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梁稳根:民营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胜利

12月12日,被业界称为中国经济领域“奥斯卡”奖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梁稳根等十位商业精英成功当选。今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以“实业的使命”为主题,当选年度人物中更有九成扎根实业。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向实体经济的靠拢,说明中国已经在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找到了新方向。而在这其中,民营企业家梁稳根继2005年后再度当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无疑具有更加显著的象征意义。

民营企业为实业发展注入新力量

2012年,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社会共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更是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作为“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梁稳根在过去20多年中始终坚持实业,以“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不断改变世界装备制造业面貌。正是在梁稳根的带领下,三一集团如今已成长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中国企业500强、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最强企业、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中国最具成长力自主品牌、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亚洲品牌500强。

2007年,三一集团实现销售135亿元,成为建国以来湖南省首家销售过百亿的民营企业。2008年和2009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三一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2010年,三一集团销售超过500亿元。2011年,三一集团实现销售802亿元,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十位。2011年7月,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首次入围FT全球500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机械企业。

也是在三一等优势民营企业的推动与努力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均增速超过25%,行业规模也从400亿元上升到4300多亿元。

民营企业为实业发展注入新力量,也难怪媒体欣喜今年的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亮点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到了聚光灯下,并呼吁“不光是打‘实业牌’,我们也越来越需要民营企业的崛起。”

以民营企业家身份扎根实业,梁稳根第二次问鼎“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可谓实至名归。

实业发展的困境:梁稳根的答案

有发展,但也有困境。

《工人日报》在点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时就指出,目前实体经济仍然面临着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隐患,其中两个重要的压力和隐患就是“中国制造在关键生产环节与核心部件上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此时梁稳根的获奖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1月,梁稳根率领三一重工斥资3.6亿欧元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德国普茨迈斯特(俗称大象)。作为一起少有的由中国企业发起的对全球行业第一品牌的收购,梁稳根此举不但令三一重工的国际化提前了5-10年时间,同时还改变了世界竞争格局。此次战略性收购,还被誉为“中德贸易史上极具示范意义的交易”。

通过收购,完成真正意义的品牌塑造,完成自身科技管理创新,为转型升级打下内在基础,梁稳根的探索对众多实业企业家均具有借鉴意义。而三一收购大象后的整合效果也值得关注,梁稳根不久前曾表示,“2012年大象销售利润预计在4000万欧元以上,远超去年的600万欧元。”

9月,被视为中国企业里程碑事件的三一诉讼奥巴马一案再次将梁稳根拉到聚光灯下。面对美国CFIUS(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与总统奥巴马的禁令,梁稳根控制的三一集团关联公司一改中国企业面对国际贸易不平等待遇时忍气吞声的“传统”,一举将奥巴马和CFIUS告上法庭。

拿起法律武器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这是给志在“走出去”的中国实体经济上的又一堂宝贵的课程。

“2013年中国经济的希望在实体经济”,“应当提高实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经济学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谈到实体经济时这样说。梁稳根的获奖只是一个开始,民营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胜利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Alley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