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跨国公司叫苦不迭

2012/09/24 09:16参考消息网

世界最大的航空包裹托运公司联邦快递公司(FedEx)本周针对许多公司董事担忧的事情发出警告:中国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报道,当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许多经济体仍在奋力挣扎着从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沼中脱身时,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曾帮助推动全球增长。但联邦快递公司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史密斯18日警告说,欧洲和美国的经济问题已经让全球贸易速度减缓。他说,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比大多数观察人士预计的要大得多。该公司已经减少了飞往美国的运输飞机数量。

联邦快递公司不是唯一如此的公司。世界一些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已对中国不满。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表明,他们很痛苦。每个领域的制造商都感受到了这一点,从奢侈品牌的雨衣到智能手机。

报道称,英国奢侈品制造商博柏利(Burberry)服装公司上周也意外地发出了利润警报,报告了自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的同店销售额数据。销售额缩水意味着中国这个世界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有了更大的麻烦。公司首席财务总监斯泰西·卡特赖特说:“我们在亚洲的增长放缓,中国是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

世界最大推土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的经理们8月曾表示,公司已减缓其设在中国的主要挖掘机生产厂的生产进度,这包括在7月份宣布关闭工厂2个月。

芯片制造商马弗尔技术集团也感受到了这一痛苦。上月,该集团公司警告说,随着个人电脑销售速度变慢,其中国移动手机芯片业务可能达不到本季度的预期水平。

不过报道指出,最近几个月,中国政府已降低利率,并宣布了一系列大胆的支出计划,旨在重振建筑业和政府项目。博柏利公司说,从长期看,它在中国的销售量将持续增长。

责任编辑:Winnie

相关阅读

油价跌破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水平 更猛烈的下跌要来了

布伦特原油价格周一跌至2004年中以来最低水平,市场揣测从中东到美国的生产商争夺市场份额将加大供应过剩问题。 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在上周跌2.8%之后,周一下跌1.4%。油价跌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因迹象显示供应过剩问题可能恶化。 目前市场非常低迷,布伦特原油价格短期内跌至每桶35美元的可能性很高,但部分对冲基金经理的逢低买盘可能会很快提升油价。 上周,美国活跃石油钻井平台数量增加17个,至541个,凸显出尽管油价处于低位,但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抗压性很强,依然保持生产。根据美国政府的数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为4.9亿桶,为80年来最高水平。 伦敦ICE欧洲期货交易所2月份交割布伦特跌53美分,至36.35美元/桶,是2004年7月5日以来最低收盘;布伦特油价今年下跌了37%,料录得连续三年下跌。 纽约商业交易所1月份交割西德州中质油期货(周一到期)上涨1美分,至34.74美元/桶;盘中跌至33.98美元/桶,是2009年2月13日以来最低水平;交投更活跃的2月期货跌25美分,至35.81美元/桶。 看来,原油又将迎来走势难堪的一周。 原油到底会跌到多低?技术分析师警告,短期内纽约原油可能会跌到每桶约32美元。 FXTM公司分析师奥图努哥(Lukman Otunuga)在周一发布的报告中说:“纽约原油基本面仍疲弱,这可能引来空头袭击”。 他指出:“供给过多,加上全球市场需求减缓,在此一组合的催化下,将为空头增添动能,原油可能因而跌向32.40美元。”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的预测大致相同。 “在油价缺少筑底讯号的情况下,我们预期纽约原油可能测试2008年12月盘中低点32.48美元,”该银行分析师在周一发布的报告中指出。 纽约2月原油最近价位约报每桶35.75美元,意即将再下挫约10%,便可触及2008年12月盘中低点32.48美元。而后,分析师警告,下一个目标在每桶20美元。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亦强调了原油跌势所形成的下降轨道。若原油反弹至轨道高点接近每桶40.20美元,便可能有卖压进场。 今年以来,纽约原油大跌了约32%,布伦特原油跌幅达36%。[详细]2016-02-01 10:30

金融危机下 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好跨国采购

6月13日—15日,中国工业界年度盛会——2013中国国际工业转包展览会将在重庆隆重举行。展会首日,作为展会重要配套活动之一的2013中国国际工业合作论坛将围绕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强南南合作等展开专题讨论。 据了解,本次论坛将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鼎力支持下,将共同探讨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强南南合作;探索发展中国家间实施跨国采购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广泛交流金融危机下发展中国家跨国采购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经验,为做大做强跨国采购平台,促进国际跨国采购事业稳步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为提升本次论坛的影响力与针对性,本届论坛拟重点邀请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南非等国家或地方政府主要行政长官等;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工业国家的、国家主要职能部门长官等,以及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部长级高官等赴会。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还将邀请嘉宾重点锁定于UNIDO秘书长、总干事等在华重要人物;并通过UNIDO邀请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机构代表以及主要工业管理机构代表。 据透露,本次论坛与会的人员还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港澳台的部分商会代表;国内工业制造业企业家、外贸人员;中国西部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各省级领导、成渝经济圈四川14个地级市、重庆九个主城区区县政府主要领导、招商局长、外贸局长等近400人参会。 另悉,本届工业转包展期间,还将举行中国国际工业配套看样洽谈会,国际买家专场采购说明会等多个展中活动,其中“工业配套看样洽谈会”在经过对采购商需求和供应商能力的精确配对后,组委会将在展前为供应商提供订单图纸,推荐合作伙伴,并将在展会期间安排个性化的洽谈日程和提供一对一洽谈场所,以促成展会现场取得满意的商务洽谈成果。[详细]2013-04-27 17:55

金融危机后 日本制造业市场何时再崛起?

众所周知,日本一直是以国内制造业而闻名全球,特别是在电子类产品上,在几年之前一直全球领先,但随着市场变更步伐的节奏加快,其整体制造业正陷入逐渐沉轮的困境。 日本新华侨报网12日发表文章称,时下日本,大有江河日下之势,知名制造企业为节约成本,纷纷移向新兴市场,导致日本面临国内制造业“空心化”的窘境。曾几何时,日本作为亚洲“一哥”,遥遥领先于亚洲任何国家,魅力无限。而今却需要正在崛起的亚洲国家民众的支援。不禁让人问一句,日本能重振其亚洲的吸引力? 日本今年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47.7,为4个月以来首次出现上升,但仍处于荣枯分界线下方。去年12月份,日本该数据为45。同时,其2月制造业PMI升至48.5,萎缩速度为8个月来最慢。虽然PMI指数最近几个月来一直有所上升,但一直处于荣枯线之下,处于一个萎缩状态。同时,自去年开始日本三大家电巨头相继陷入了困境,不断需要出售其它资产来筹集资金。 同时,在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尼等新兴经济体日益崛起,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游客的目光。有意思的是,不但日本的知名制造企业为节约成本,纷纷移向新兴市场,导致日本面临国内制造业“空心化”的窘境,早年登陆日本的跨国公司也在退出日本,奔向新兴国家。 毫无疑问,日本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吸引力大不如从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日本经济受到的影响比美国还大,外部市场需求不断下滑,国内市场太小,欧美市场的不景气对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日本来说是“致命的”。[详细]2013-03-18 09:36

徐建国:2012年会不会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覆辙

1997年发生了什么?国人最难忘的,当然首推香港回归。对于长期跟踪分析宏观经济的人,有两件事应该依然历历在目,其一是国际上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货币贬值,财富缩水;其二是国内开始了通货紧缩,并由此进入长达5年的经济低迷,直到2002年。站在2012年,很容易让人想起1997。 国际上,欧洲发达国家接连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没有实质进展,看来还有的折腾。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包括印度、巴西等,经济增长速度也迅速下行。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甚至进入萧条的担忧,再次浮出水面。国内,201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下行,已经持续两年多,经济增速从超过10%一路下行破8,二季度跌落到7.6%的低位。通货膨胀率从2011年6月6.5%的高位下滑到现在的2.2%。更严重的是,经济已经出现了自主收缩迹象。历史惊人的相似,不仅表现在目前的局势上,甚至还表现在发生的轨迹上。1997年的通货紧缩,可以回溯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刺激开始的经济扩张,其后的大规模投资和高通胀,接下来的宏观紧缩,紧缩过度收手不及时,终于在1997开始发生通货紧缩。通缩一旦开始,就会自我加强,因此耗时5年才走出来。同样,本轮的经济收缩,也可以回溯到2008年底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开始的经济扩张,其后的大规模投资和通胀压力,同样导致了2010年开始的宏观调控。现在,调控效果的"充分显现",不仅表现在通胀压力的下行,经济增速的显著下滑,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经济已经开始有"自主收缩"的迹象,一些企业已经不愿意贷款了。向1997年汲取经验 突破目前的困境,也要从历史经验中寻找线索。走出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仰仗于三件事情。一是住房制度改革,挖掘出一块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打开了巨大的国际市场。三是实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抗经济下行,逐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逐步解决大规模坏账、银行惜贷等问题。在这些效果直接看得见的措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制。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改革,影响不可估量。一方面,国企改制大幅改善了全社会的企业微观运行机制,为未来的更加竞争的局面打开了一扇门。另一方面,国企改制释放了大量的国企职工,这些富有工业经验的劳动力,在进入市场以后,贡献出了更大的生产力。不破不立,国企改制的作用,虽然未必直接看得见,但是其深远影响可能大大超过了看得见的、作用更直接的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入WTO。然而,2012与1997已经大不相同,1997年的办法,似乎难以再用。首先看住房。住房改革已经十多年了,现在的问题,不是开启住房需求,而是过剩的投资需求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内需不能再靠房地产了。笔者不赞成用限购的办法抑制房价,限购抑制房价的实际效果也还有待商榷,但是高房价副作用大,需要采取措施是没有问题的。关于高房价的副作用,笔者在这里没有空间展开详述,只想指出两点,一是全社会的如此之多的资源进入房地产进行投机,已经是明显资源错配和浪费,对增长潜力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二是高房价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成本,阻碍城市化进程。其次看外需。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因而13亿基础教育良好、勤劳肯干、渴望致富的劳动力大军一下子与全世界发育良好的大市场融合,彻底改变了这个星球的经济版图。借用周其仁的形象比喻,这是落差巨大的两个海平面的对接,结果就是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巨大需求,强大的外需成为走出1997年的通货紧缩的另一个强大的推力。目前的国际形势是,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经济二次探底,欧美经济甚至可能陷入长期低迷,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行。看来,外需能够维持就不错,大幅增长是很难的了。最后看财政、货币政策。在通胀压力依然显著的情况下,积极的政策缺乏空间,但是随着通胀压力逐渐消退,财政、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转向。具体表现是,一些大项目已经获批,一些减税措施已经在酝酿或实施,央行已经两次降息,并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宏观政策的时机,政策组合的细节,是永远值得钻研和商榷的问题,但是政策转向的确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了。然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对抗经济下行的一般对策,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此外,还需要一些重要的突破口,与之呼应。在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中,倘若没有住房改革和加入WTO这两大推力,仅仅靠财政、货币政策中国经济是很难走出来的,至少要经历更长的时间。这两大改革带来的强大需求,不仅把中国经济带出了通货紧缩,还带来了其后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帮助消化解决了诸如银行坏账等诸多问题。在增长中消化、解决问题,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之一。寻找2012年的突破口 那么,2012年的突破口在哪里?外需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只能靠内需。内需中消费是一个比较平稳的部分,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一般也不作为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剩下的就是投资。对于政府而言,产业性投资一般并不是政府的职责范围,剩下的就是基础设施投资了。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已有一定改善,但是总体上依然十分落后。不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全国范围内,我国的公路、铁路、地铁密度,都远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主要发展中经济体,还有好几倍的提升空间。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县级城市,普遍存在的拥堵病,是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最生动的说明。刚刚发生的北京"7·21暴雨灾害",以及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内涝,清晰地告诉我们,城市的"内功"欠缺太多。这些看得见的需求引导的投资,应该不会太错,既方便了生产生活,还能降低各种交易成本,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先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基础设施落后有很大关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之外,还需深化改革,为长期的经济发展积蓄制度能量。已经发生的汇率机制改革,刚刚开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争论、试点已久的土地、户籍制度改革,虽然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毕竟已经开始。国企改革这个老大难问题,也该择机再出发了吧?(作者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详细]2012-08-24 10:31

1月信贷回归金融危机前水平 政策阀门难松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81亿,M2增速同比为12.4% “从春节前央行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来推测,实际货币政策放松的速度并非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 缺乏财政存款的支持,2012年首月信贷增量和货币供应量双双大幅低于预期。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以7381亿元而回归到了1万亿元以下。此前在2009年~2011年间,该数字均保持在1万亿以上。2008年1月则为8036亿元。 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81亿元,同比少增2882亿元。与此同时,1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3.1%,比上年末低4.8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4%,比上年末低1.2个百分点。 而此前市场预期,1月新增贷款1万亿以上;M1、M2增速分别约为9%和13.5%。事实上,自去年10月“预调微调”提出之后,政策放松的迹象频现。业内也普遍预期,相比于2011年,今年政策相对较松。 但从1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货币供应量增速均低于2011年的同期水平。这表明,政策实际放松的力度与市场预期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信贷回归常态 “政策放松预期调整致信贷投放低于预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1月初各大行信贷投放迅猛,但节前面对市场巨大的流动性缺口,央行选择逆回购而非降准来暂时缓解资金紧张,这令商业银行对今年货币政策调整节奏重新评估,实际货币政策放松的速度并非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 春节前,由于外汇占款意外下降,市场曾普遍预期央行将下调存准率补充流动性。但央行采用了大量的逆回购来舒缓流动性偏紧的局面:1月17日和19日,央行分别进行了1690亿元和1830亿元的14天逆回购操作。 “从当月票据融资增加不多的情况可以看出,信贷窗口指导可能有所加强,要求银行合理控制放贷节奏,这是贷款同比少增较多的主要原因。”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表示。此外,年初效应加上节日因素导致资金大幅流出银行体系,存款大幅减少,高存贷比也限制了银行放贷能力。 1月票据融资仅仅增加80亿元。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8000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 事实上,从往年规律来看,出于“早投放、早受益”的考虑,银行往往倾向于1月新增巨量贷款。此前三年,即2009年至2011年,1月新增贷款均保持1万亿之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撇开过去三年的“非常态”来看,常规年份新增贷款亦多在1万亿以下:2007年、2008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额分别为5676亿和8036亿元。因此,尽管1月新增贷款低于预期,但约7400亿的规模放在常规年份亦属正常。 货币增量新低 货币供应量方面,1月末,M2余额85.58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比上年末低1.2个百分点;M1余额26.99万亿元,同比增长3.1%,比上年末低4.8个百分点;M0余额5.98万亿元同比增长3%。 “M1、M2 增速均创1997年有历史数据以来最低水平。”鲁政委表示,春节效应及企业户存款转化为居民储蓄导致M1余额大幅下降。而信贷新增不多、财政资金回笼较多、外汇占款可能低于往年同期以及理财扰动带动M2 增速回落。 一般而言,春节前企业集中发放奖金和工资,会导致企业存款向个人存款转移。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该月企业存款减少2.37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了1.68万亿元。 鄂永健还表示,受年初临时存款大规模流出银行体系、财政存款季节性回流、春节期间现金需求增大等因素的影响,1月末,M2和M1增速回落。 历史数据显示,去年12月末,M2余额85.16万亿元。而今年1月末,M2余额85.58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1月,M2的增量仅有0.42万亿。 而由于去年12月末1.23万亿财政存款的集中投放,当月M2增量达到了2.61万亿。因此,对比来看,1月的货币增量显得“过紧”。 事实上,市场之所以对1月统计数据保有乐观预期,一方面由于习惯性地认为银行倾向于1月放贷;另一方面,“预调微调”等政策的提出,也被过度解读为放松的信号。 实际情况则是,真实的经济数据与预期严重脱节。 存准率仍有下降必要 “从春节前央行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来推测,实际货币政策放松的速度并非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鲁政委表示,一方面央行可能仍担心通胀,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实际经济尚不到高层非常担心的程度。 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5%,远超4%的市场预期。 今年存准率迟迟没有下调似乎已经说明政策放松将会非常缓慢。”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称,春节因素是上涨主因,但反弹不改回落趋势。 “1月CPI同比增长4.5%,或许解释了央行对于放松信贷政策的谨慎态度。”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主席李晶认为,基于存款增长放缓的事实,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保增长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从外汇占款的角度考量亦有充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需要。外汇占款在2011年的最后三个月连续下降。10月、11月、12月分别减少248.92亿、279亿和1003.3亿元。 中金公司认为,外汇占款增速面临长期放缓趋势,为了反向对冲外汇占款增速的趋势性下降,未来法定存准率需要趋势性下调。 鄂永健也预计,从目前来看,外汇占款增量将会明显减少,据此判断全年下调2~4次,每次0.5个百分点。[详细]2012-02-13 10:0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