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业经济增长将重回“重快轻慢”

2012/12/23 20:35新浪财经

2012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受市场环境趋紧影响,我国工业生产增速小幅回落,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下行压力明显增加。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8%,增幅同比回落12.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240亿元,同比下降1.8%。针对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稳增长”和“调结构”协调同步推进。

(一)工业经济增长将回到“重快轻慢”的格局

近年来,受投资拉动影响,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迅速,重工业比重持续扩大,2000年—2011年,重工业比重由60.2%上升到71.9%。2006年开始,我国轻重工业比例维持在3∶7。

从轻重工业增加值看,总体上,我国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及国内需求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轻重工业增速先后两次出现倒挂现象(见图)。2009年2—8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轻重工业增速首次出现倒挂现象。2010年,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重工业增速大大超过轻工业。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工业企业产能过剩、效益下滑严重,重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轻工业增速缓中趋稳,轻重工业增速再次出现倒挂现象。2—10月,轻重工业增速差 分别为-1.8、-2.2、-1.8、-1.2、-1、-0.9、-0.7、-0.7、-0.6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落后于轻工业,但差距在逐步缩小(见图)。预计明年,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影响,我国重工业投资仍有增加趋势,消费增长保持基本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将回到重快轻慢的格局。

(二)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1年以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和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6.5%和11.7%,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快了2.6和1.7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有关部门发布了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3个重点领域以及一系列细分领域专项规划,明确和细化了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提振了市场信心。在地方层面,各地积极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来,更加注重提升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2013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我国技术改造工作稳步推进。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44号),明确指出中央及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技术改造投入,重点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改造。从国家技术改造资金投入看,2012年,中央下达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44.5亿元,支持3421个项目,总投资1996亿元。从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情况看,2012年前三季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达4.5万亿元,比去年前10个月投资额高出7.1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2013年,随着有关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将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发布实施以来,我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2年上半年,前10家汽车企业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到88.04%,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然而,在其他一些规模经济特征显著的行业,产业集中度仍然不高,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前10家粗钢生产企业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6%,而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就占本国总产量的20%以上,韩国则高达60%。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并出台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并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和服务。预计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2013年我国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仍将处于黄金期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方向。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转移的产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数据显示,中西部省份利用内资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07年—2011年,四川省实际利用内资每年以超千亿元的规模递增,年均增长37%,2011年达到7083亿元;陕西省2012年上半年达到1853亿元。2012年1—5月,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速为40%,比东部地区高出31个百分点。

2013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渐趋好转,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仍将处于黄金期。

(六)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任务依然艰巨

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一直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1年以来,随着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抑制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产能过剩工作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些行业落后产能比重仍然较大,加之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不完善,部分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存在认识偏差等问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同时,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等因素影响,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更加严重。2012年上半年,我国钢铁产能过剩超过1.6亿吨,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有效引导和抑制,这些潜在的产能过剩可能形成现实的、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Amand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工业经济 制造业
相关阅读

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 为8个季度以来最高值

记者4月18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今年以来,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总体实现[详细]2024-04-22 09:35

央视聚焦!徐工代表,解读机械工业经济运行

2月5日,央视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聚焦2023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把镜头再次给到徐工[详细]2024-02-06 09:14

稳定增长、进中趋稳:一组数据感受我国机械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今天(2月5日)发布了2023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23年我国机械工业主要经[详细]2024-02-05 16:18

工信部:2023年工业经济总体向好 信息通信业加快发展

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详细]2024-01-19 14:00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哪些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哪些具体任务?下一步如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针对这些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日前回答了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人民日报: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哪些成果?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如何?下一步将如何发力? 金壮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 工业“全”“多”“大”独特优势更加明显。一是体系全。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二是品种多。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三是规模大。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0.1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2%;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几乎比2012年翻了一番。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制造业“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装备制造业占比从28%提高到32.9%。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出口结构持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10万亿元、合计约占所属行业总产值的三成左右。 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算力规模全球排名第二,累计建设5G基站328.2万个,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技术产业实现从“跟随模仿”到“引领创新”,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6G、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融合应用加速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数字消费市场,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 总体来说,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处在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当前,国内持续发展的确定性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增多,特别是去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召开,为我们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此外,我国还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通过抢下“先手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部分关键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压舱石”作用。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去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较2022年加快0.7个百分点,特别是8月份以来增速逐月加快。今年我们将继续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打好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重点省市继续“挑大梁”。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引导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突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推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发掘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巩固提升“新三样”出口优势,稳定和扩大工业产品出口,打造更多出口新增长点。 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人民日报:近年来,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下一步将如何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金壮龙: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近年来,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我国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7.6万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万件。全国布局建设了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6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制造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78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引领带动产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5G、载人航天、大飞机、大型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技术、企业、平台、服务、园区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完善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三是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在重点领域再新建5—1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和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中介组织。五是更好发挥各类园区作用,推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人民日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抓好重点任务贯彻落实? 金壮龙: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突出抓好四方面任务。 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我们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完善企业技改标准,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数字赋能。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聚焦钢铁、有色、轻工等重点行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加快绿色、智慧、创新产品开发。促进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继续办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动力电池、稀土等产业处于并跑乃至领跑位置,这是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标志,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好、发挥好。我们要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扩大规模优势,增强技术优势,促进上下游供需对接、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要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稀土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高端应用。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高度关注新技术突破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找准风险点位,及时优化调整发展策略。针对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风险,要加强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我们要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要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推进北斗在通信领域、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应用,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实施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四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夯实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坚持“建、用、研”统筹推进,完善5G、算力、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5G工厂。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大模型技术的一个侧重点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场景应用为牵引,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专用模型,从供需两端发力,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 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人民日报:在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金壮龙: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企业强才能工业强。近年来,我国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突出体现在:一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4.4万家增加至2023年11月底的48.3万家。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5万家,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源泉。二是骨干企业加快壮大。2023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42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63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至51.06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三是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涌现。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多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 下一步,要破除各类市场障碍,激发优质企业的活力和优秀企业家的创造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一是发展壮大产业链骨干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中央企业在重要产业链中的龙头中枢作用,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引导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转变动能,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 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数据等方面支持力度,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创新。鼓励大企业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促进中小企业配套产品推广应用。[详细]2024-01-11 09:28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