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基础薄弱 摧毁了“幸福也门”

这些年来,也门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恐怕就是贫穷和动乱了,去年以来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动乱更令也门局势有全面失控之虞。

“幸福也门”今非昔比

今日之也门如此贫穷,如此动乱,历史上的也门在阿拉伯世界却有“幸福也门”之称,对比现实和这个在古代西亚北非区域号称“幸福地区”、“绿茵地带”的国家为人类创造出的高水平早期文明,确实令人有隔世之感。也门地区诞生了最早的阿拉伯国家麦因(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和赛伯邑王国(公元前750年~公元前115年),也从那个时代起留下了源远流长的商业传统。埃及吉赛地区和希腊迭洛斯岛都发掘出了麦因商人留下的铭文,商业税早早就与农业税并驾齐驱成为麦因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赛伯邑人更被誉为“南海腓尼基人”,长期独占了南海(阿拉伯半岛以南海域)贸易,还开发了也门与叙利亚之间的陆路贸易线路。直到现在,麦因人和赛伯邑人留下的商业传统仍然不断发扬光大,以至于来自也门东部哈德拉毛省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在以长袖善舞而闻名的阿拉伯商人中,也正是也门人首先发掘出了“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能量。在新世纪之初启动的初级产品牛市中,一批在沙特阿拉伯谋生的也门人敏锐地觉察到当地收入和消费开始急剧膨胀的潜力,便甩掉建筑工人帽子,奔赴中国,几番选择比较之后在义乌落足,用义乌市场上取之不尽的廉价商品横扫阿拉伯市场,大发利市,巴勒斯坦人、埃及人、叙利亚人随之跟进,在义乌形成了中国大陆最大的阿拉伯侨民社区,也把义乌小商品推销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然而,在现代世界上,一个小型经济体固然可以靠资源或第三产业过上不错的小日子,但对于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国家而言,只有工业化、只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才能为其提供大量稳定的体面收入就业机会。正是由于缺乏制造业基础,昔日的“幸福也门”今天虽然拥有商业才能如此普遍和出众的国民,却并未能造就普遍的繁荣。

制造业落后乃罪魁祸首?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人类发展报告》中,也门被列为“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水平在169个国家和地区的排行榜上名列第133位,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只有60.9%,初等教育辍学率高达40.5%,15~64岁人口就业率仅有39.0%,总就业中有26%属于日薪低于1.25美元贫困线的低收入就业,5~14岁儿童中23%是童工,……“乐业”与“安居”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历史上的“幸福也门”今天满目衰败,无怪乎在2011年以来的阿拉伯世界动乱中,也门动乱程度几乎仅次于利比亚,堪与外部势力竭力扰乱的叙利亚看齐。

其实,制造业基础差引发高失业、进而引发社会动荡的情况何止也门一国一地!“阿拉伯之春”为什么爆发?关键原因是青年高失业问题,致使人口结构年轻、青年人口比例高非但没有成为增进经济社会活力的“人口红利”,反而成为动荡之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人类发展报告》援引国际劳工组织2010年《全球就业趋势》(GlobalEmploymentTrends)报告数据,1999~2009年间,中东国家失业率一直在9%~10%之间沉浮,失业率之高,仅次于北非、中欧/东南欧(非欧盟)/中亚两组国家;北非国家失业率则一直保持在各区域最高水平,1999年为13%,2000年一度上升至约14%,随后连续下降,2008年下降到10%左右,2009年又开始上升。而在2009年4月5日的第36届阿拉伯国家劳动力大会上,约旦劳工大臣加齐·什贝卡特更称阿拉伯国家失业率已达14%,跻身世界失业率最高地区行列,失业人数约1700万人;而按照阿拉伯劳动组织主席艾哈迈德·卢克曼的估算,要缓解失业问题,阿拉伯劳动力市场每年必须创造550万个就业岗位,但此前两年阿拉伯国家创造的就业岗位合计不过300万个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盛行,更给人们普遍的不满火上浇油。那么,阿拉伯国家为什么就业机会少?因为阿拉伯世界制造业一向发展滞后,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东亚和拉美发生过的工业化,虽然不乏高收入国家,其高收入却是拜天赐石油财富所赐,在“荷兰病”效应的作用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业一枝独秀而非石油产业欠发达,不能为新增劳动力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即使传统的工业化地区西欧、美国也不例外。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持续的“非工业化”,第二产业在西欧、美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在景气时期,服务业貌似能够提供比制造业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到萧条时期,这种产业结构的内在不稳定就暴露无遗了。制造业基础最不发达的西班牙等国在次贷危机-主权债务危机中成为债负最重、失业率最高的国家,抗议失业、经济紧缩政策的大规模民众示威游行方兴未艾,实在是事出必然。

在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实绩和社会稳定性都较好。同属中低收入国家群体,东亚太平洋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性为何优于欧洲中亚、拉美加勒比、南亚、中东北非等其他区域,主要答案之一就在于该区域工业化水平较高,2000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44.5%,比欧洲中亚、拉美加勒比、南亚等区域高10多个百分点,甚至近20个百分点。中东北非第二产业占比虽高,但其中大多数来自石油天然气等采掘业,以及建筑业,制造业所占比重甚低。中国、日本、韩国的就业和社会稳定情况之所以优于美国、西班牙,其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的差异可以提供解释。

看到这一切,对正在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我们是否也该有所启发呢?

责任编辑:Leon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