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纯新:数字思想构建中联重科内控体系

2012/12/13 09:53新浪财经

摘要:詹纯新是学数学专业的,“点”到“线”、“线”到“面”的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思想,因而能把企业战略用简明形象的数学语言概述出来。“关于企业家精神,我觉得除了要有学习的精神、创新精神和执着精神以外,还要有敬畏精神,企业家必须敬畏法律、敬畏市场,这样企业才可能走得更远。”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这番很有哲理和探索精神的演讲话语体现了其思想境界的不凡。

而中联重科于10月30日披露的最新财报更显示了公司业绩的不凡——中联重科在今年第三季度行业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增长,营业收入和利润收入同比增长双双超过15%,成为行业中唯一一家收入利润双增长的企业。 正是詹纯新与中联重科的“不凡”吸引笔者去中联重科实地采访,进而了解了其不凡业绩的成因。

以持续的科技创新给企业注入活力

“中联重科从一个靠财政拨款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成长为全球行业排名第6的国际化公司,得益于持续的科技创新。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行业整体业绩同比下降20%,而中联重科实现逆势增长,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0%(中报数据),这同样得益于科技创新。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体会是,科技创新要与市场、资本、国际接轨,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不竭动力。”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是这样评价持续的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中联重科的科技产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至1991年是改革的起步阶段,当时他们也同其他众多的科研院所一样,最早的尝试仅止于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1992年至1996年,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他们着力构建科研与市场之间的产业化桥梁,开始体制突破,实行“一院两制”,成立院属产业实体——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以此成为全院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机制“孵化器”。

中联重科成立以来的20年,是其将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再以产业养科技,科技又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并通过这一持续运转的过程,不断凝聚、强化,释放创新力量的20年。得益于科研院所改制生成的先天科技创新基因,中联重科始终走在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科技创新的前列,一次次将产业科技化推向更高的阶段。在产业科技化的驱动下,当中联重科成为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翘楚时,它再次将视野转向了全球,在“全球为我所用,我为全球制造”这一发展思路指引下,收购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意大利CIFA,独家买断全球顶尖水平的德国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在印度投资建厂,中联重科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顺畅。

正是依托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中联重科在最近几年不断开发出技术领先、满足市场需求的工程机械产品。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中联重科在20年发展历程中所探索的科技创新之路,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径,并不断刷新中国制造的国际印象,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今年9月28日,中联重科喜迎20周年华诞,在盛大庆典活动中发布了三款创世界纪录的产品,分别为X6泵车,D1250-80塔机和ZACB01轮式起重机。其中,7桥7节臂的X6泵车和D1250-80塔机,分别作为全球最长臂架泵车(101.18米)、世界上工作幅度最长的塔式起重机,双双斩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另一个新下线的ZACB01起重机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轮式起重机。这三款产品的下线,标志着中联重科再次成功登上全球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研发制造的巅峰,开创了全球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技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并进一步巩固了中联重科全球第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以及起重机制造商的地位。

在2012年中报报告期内,中联重科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48%,居工程机械企业榜首,并位居中国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全国五强;中联重科是行业内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单位,独立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ISO/TC96)秘书处工作,彰显了其在全球起重机行业的领先地位;中联重科开发运行的混凝土机械TDM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属国内同业首创,填补了行业空白。这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说,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使中联重科已经站在行业技术的国际制高点,每一类主导产品都创造了全球之最。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也使中联重科进入了国际标准制订的 “俱乐部”,代表全行业利益,发出中国的声音。科技成就了中联重科,创新成就了中联重科。

以数学思想构建事业部制内控体系

“关于事业部制,我提出了一个‘50字管理方针’。总体思路是‘点控线,线联面,线面贯通,点面互动’;职能部门的管理原则是‘整合资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服务协调’;事业部的运行规则是‘人、财、物、产、供、销、分配相对独立,集中决策、自主经营’。事业部制可以通过单元突破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加收放自如,形成规范的管理秩序,确保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激励有效、监控严格。”这是詹纯新结合数学语言对事业部制总体思路所作的概述。詹纯新是学数学专业的,“点”到“线”、“线”到“面”的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思想,因而能把企业战略用简明形象的数学语言概述出来。

“裂变+聚变=全球化”这个加法算式又是詹纯新用数学语言对中联重科战略简明表述。詹纯新说,十多年走过来,中联重科最引为自豪的,就是裂变、聚变和事业部制等几个独特成长基因。裂变是“分”,是按产品类别组团,通过内生式发展和国内并购,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做精做强各类产品;聚变是“合”,是以全球并购为手段,使国内事业部与国外同专业企业聚

合形成跨国事业部。持续的裂变和聚变,形成多个跨国事业部,打造全球化企业。

除了技术创新外,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也是中联重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年起,中联重科依据“核裂变”战略,开始实行事业部制,现有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环卫机械等17个事业部。这种事业部制的优势就在于,每个事业部都拥有相当高的自主权,涵盖各自产品线的人、财、物的相对独立,能够灵活解决一线市场中的问题。实践证明,实行事业部制的效果很好,如它让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30多亿增加到2011年的460多亿,净利润从3个多亿增加到80个亿,分别翻了约15倍和25倍。

正是在事业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中联重科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对不同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之间实现有效的统一管理,并资源共享,开始考验着中联重科的事业部制架构。因此,2008年中联重科进行了管理体系改革,围绕“分层管理、信任管理”的理念,构建了“四强一弱”的管理体系,即强化总部管理团队、内控体系、战略规划体系、投融资体系和弱化营运体系,同时形成了公司基本宪章、公司基本制度和各事业部操作细则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从而保证

总公司在一些关键点上能够统筹规划、加强监控。

责任编辑:Leon

相关阅读

壮丽70年!中联重科詹纯新等24人荣获国家颁发纪念章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详细]2019-09-28 09:14

热血沸腾!长沙工程机械这样走向全球!詹纯新央视《对话》实录

9月22日晚,CCTV2《对话》重磅打造的“中国产业地标”系列节目之《长沙:从工程机械到智能制造》在[详细]2019-09-23 18:21

詹纯新呼吁:共塑产业生态文明 提升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5月14日,由亚太总裁协会、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全球高端制造业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开幕。湖南省委常[详细]2019-05-14 22:39

詹纯新董事长在2018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中联重科高朋满座,我们欢聚一堂,在中国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中联重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公司的领导、贵宾、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新春的祝福!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全体中国同事、意大利Cifa、德国M-tec和Wilbert同事和白俄罗斯、俄罗斯、印度、荷兰、美国、土耳其、巴西等各国同事,致以美好的新年祝福!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政策指引下,中联重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过得充实,走得坚定。我们终结了长期徘徊的U型底部,正全面进入到新的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然而,这仅仅只是新阶段的新起点。今天,当我们站在这样一个新起点上,我们深知这个新阶段的来之不易。 我们还记得,当市场由高峰骤降至冰点,在突如其来的断崖下,背负着应收账款、二手设备、存货三座大山,我们依然怀着“无畏于低谷,有道于高峰”的坚毅;在刮骨疗伤的变革转型中,我们自我激励,脚下坚定地“走过我们自己”,心中瞄准的“攀登,向更远的山峰”;在最艰苦最艰险的深谷,我们的心靠得更近、手握得更紧,“在一起,攀登”;当坚守与奋斗迎来曙光初现,我们知道“未来已来”,内心却依然充盈着“登峰不止”的笃定。这几个关键词,其实是2013-2017年中联重科年会的主题词。我们今天来回顾时,发现它们真实、深刻、生动地描绘了中联人一段过往的心路历程。这其中,有生死一瞬的绝壁攀援,有刻骨铭心的调整变革,有惊心动魄的较量,有跋山涉水的艰辛,更有在一起坚守的感动。 有人问我,是什么支持着中联重科走出如此艰难的境况,仍然能爆发出如此顽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我的回答是中联重科至诚无息的文化精神。没有对企业的一腔至诚、对事业的一腔至诚,我们可能早就被这巨大的U型底部所吞噬,更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昂扬地走出来!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伴随着新时代画卷的徐徐展开,中联人用思想和智慧勾勒出的大未来,轮廓正日益清晰。新技术将跨界融合,新产业将孕育生长,新动能将蓬勃汇聚,新生态将和谐繁荣,中联重科将成为超级能量场和创新场,一个属于多方利益共同体所共有的大未来正款款而来。 这个未来,是智慧智能的未来。曾经传统的装备制造,因为新科技的赋能,变得智慧而有温度。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使智慧厂房、智能产线、智能产品与人的思想互联互通,让智能制造感知人性的同时也满足人性,适应人性的同时也塑造人性,科技的智慧之光处处闪耀。 这个未来,是欣欣向荣的未来。中联重科新生代团队持续崭露头角,工匠、大师、专家各施才华,员工凝聚向上,中联的队伍有传承;现代装备制造、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孵化生长,中联人事业有依托;设施完善的智慧生活区,让中联人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绿水青山中有家园。20多年前,我们提出的“安居乐业、融洽祥和、知书达礼、生机勃勃”的发展境界,将在欣欣向荣的大未来中全面升级达成。 这个未来,是紧跟时代的未来。在这个创新源泉涌流的时代,我们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也将层出不穷,更新迭代;在这个创业创新的新时代,这里既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资本汇集的洼地;在这个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千亿级的中联重科将带动亿级、十亿级甚至百亿级的客户、供应商,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相得益彰的生态圈。因此这个未来,是中联重科的未来,也是上下游集聚发展的产业链的未来;属于我们的生态圈,更属于这个新时代。 大未来、大机遇中,也有着大挑战。我们深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未来绝不是唾手可得,要靠我们锲而不舍、抓铁有痕的奋斗来实现。中联人将保持奋斗者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颠覆过往,即是未来。经验,是经验主义者的墓志铭。曾经为我们带来辉煌和荣耀的一切过往,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业务结构、商业模式、经营逻辑甚至过往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化、网络化高度发达和全面链接下,面临着颠覆和重整。而自我颠覆式的创新,才是未来的通行证。不断地认知本质、不断地改变与重塑、不断地自我迭代、不断地开放企业的边界,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紧紧地抓住大未来! 做好当下,即是未来。此间即远方,当下即未来。每一个当下,都在塑造着未来的样子。追逐大未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当下的每一步都决定着下一步,都需要拼尽全力;创造大未来,是持续奋斗的百年大计,眼前的每一阶段都需要全程冲刺。中联人要把每一天都当作最重要的一天,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用当下的极致,赢取未来的美好! 专业专注,即是未来。在一个巨变的环境中,不确定性固然密布丛生,但确定性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外,确定性在己。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专业主义,不追逐风口,不踟躇于短利,不做机会主义者。在前所未有的大未来面前,我们更应该多一份笃定和坚持,心无旁骛地聚焦智能制造,心无旁骛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心无旁骛地让资源与产业生态链接、共生,共创属于我们共有的大未来!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可期。又一个寓意着丰收和祥瑞的新年已经到来,又一段令人期待的征途已经开启。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创中联重科的大未来,共铸中国装备制造的大未来!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详细]2019-04-08 17:21

中联重科詹纯新:培养工匠队伍 迈步创新驱动新阶段

作为装备制造企业的一员,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特别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培养国家发展[详细]2019-03-11 11:4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