
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在不断拓宽,目前在汽车、工业制造、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都有涉及,这些领域占到中国对德国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强。目前,德国政界和经济界对中国投资者基本持欢迎态度。但是,由于中国投资一股脑儿地大规模进入德国市场,也引起了德国公众的一些担忧。
截至2012年9月,中资企业累计在德国非金融类投资总额已经达到24.2亿美元,仅去年1-8月份,对德国的非金融类投资额就达4.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1%。另外,中国对德国投资的项目规模在不断增大。根据掌握的情况,目前中资企业在德国投资超过3000万欧元的项目将近20个,其中2011-2012年有7个大的项目,如去年7月徐工集团收购德国的一家混凝土巨头——施维英,徐工集团拥有其52%的股权;三一集团在德投资1亿欧元建立自己生产企业之后,去年又斥资3.6亿欧元收购了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还有潍柴动力耗资7亿多欧元,收购了凯傲集团25%的股份。
德国公众,包括德国媒体的忧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担心掏空技术,害怕中国企业来了以后,把德国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德国既流失了技术,又流失了工作岗位;二是担心造成垄断,忧虑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德国的“领头羊”形成垄断,对其经济造成冲击;最后,他们也担心中国企业威胁到当地的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什么的,比如在电信行业,当地人就有这样的顾虑。类似的情形以前也有,不同的是随着收购的增多和投资规模的扩大,现在这些担忧越来越严重了。
从商业的角度讲,这些担心,包括一些政客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中国企业出来发展,越来越多的是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的,是商业行为。
我们要告诉德国民众,中国的企业不仅没有把技术拿走,相反我们不断地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比如北京机床厂就挽救了科堡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目前工厂运转良好,就业人口增加了将近一倍。还有像三一重工和其它已经运转的重要项目,都是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二十多年前,德国企业去中国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更多,失败的案例也多。但是有勇气就有回报。中国对外开放还在探索时,德国大众在1984年就来到中国投资。如果没有当年的决心,德国大众不可能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50%。回看二十多年前德国企业进入中国,他们对市场进行非常充分的了解。
中国企业到德国也一样。比如说法律,德国的法律体系非常健全完善,也是纷纭复杂的,有的内容连德国本土的企业都搞不清楚,所以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
这些担心背后还是文化冲突,它不仅会毁掉双方合作,还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人很少说出“不”字来,而德国人一般比较认真,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尤其是中国人办事上的灵活性也会让德国人感到无所适从。比如说,双方签完一份商业合同,有的时候中方需要临时性做些变更,找到德国人,合作时间长的德国人会理解,顺着中方的思路做一些调整,但如果双方以前没有接触过就是你违约,所以要及时沟通,避免造成更深的不理解、不信任。
中国投资对德国是机会
对于这种文化差异造成的困扰,蒋向阳他们早有准备,他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投资者,接收的德国部门一般都留用当地雇员,“在德国,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留用当地团队的策略很奏效。”
在德国,不仅联邦政府,所有的州政府都高度重视当地就业。基本有一个共识就是:只要你的投资是可以推动当地就业的,都会给予鼓励,当地政府甚至会义务帮助企业培训工人。据介绍,德国对设立研发中心有专门的补贴,并对雇员也有相应补贴,从招聘员工、聘前培训到薪酬补助和在职培训,都有不同补贴。
德国是全球创新最多的国家,2011年德国获得欧洲专利局专利授权数达到13583件,位列全球第一位。相对于普通民众和媒体的担忧,州政府、联邦政府更为坦然。“我们不觉得中国人来投资有什么危险,中国人主要投资产业,而不是金融、基金等领域。中国人来了之后,不仅仅是一个竞争者,也是一个补充者,让我们彼此有机会进入对方的市场。”北威州投资促进署署长华佩说。
德国是一个开放市场,应该欢迎中国企业直接投资德国,德国人应看到中国企业在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