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市场秩序混乱 改革缺乏动力反成阻力

2012/09/11 10:07中华工商时报

如何再提改革之气,再让改革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是新一轮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而包括民企在内的实体经济能否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也需要改革做保障。

虽然在决策层面上,反复强调要将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但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受制于利益集团,很多改革都是稍动即止,没有勇气和决心向纵深推进。

民营企业500强利润之和不及五大行净利润

8月30日,全国工商联在京召开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结果显示,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利润之和为4387.31亿元,不到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五大银行净利润总额6808.49亿元的65%。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民企500强利润之和远不及五大行的奇怪现象呢?它折射出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实体经济困局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能够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充当了经济发展的主角,为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虽然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低端制造企业太多、没有核心技术、对资源和环境的占用和破坏比较严重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它没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得到解决和改变。

问题在于,随着经济发展思路的扭曲、急功近利思想在地方政府身上产生和蔓延,特别是近10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过快发展和暴利横行,实体经济的核心地位被动摇了,资本撤离实体经济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不仅如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金融、税收环境的恶化,实体经济的困难不断加剧,实体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的变幻莫测,更要面对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宏观经济环境正常,许多矛盾和问题或许还不会充分暴露。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了,矛盾和问题也就无法掩盖了。这就是为什么民企生产规模扩大了、产值销售增长了,盈利水平却下降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充分反映了目前实体经济、尤其是民企生存的环境和发展困局。

市场秩序混乱

实体经济陷入困局,反映到市场层面,就是市场秩序的混乱。亦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没有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反而因为操作层面出现了太多的问题,使市场秩序出现混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的发展。

必须看到,过去的30年、尤其是前20多年,虽然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各项体制、机制、制度等还很不完善,但是,秩序没有出现混乱,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民间投资者创业、创新和创造。即便在实体产业领域也出现暴利等现象,但没有与市场体制相背离,政府也没有从政策层面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使暴利现象加剧,而是随着竞争的逐步充分,暴利逐步消失。

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为地方政府所重视,“土地财政”成为地方的最主要价值取向,一切也就彻底改变了。从市场秩序的角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过快发展,不仅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使市场秩序越来越陷入混乱状态,而且使政府的执政理念、发展思维产生了急剧变化,实体经济被严重忽视,社会资源配置等也开始越来越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今天的500强民企利润之和,竟然远不及5家银行的利润之和。这样的格局,毫无疑问是反市场的,也是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

改革动力缺乏

中国经济能够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十分关键的一条,就是改革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改革似乎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阻力。一方面,改革的内在动力逐步消失。这一点,从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依赖“土地生财”中也可以看出许多问题。因为,卖地与改革相比,实在太过轻松、太过容易。就算在卖地过程中会出现诸如“钉子户”这样的问题,但是,在强势的政府面前,实在算不上是问题。相反,中央对征地、拆迁的要求稍稍高一些,地方就开始受不了了。推进改革,比这些工作难度要大得多,还有多少地方敢去冒风险、敢去试试和闯闯呢?另一方面,由于改革的内在动力消失,导致利益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大,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也更大。虽然在决策层面上,反复强调要将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但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受制于利益集团,很多改革都是稍动即止,没有勇气和决心向纵深推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事关全局、事关老百姓利益、事关实体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明知问题很多、漏洞很大,但是,真正有效力、能够伤筋动骨的动作一项也没有。更多的都是修修补补,民意推一推动一动。

所以,如何再提改革之气,再让改革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是新一轮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而包括民企在内的实体经济能否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也需要改革做保障。

经济转型困难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被称作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是,从前面所分析的情况来看,要真正实现经济结构和调整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经济要转型,结构要调整,已不可能再像30年前一样,完全依靠企业和民间投资者来推动和唱主角,而要靠政府来给力,来创造环境、营造氛围,给企业和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条件。不然,寸步难行。

而从目前的内外条件来看,显然都不利于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从企业内部来说,自实体分税制改革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企业积累基本处于停滞倒退状态,已不具备调整和转型的物质基础;从企业外部来看,各种条件都不利于企业的转型和调整,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管理提升,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只要不关门就算幸运了。如此,哪家企业还会把转型和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呢?

500强民企利润之和不及五大银行,从表面看是一个数据差异,实质是发展环境、市场秩序、改革效率、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前者只要条件和环境改善了,自然而然也就会改变了。后者则不是口头上说说、书面上写写就能解决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大环境营造力度、加大市场秩序治理力度,创造真正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责任编辑:Leon

相关阅读

工信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大力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10月17日,2019 DOA技术应用论坛在北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出席并致辞,图灵[详细]2019-10-18 11:39

国机集团举办“传承与创新——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座谈会

金秋送爽,百果飘香。在全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4日,国机集团在京举办“传承与创新—[详细]2019-09-25 10:28

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回归产融协同本质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由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指导单位的“2[详细]2018-10-24 16:40

李毅中: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7月26日,中国工经联五届理事会主席团第十三次会议在江苏徐工召开。会议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专访。 如何解读上半年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路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应该如何率先突破?徐工的成功探索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有怎样的启示?围绕这些话题,李毅中和中国工业报记者进行了深度交流。 上半年工业经济总体平稳 稳中向好 中国工业报: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您如何解读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李毅中:上半年工业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内需求有所放缓,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要用辩证思维、“两分法”研判,报喜也要报忧,保持定力,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破解,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报:请您具体谈谈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有哪些特点? 李毅中:从增长角度看,上半年GDP增幅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6.7%,均保持了中高速,且增幅靠近。加上价格因素,估算工业占GDP比重近34%,没有明显下降。6月份工业增幅回落至6%应引起重视,下半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要积极应对。 从企业利润来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增长10.2%,利润高增长16.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36%,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看,利润增长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和电、热、气、水生产业,合计占利润增长的80.4%,而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和消费品制造业等中下游产业利润增长不多,分别为3.5%、4.3%和6.7%。反映价格因素对利润增长影响仍然较大,利润的超常增长不可持续。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仍需努力。工业产能利用率76.7%,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暂未达到去年全年77%的水平。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继续提高至67.4%(去年6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7.8%(去年46.4%)。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百元主营收入成本84.49元,同比减少了0.31元。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2%,但幅度减小,折算总能耗增加了3.4%,也显偏高。 中国工业报:上半年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大家比较关注,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毅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6%,持续走低,上年为7.2%。扣除价格因素5.7%,增长甚少。结构有新变化,民间投资增幅8.4%、工业投资增幅约4.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幅6.8%,均有所回暖。基础设施(不含电力)投资增幅明显回落,由19%降为9.7%,房地产投资仍然强劲。 国内消费增势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但走势回落,二季度为9%,而去年全年为10.2%,缺乏消费热点带动。消费结构有改善,其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如家电、音像、通讯、化妆品等。实物商品网购额增长29.8%,占总零售额17.4%,同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服务型消费增长较快,如信息、旅游等。 对外经贸合作中进、出口平稳增长,增幅分别为11.5%和4.9%,顺差收窄26.7%;但增幅回落,尤其6月份明显(进口6%、出口3.1%)。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对外投资回暖,增幅为18.5%,结构有改善。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下半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大。 中国工业报:请问当前行业和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存在哪些差异值得关注? 李毅中:行业增加值增幅差异大。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增幅小,分别为1.6%、4%,但同比回暖;供电、热、气、水状况看好,增幅为10.5%;机械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制造业增幅领先,增幅分别为8.4%、12.4%和6.9%,但同比减缓。其中,前面已谈到,采掘业、原材料利润大增(现价),而增加值增幅不大(不变价),足见价格因素影响之大;中下游企业则正好相反,也是同样的原因。 地区工业状况各异。其中需要关注的,东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6.3%,同比回落了0.7个百分比,尤其6月增幅只有4.1%,工业投资增长过小,只有1.1%。而东部工业占了全国六成,如继续下去,将会影响全局。 实现“三个变革” 推动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中国工业报: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李毅中:转变增长方式,高速增长变为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这对工业领域更加重要。 中国工业报:工业企业应该如何理解和推动质量变革? 李毅中:提高工业增加值不单靠量的积累,更要靠质的提升。什么叫工业增加值?其定义是:在报告期内,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工业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减掉在同报告期内不含固定资产投入的其他中期投入的价值,这两个数的差叫工业增加值。简单地讲,是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不是产值、不是营业额、不是销售收入、不是所谓的市值,而是增加的价值。这不仅是数量指标,更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一、二、三产的增加值加起来就是GDP。计算增加值采用的是当期现价,计算增幅采用的是不变价。 如何提高工业增加值,功夫下在“三去一降一补”上。根据定义,被减数A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如何提高这个价值呢?不是单靠产量,而是靠质量、品种、品牌,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比如粗钢产量还是8.2亿吨,但是它的品种档次升级了,价值提高了。再如机床产量从2014年85万台减少到64万台,但是高档数控机床多了,价值提高了。如何在报告期内减少能耗、物耗、相应的费用支出等,即减少减数B,主要靠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节能降耗。这样减少了物化成本、物流成本、财务成本等,B减少了。A减B就是工业增加值。因此提高工业增加值,不要光靠产量,并且今后我们几乎不能再靠产量的增加,而应该靠“质量变革”。 中国工业报:是否有什么具体方法能够指导企业实现效率变革?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运行效率? 李毅中: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住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在提高“效率”上发力。技术经济指标多是相对评价指标,反映出经济运行更本质的差异,不妨举四个效率指标做些分析。 工业增加值率是评价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的综合指标,即工业增加值占现价产值(为便于数据采集,往往采用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十五”、“十一五”我们是26%,但以后逐年下降,在21%~22%徘徊,2017年估算是22.1%。发达国家是35%~40%,美国43%。虽然我们的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美国,但是工业增加值率只有人家的一半,这就是大而不强。 再看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从收入来算,工业增加值包括利润、税金、折旧、薪酬(含保险和福利),其中利润是活跃的变数。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09年3.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52万亿元,8年增长了一倍。但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却从2010年的7.6%下滑到2015年的5.76%,好在近两年出现了好转。还要看到工业企业利润的超常增长,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 再说说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虽然总能耗逐年增长,但GDP增幅更大,因而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0.87吨标煤降到2017年的0.59吨标煤,下降率保持在4%左右,应当说节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潜力巨大。 最后看看全员劳动生产率。新世纪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5%,远高于世界平均1.3%的水平。2017年达到10.1万元/人年,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是美国的不到8%。反映出经济效率不高,制约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 通过以上“率”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透过数量扩张的表象,折射出我国经济在“质”上的差距,即“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获得清醒的认识。实施“效率变革”要具体逐项分析,找到矛盾所在,寻求变革的目标途径。 中国工业报: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要实行动力变革,请问什么是新动能,如何正确理解新动能的内涵?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李毅中:什么是新动能?新动能的源泉是什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大数据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形成推动力,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技术融合渗透形成新经济、新动能。新动能产生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推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对于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发展新兴产业是新动能,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生机也是新动能,二者必须同时发力。新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做大优质增量。近几年,其投资增幅一直高于整个工业投资增幅约10个百分点,如2017年投资增幅17%,远高于整个工业投资3.6%的增幅,今年上半年也是这样。不足的是,2017年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12.7%,2016年为12.4%,今年上半年为13%,增加不多,说明力度还是不够。同时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发展先进。进一步开展以智能、绿色、低碳、优质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盈利能力,迈入先进制造,优化存量资产。2017年技改投资达到10.6万亿元,增长16.3%,占工业投资的45.5%。尤其是东部发达省份的占比达到60%左右,坚持多年完成了几轮改造,显著提升了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 中国工业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您认为两个强国战略应该从哪些方面率先突破? 李毅中: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 首先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围绕智能制造协力攻关。多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包括集成电路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结构处于中低端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近日美方对中兴通讯的禁运成为社会焦点。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新一轮重大研发项目。加快在集成电路、高端芯片、5G通信、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智能传感与控制、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研发成果转化为行业的专有技术,在重点应用领域协同攻关。 发展智能制造要从企业做起,抓好构建企业互联网和打造智能工厂这两件事。建立企业互联网,企业内部物理单元和控制系统融为一体,形成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传输的企业内网;企业外部与供应商、销售商、投资人、用户等利益相关方互联互通,构筑企业外网并与社会公网相接。中小企业或可以直接“企业上云”。发挥骨干龙头企业作用,复制、推广、扩展,进而形成行业、区域数字工业,并实现互联互通。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要从实际出发。一大批成功的范例显示,生活资料制造业与市场、消费者关联更为紧密,重在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创建品牌、个性化规模定制等。生产资料制造企业在已有技术装备基础上,扩大、完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由自动化提升为智能化,实现精准制造。地区和企业间发展参差不齐,还有一些甚至要补2.0的欠账。因此,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路径,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防止千企一律、一拥而上。 创新驱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中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实体经济这块“基石”。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实体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如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李毅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去年年底十九大闭幕后,习总书记视察第一站就是江苏徐工。他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抓好自主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这么三句话,精辟、准确:“我国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从出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和进口并重。”我们要深刻理解、宣传贯彻习总书记的科学论断。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情,就全国来讲,我们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实现工业化,2035年全面工业化、基本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我们仍要充分发挥工业、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报: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充分肯定了徐工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您认为徐工有哪些经验值得工业企业学习? 李毅中:徐工的经验很丰富,这次我们到徐工来,再次获得深刻体会,大致有这么几点。首先,要学习徐工坚守主业的定力、产业报国的情怀。徐工集团在前几年全球工程机械发展低迷,在国内存在“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倾向的环境下,保持了坚守主业的定力,突出主业、潜心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制造升级、模式创新、精致服务和后市场拓展等,在品种质量、稳定可靠性等基本环节上做扎实、做到位,以新思路、新招数、新方式加紧结构调整,为徐工品牌价值的创造和提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十名。 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谋求发展新动能。徐工集团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了行业的技术突破。徐工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远高于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1%的水平。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贡献了一批行业首创的应用技术和标准规范,一批国际领先的主导产品。徐工经验说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买不来、换不来,必须把创新摆在领先位置。 第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打造制造新生态。徐工在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具体化为十大工程,取得一批可喜成果。比如徐工自主研发的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超过60万台,其中有22万台徐工制造的机械分布在全国各地,可以实时监测到运行状况。现场看到使用率57.2%,月运行平均128小时。徐工工业云平台和智能制造模式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向上下游扩展延伸,带动提升全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第四,合作开放“走出去”,构建产业新格局。徐工大力发展国际化经营,实现了由产品到人员、再到资本走出去的“三级跳”,建立了出口贸易、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全球研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徐工目前在海外有3个研发中心、5个制造基地,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30%。徐工“走出去”经验告诉我们,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途径。 中国工业报:我们了解到徐工有75年的历史和优秀的企业精神,徐工在加强党的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 李毅中: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告诉我几个数字,留下了深刻印象。集团职工22300人,其中党员4950人,占22.2%;技术人员6000人,其中硕士、博士占55%;产业工人中高技术人员(高级工、技师)占54.3%。领导班子民主测评无记名投票优秀率始终保持98%以上,去年为99.3%。时间关系,这方面我们没有来得及深入调研,但就这几组数据显示了徐工在加强党的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方面的突出成效。这正是徐工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详细]2018-08-09 09:31

无锡市人大代表到无锡雪桃集团视察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6月21日,无锡市人大代表一行20多人到无锡雪桃集团视察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市人大代表、无锡雪桃集团副[详细]2018-06-29 10:04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