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9月中国环保装备固定投资呈持续高增长状态

2012/11/13 10:02中商情报网

近日,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1-9月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良好,除出口萎缩没有得到遏制外,各项经济指标依然保持20%左右的增长幅度。根据对1049个规模以上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统计,1-9月,环保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1368.46亿元,同比增长19.09%;工业销售产值1335.57亿元,同比增长18.9%,高出机械行业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产销率97.55%,与去年同期持平。

出口方面,环保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势头减缓。1-9月,出口交货值45.51亿元,同比减少11.18%;出口交货值率3.4%,同比减少1.1%。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数据显示,1-9月,环保装备固定投资呈现持续高增长状态,计划总投资1075亿元,同比增长59.35%;自开工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676亿元,同比增长74.64%;本年完成投资510亿元,同比增长92%;本年新增固定资产252亿元,同比增长153%。

企业经营方面,数据显示,1-7月,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80亿元,利润总额72.55亿元,同比增长7.6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41%,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63个,同比增加61个,亏损面同比增长五个百分点;亏损5.25亿元,同比增加2.48亿元。

此外,数据表明,环保装备制造业资金来源渠道逐渐增多。1-9月,资金来源合计544.63亿元,同比增长85.35%。其中企业自筹资金485.4亿元,同比增长86.96%,占本年资金来源的91%。

责任编辑:Amanda

文章关键字环保装备 固定投资
相关阅读

两大环保装备规范条件公布 千亿市场近在眼前

近日,工信部制定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和《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出台该两项规范条件,旨在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环境监测仪器)高质量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产业迎来新机遇 环境装备行业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噪音污染等九大领域,而这些领域的治理都离不开仪器仪表的发展。此次发布的《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中主要涉及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生物、环境放射性和环境噪声等领域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所使用的专用仪器。 《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环境检测和仪器仪表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 截至目前,囊括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加上“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为环境监测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主基调。2017年,我国出台了不低于100项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在政策上不留余地地进行扶持,推动环境监测新技术、新产品与新解决方案的推广与应用,推动环境监测领域日益科学合理。 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有关数据,从2010年~2016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8%。环境监测市场规模2016年时为434亿元,2017年达到约470亿元,2018年有望再上一个台阶,轻松突破500亿元。根据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到2020年,环境监测行业的潜在市场空间可以达到1200亿元。 环境监测行业内的5家上市公司2017年度环境监测设备的销售额共计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34.8%。日前,聚光科技发布半年预报,公司预计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23.71万元~18268.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至80%。 随着环境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成套的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多样化,再加上诸如PPP等多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兴起,必将占领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产品市场份额。 企业要有申请资格 此前,工信部已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装备这一领域制定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大气治理)规范条件》,并先后公布了三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近期发布的《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和《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属于水污染防治装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两大重点发展领域。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企业才能“入围”呢? 以环境监测仪器领域为例,企业经营范围必须涵盖环境监测仪器,即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生物、环境放射性和环境噪声等领域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所使用的专用仪器。除了生产工艺、装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具备与研发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环境监测仪器销售收入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以上等七大基本要求之外,规范条件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人员培训、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 据了解,意见稿还要求企业应具有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近三年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比例不低于6%或投入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近三年获得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制造领域的授权专利(包括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从一系列要求当中不难看出,企业想要申请资格,需要具有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这一点不光要体现在研发机构和产研合作方面,还要体现在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及专利数量上。从企业规模、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到废弃物处理、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检测设备长期利好 其实早在“十二五”期间,包括《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方案》在内的多部环境监测政策便陆续出台,而“水十条”及“大气十条”等环保政策的落地,都大大刺激了环境监测市场需求的爆发。“十三五”以来,环境监测行业景气度得以延续,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据了解,未来一段时期内,环境监测市场空间的来源主要侧重于四大方面:第一,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从省级到地级,再到县级,全面覆盖;第二,监测指标的不断增加,譬如VOCs及重金属监测等空间巨大;第三,监测空间的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第四,监测领域的拓展,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 按照国家规划,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保障,所以2018年~2020年的三年时间里,环境监测设备与服务需求,将达到一波高峰。 至于更长远的发展,据业内人士透露,为实现2035年建成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国家会继续加大环境监测的投入。 作为环境管理“顶梁柱”的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的大背景下将不断被强化。同样需要认识到,在环境监测产业繁荣背后,是国家推动环境监测体系的强力驱动。有理由相信,随着环境监测向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后,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将会开辟更宏大的市场。[详细]2018-08-15 09:32

徐工打造高端成套化环保装备助力美丽城市建设

近日,以“美丽城市 共同缔造”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治理高峰论坛”在江苏徐州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就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300余人参加。徐工机械总裁、党委副书记陆川应邀出席本次峰会,并作了主题发言。 陆川总裁主要围绕解决城市治理难题,介绍了徐工在环境治理“成套化、信息化、平台化”三个方面的探索创新。首先围绕成套化介绍了徐工以成套化的装备、全链条的服务战略性布局环保产业。用“绿色制造绿色”的理念,致力于在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融入环境保护,打造高端成套化环保装备。以“无忧”的理念提供环卫运营服务,全面进军垃圾后处理领域,实现“垃圾变资源”的美丽蜕变。结合“以废治废”的理念,实现能量的阶梯利用和固体废物的循环处理,推进综合环境循环产业园的建设。 在信息化方面,徐工以“互联网+环境治理”装备与服务,通过智能研发打造“智能互联型”环境装备,目前徐工已成为工信部首批五个“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之一,建成覆盖全球的物联网平台。围绕“高效率、低成本、节能、绿色”前瞻性地满足客户需求,做到能全过程的智能化操作和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行智能制造和以“金管家”覆盖环卫运营智慧管理,通过数据和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环卫运营管理和城市管理互容互通。 在平台化方面,融通了“绿色创新”、“绿色制造”、“绿色金融”三驾马车,以徐工搭建起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与德国、美国研发中心为依托,实施以装备带动运营的区域性产业基地布局,加之已设立的上百亿的环境业务专项产业基金和银行600亿综合授信,为环境治理业务提供全球协同研发、制造、资金平台支撑,助推环境产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徐工集团于2015年成立了专业化的徐工环境产业公司,两年时间里营业收入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目前已形成道路清洁、垃圾收运、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处理、除冰雪、地下管网维护、土壤修复等7大成套设备为主导的装备发展架构,并从环卫装备进军到环卫运营服务和环境综合治理等业务领域,仅2017年新签约运营服务项目合同额就将达到100亿元。徐工计划在2020年把环境产业打造成为一个新的百亿板块,成为三大战略支柱产业之一。[详细]2017-11-23 10:16

2016年前11月环保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1%

1月23日从工信部获悉,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推动下,2016年环保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整体保持高质稳定增长,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业增速在机械制造行业名列前茅。截至2016年11月底,环保专用装备产量818648台套,同比增长25.8%,增速位列129个机械制造细分行业中第5位;主营业务收入2951.7亿元,同比增长7.9%;行业利润总额达到202.1亿元,同比增长9.1%,利润率较2015年略有降低,约为6.5%;环保装备进出口总额217亿元人民币,顺差9.5亿元人民币。[详细]2017-01-29 08:52

强化供需对接 重大环保装备新目录出台

新修订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下称《目录》)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正式联合发布。 工信部节能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录》共向全行业570多家企事业单位征集了1200项技术装备,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专家、企业的意见,经过两轮评审和公示,最终形成2014年版《目录》。《目录》强化供需对接,注入了环境需求的引擎,真正实现了科技引导、产业化发展和供需对接的结合。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于2013年底启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 工信部节能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目录》修订发布的背景。首先是满足国家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新要求。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新建治污设施和升级改造规模空前。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十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强化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在加快推进。此外,新的环境保护法已正式实施,过去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境监管不足、执法力量不够等情况将得到有效扭转。政策约束必将带来对环保装备的巨大需求。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国产设备和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引导,加快重点领域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来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环保装备研发滞后 近几年,在国家宏观政策和一系列经济技术政策的推动下,环保装备快速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自2011年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13年全行业总产值3600亿元左右。在科技研发,新产品推广,重大装备制造及应用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2011版《目录》中,列入研发类共72项,此次修订后,仍保留在研发类的只有2项,其余均转入或合并到应用、推广类,说明新产品、新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同时,也验证了《目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环保装备产业的总体供给水平尚处于可满足现实需求的一般水平上,前沿技术研发不够,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仍在10%以下,造成环境工程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偏高,而且运行不稳定。从进出口情况看,国产装备出口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集中在中低端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反观国外,环保产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技术装备的原始积累,高科技技术与环保产业的融合成为主流趋势,产业发展模式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输出技术,提供核心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产业利润率远远高于国内。[详细]2015-03-16 14:25

配套目录出台 环保装备业呼吁直接政策扶持

《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一条明确提出:“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际联席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亦宁强调,“环保装备产业是个外部经济性不好的产业,更需要政策的直接支持”。《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一条的出台,为加大对环保装备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植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推动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王亦宁和他所在的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一直在呼吁政策的支持。尽管很多涉及财政、税收和价格的政策建议都石沉大海,但王亦宁仍坚持在提。配套目录出台 2014年12月,《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王亦宁表示,《目录》的修订工作是为贯彻《环境保护法》中第二十一条的具体举措。对于《目录》修订的必要性,王亦宁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和环保产业发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正向深度化、尖端化方面发展,产品不断向普及化、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方向迈进。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正源源不断地被引进环保产业。环境污染形势更加严峻。最新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SO2、NO2等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我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区域性退化问题更为严重。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污染治理成本提升过快已经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高效低耗,全生命周期成本低,可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国家应对当前环境形势的多项政策措施出台。新修订的《环保法》中第一次明确写入国家采取财政、价格、税收、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即将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发展加快。自2011年以来,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全行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行业结构调整更加深入,兼并重组加剧。企业形态向“重资产”、“重研发”两个方向集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个难点亟待突破 王亦宁表示,2014年环保产业在面临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趋紧的形势下,变“重速度”为“重质量”,总体发展稳中求进,主要经济数据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环保产业产值预计达到8000亿元,其中环保装备制造业4200亿元,同比增长15%,环境服务业3800亿元,同比增长30%。王亦宁预计,201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增速仍将保持在15%。尽管环保装备制造业已初见规模,但在政策趋严、标准提高、社会参与以及面向效果付费的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环保产业发展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既包括改革、法制等各行业发展均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包括环保产业发展自身的一些问题。环保装备制造业技术整合、集成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第一,新常态下环境治理标准的提高使得一些指标光靠一种技术已经不能达标;第二,我国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剩下的“啃骨头”的难题增多,需要对多种技术整合集成再创新才能够解决;第三,实践证明,国外技术装备不能包打天下,洋装备普遍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存在,急需对洋装备有针对性地再创新才能适合我国污染情况需要;第四,在低能耗低成本的前提下如何整合、集成多污染物的协同处理成为当前环保技术装备发展的新课题;第五,节能降耗,对现有技术装备重新整合,从提高运行效力降低运行成本的角度研发综合利用型、能源自给型技术装备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六,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环保技术装备的政策引导缺乏对行业技术集成、技术装备整合方面的支持和引导,由此导致技术装备的发展与环境治理对物质保障的需求长期存在巨大剪刀差,环保技术装备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环保装备低端产能过剩,部分高端市场仍被国外技术装备垄断。环保技术装备低端同质化竞争更加严重,产能过剩,产品质量长期徘徊在中低档水平。在生产工艺、信息化、标准化、精度、寿命以及应用环境等方面,国产环保装备与国外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环保产品品牌的树立,制约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与此同时,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长期存在,对洋产品的盲目信任也导致了国外技术装备长期垄断我国环保市场的高端领域。体制问题制约环境服务业发展。由于受现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的束缚,环境执法不严、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影响,环境服务产业发展仍举步维艰。制造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近年来,针对环保产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但由于多数政策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业来说都是间接受益,行业内企业整体感觉政策不解渴,对环保装备制造业帮助和扶持作用不大。同时,拖欠货款、垫资施工、BOT模式等造成企业资金占用过高,融资需求加大,财务费用过高依旧是困扰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鞭打快牛”和“放任自流”的现象并存,对环保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产生误导。超洁净排放、近零排放、燃机排放等成为烟气治理技术的最新制高点,而实现近零排放,主要是对已有技术和设备潜力的挖掘、辅机的改造、系统优化、大马拉小车式的设备扩容量、材料的改进、昂贵设备的使用等,不是通过技术突破实现的,主要是靠不计成本的高投入来实现的。另外,对非电行业无序排放,特别是燃煤工业锅炉包括中小锅炉排放则少有问津,从监管到治理都存在巨大漏洞,却没有看到有效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出台。燃煤工业锅炉污染物治理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大气污染治理的冷门与新难点。政策支持不解渴 王亦宁看到,自2013年以来,国家针对环保产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但多数政策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业来说都是间接受益,行业内企业整体感觉政策不解渴,对环保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扶持作用不大。整个行业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供给充分和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的特征,导致利润增速难与收入增速匹配,企业成本高、利润率低的问题依然严重,融资成本逐步增高。此外,王亦宁指出,“自己人不用自己人的东西,这一装备制造业之殇,在环保装备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大量的国发资金买了进口设备,如PM2.5的检测仪器就90%采购于某知名国外企业。”王亦宁表示,下一步要首先考虑如何推动落实《目录》,先进的环保装备技术不能躺在《目录》上,一定要落实到依托单位,并为先进技术装备去寻找市场,去推动用户接受使用。希望相关部门能组织征集依托单位,鼓励并推荐具有技术实力的依托单位的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详细]2015-02-10 10:36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