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业步入严冬期 民企称“活着才有机会”

2012/09/06 10:23中国新闻网

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并网困难、国家补贴取消、利润率下降……中国风电行业从去年起步入寒冬期,如今仍在“洗牌”。对民营企业来说,这个“冬季”显得更加难熬。5日,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在南京举办“第五届中国江苏国际风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此间民营企业家纷纷表示“先活着才有机会”。

江苏风电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风电专业委员会主任施新春介绍说,江苏风电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整机厂的制造规模占全国的20%,轮毂制造产量占全国的50%,风电齿轮箱制造规模达全国总量的60%以上。江苏省规模化的风电企业有150多家。

江苏九鼎天地风能有限公司,就是风电行业中的一家江苏民营企业。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冯永赵在提交大会论文时,用《在热冷变局中坚持》作了标题。

“我们这个行业,确实从过热、过快时期转入寒冷时期,经历了变局,我们是一家民营企业,体会过程的艰辛比其他企业更有切肤之痛。”冯永赵说。

他算了一笔账:“风电装备制造业,2008年的每千瓦单位售价能达到6200元以上,现在下滑到3500元(每千瓦),基本上每年下浮1000元(每千瓦)。与此同时,由于固定的电价制度,风电场业主把电卖给电网的电价并没有下降,所以利润由风电装备制造业转移到风电运营上。现在的风电制造利润率不到10%。”

投资和回收周期长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大问题。“风电投资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资金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民营企业介入风电场运营,一般的风电场投资、回收在8年左右,每个风电场投资在4亿元左右,可能前一期、两期投入几个亿还没有问题,不可能实现滚动发展,因为资金来不及回收,而民营企业从银行大规模融资还是比较困难的。”

前两年风电项目的“一拥而上”也留下了“后遗症”。据施新春介绍,在发展高峰时期,中国风电整机厂数量达到上百家,全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是1800万千瓦左右,整机厂释放的产能已经达到3000万千瓦,其中有1200万千瓦的产能是过剩的,需要转移出去。产能过剩,使得企业间竞争激烈甚至是无序竞争。

面临突如其来的生存问题,江苏民企寻找着出路。

“我们开始延伸产业链:从制作叶片里的专用纤维,到制作复合材料、叶片、机舱罩、导流罩,再到制作整机;由于利润由风电装备制造业转向风电运营,我们从装备制造向参与风电场的运营,做业主,跟电力集团进行合作;甚至今后还会向售后、提供技术服务方面延伸。”冯永赵说。

“ 很多风电企业也是逼得没办法,装备制造业销售价格每年都下滑,我们卖给国家的电价格并没有下降……今年下半年,我们在新疆哈密的一个项目是跟国电合作的,到今年年底能并网发电,算是一种尝试”,他表示。

在“内部修炼”方面,冯永赵打算把公司装备制造业产品做成系列化。“过去叶片直径有70米、77米、82米、86米的,目前主流产品是1.5兆瓦的风机,现在要把系列产品做精,做出区别于中国不同风电区域的风电产品。”

施新春认为,行业“洗牌”期也是机遇期,企业若能做强产品质量,把产品成本降下来,便能在变革中抓住机会。

责任编辑:Hermia

文章关键字风电业 严冬期 民企
相关阅读

日本三菱重工将与维斯塔斯合作海上风电业务

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27日宣布,将在明春前与丹麦风电巨头“维斯塔斯”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海上风力发电设备。以北欧为中心的海上风力发电业务有望发展,新公司旨在扩大相关市场份额。三菱重工将向新公司出资最多3亿欧元。新公司注册资本的总额未定,三菱重工和维斯塔斯计划分别出资51%和49%。新公司总部设在丹麦。维斯塔斯的既有合同也将进行有效利用,由新公司生产设备,并相互提供相关技术。销售额等目标没有透露。据三菱重工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按输出功率计算,海上风力发电市场份额中全球首位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约占50%。维斯塔斯位列第二,市场份额约为25%。虽然三菱重工在陆地风力发电方面有所成绩,但迄今没有开展海上风力发电业务。[详细]2013-09-30 09:07

国内风电业集中度降低 五成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风电设备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并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有行业机构预测,国内风电的综合产能闲置率在今年上半年可能超过60%。这导致风电企业持续低价竞争,裁员现象也时有发生。上半年恐超60% 去年9月份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称,2011年中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吉瓦以上,但2011年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吉瓦,这导致国产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此前,金风科技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前几年持续扩张的产能过大,而2011年市场突然“刹车”,2012年国内风电设备行业的产能大概仍有30%~40%是闲置的。2012年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更加严重。今年3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下称“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年均增长率开始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6.9%。2012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1296万千瓦,同比下降达26.5%。因此,即使不考虑2012年的新增产能,仅按照2011年30吉瓦的产能计算,2012年的产能闲置率也已超过55%。中投顾问研究员任浩宁表示,经过调研,通过样本预测2012年的综合产能闲置率(指产能过剩即生产线过剩、产品过剩、风电项目过剩)能达到50%~55%。受此影响,风电行业在2012年整体不景气,低价竞争也持续,部分风机整机制造商大面积裁员,也有部分整机制造商退出,风电市场整体萎缩。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国内龙头企业的业绩已经严重下滑,而华仪电气等风电业务占比不高的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华仪电气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风电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9.95%。生产及销售风电机组共计57台(套),同比均下降44.12%。同时,受电网接入制约以及业主资金压力导致部分在手订单项目建设推迟,致使2011年年底待执行订单于报告期内完成率仅为 16.50%。“进入2013年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并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预计今年上半年,60%这条线已经被突破了。”任浩宁说。集中度降低 “虽然今年以来造的风机减少了,但是装机量也下滑严重,现在国内风电市场还没有触底,反弹就更谈不上了。据我了解,金风科技这样的国内龙头企业也在谋划转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电设备企业人士称。任浩宁也表示,由于目前中国风电基地和风电场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不是短期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对今年下半年风电行业的形势依然看淡。对于风电设备产能过剩问题,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是:出现过剩的只是中低端风电设备,尤其是低端产品,高质量的风电设备还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联合动力一位人士介绍,风电设备尤其是整机的生产,组装厂的投入成本非常小,跟一般的大型机械设备不一样,流水线也用不了多少钱,而且转产比较容易,因此产能形成坏资产的可能性也小。中国风能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风电产业地图2012》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国内新增装机排名前十的风电机组制造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从98.4%下降到81.2%。[详细]2013-06-27 09:36

风电业持续低迷加剧财务危机 龙头纷纷预亏

亏损面扩大 资产负债率走高 财务恶化引发风电“光伏化”担忧 风电行业的低迷依旧蔓延。据2012年全年业绩预告,包括数家龙头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纷纷预亏。自去年三季度以来,行业亏损面在进一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风电多家公司财务指标有恶化趋势,A股风电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突破50%。此外,去年以来部分龙头企业相继开始裁员。这似乎与光伏此前全行业陷入财务危机的路径如出一辙。业内分析指出,从行业基本面来看,目前风电行业低迷仍在蔓延,财务状况恶化或导致风电行业潜存“光伏化”风险。 龙头纷纷预亏 据Wind数据统计,A股18家风力发电概念股已发布2012年业绩预告,除极少数公司因风电之外业务弥补而净利润有所增长外,约3/4的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湘电股份预计净利润同比大降236.68%。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三季度开始,以华锐风电为代表的风电公司业绩首现亏损,而到去年年底,亏损面已经波及到金风科技、湘电股份。华锐风电业绩进一步恶化,公司预计全年亏损额达近5亿元。风电龙头企业频频中招亏损。 据中国风能协会发布的最新排名数据,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和湘电风能稳居目前全国风电设备制造商前5把交椅。 尽管凭借规模维持龙头地位,但与2011年相比,这些厂商2012年新增装机容量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装机量下降超过1000兆瓦;亚军国电联合动力减少近800兆瓦;昔日冠军华锐风电则减少了1169兆瓦,装机量滑至第三位。 不过,与整机制造商业绩的每况愈下相比,零部件制造商全年净利润同比竟难得地出现增长。去年遭遇美国反倾销诉讼的风电塔筒制造商天顺风能和泰胜风能,全年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和90%,延续前三季度的增长势头。 财务危机加剧 “装机量直接对应的是各制造商去年完成的订单量,进而对应全年的销售收入。这些数字已充分体现出风电行业的窘境。”有券商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净利润亏损或许是企业的梦魇,但真正把企业压垮的是高额的负债与缓慢存货消化。2012年风电行业普遍闹“订单荒”。“无米下炊”的境地让相关企业财务状况频频恶化。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前三季度,A股25家风电概念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50%,相比2011年同期平均48%的负债率进一步加重。其中东方电气、湘电股份等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同时存货消化缓慢,存货周转率均值为4.25。其中湘电股份存货周转率仅为1.03。2011年度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26%。 对照处于“寒冬”的光伏产业,Wind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A股41家光伏概念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13%,平均存货周转率仅为1.77。根据2011年年报,光伏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52%。无论是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净额增长率还是存货周转率,风电行业和光伏行业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面对缺乏现金流、产能过剩的窘境,裁员成为风电行业应对危机的办法。从2012年11月,风电巨头华锐风电给开工不足或已停产的相关岗位350名员工“放寒假”。在风电大省河北,很多中小风电企业都在裁员,有的企业裁员幅度甚至达到四分之三。 风企似乎在走光伏企业的老路。此前,光伏行业标杆无锡尚德在去年9月份停工,裁员1500名;天合光能裁员大约200人;而赛维LDK宣布,2012年以来已裁员5554人,裁员比例高达22%。短短几年间,光伏行业从盛极一时陷入巨亏的尴尬境地。 或进一步探底 结合目前风电行业深陷泥潭的现实,业内分析人士纷纷指出,尽管当前国内风电每年新增装机量屡攀新高,但在“弃风”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很大比例的装机量难以转化为发电量,进而体现在企业业绩表现上。由于主管部门整治行业“顽疾”乏力,企业前无新增订单,后有逐渐走高的资产负债率,行业整体低迷恐将继续加深。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所副所长刘纯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风电行业面临的不仅仅是产能过剩问题,风电产业在发展之初所埋下的行业规划缺乏问题已经显现。刘纯表示,风电厂主要集中在甘肃、内蒙、新疆等欠发达地区,当地电网薄,大量风机装上了,可发出的电当地电网根本无法吸纳。而一些中东部沿海城市却不愿意接受大规模风场入住。风电行业发展出现了很荒诞的现象,发达区域都是用电大户却没有风电,欠发达区域用电量很低,却遍布大量风场。刘纯还指出,技术瓶颈也是难题,跨省级长途电力输送尚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就算突破了技术瓶颈,高额的费用也让人望而却步。 2011年全年,风电行业因“弃风”、“限电”导致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这一现象在2012年有进一步加重之势。以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为例,2012年公司预计因“限电”、“弃风”损失达13亿元,几乎相当于公司2012年上半年归属股东的全部净利润。权威风电专家李俊峰预计,解决这一问题至少需要2到3年时间。 对于“弃风”、“限电”问题,业界普遍寄望于《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的出台。对此,刘纯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面临很大阻力,即便最终出台,实施起来也很难达到预期。此外,根据相关政策,风电行业五年之内可免税,建设期完成后短期内无法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因此相对于风电,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发展火电。[详细]2013-02-28 09:19

弃风限电史无前例 风电业三角债愈演愈烈

尽管并网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光环”足够耀眼,但却不敌前所未有的“弃风”量更让人揪心。2012年我国风电限电超过200亿度,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大规模的限电,使得风电开发商的收入严重缩水。而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开发商的窘境直接传递至整机设备制造商、部件供应商乃至原材料生产商———风电产业的“三角债”危机,也愈演愈烈了。 弃风限电翻番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初步统计,2012年我国风电限电超过200亿度,相当于损失了100亿元———而这一数字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风电弃风比例超过12%,而风电企业因为限电弃风损失达50亿元以上,约占风电行业盈利水平的50%。“2011年,‘三北’地区的风电场平均弃风率达16%,我们很难保证一个风电场能够在弃风16%的情况下还有盈利的空间。”龙源电力总工程师杨校生向记者坦承。而到了2012年,这一问题更加“严重”,也越发“麻烦”了。在2013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透露说,2012年该公司的限电比重达到13.8%,限电电量为28亿千瓦时,也就是说,因为限电损失了14亿元的净利润。作为电网的调峰手段,在谢长军看来,风电的限电量保持在5%以内是合理范围,但达到13.8%就不正常了。但据他估计,这一数据恰恰就是去年全国的平均水平。谢长军的判断在另一风电开发商那里也得到了验证。“因为限电比较严重,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严峻。”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永生抱怨说,2012年该公司在限电和CDM上总共减少了15亿元的净利润。“现在,围绕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问题已经从最开始的设备制造转移到风电并网的矛盾上。”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高虎告诉记者,“我认为,包括2013年在内的未来三年,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于风电并网。” 三角债愈演愈烈 “弃风问题使得度电成本增加,并吃掉了所有技术改革的成果,开发商的盈利缩水,从而也引发了行业的‘三角债’。”对此,杨校生直言不讳。在他看来,2013年,我国风电行业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来自于“弃风限电”,另一个则来自于行业“三角债”所引发的风电设备制造商现金流紧张。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的风电行业已陷入了恶性循环,即国家拖欠开发商、开发商拖欠制造商、制造商拖欠部件商的怪圈。来自电力市场、输配电系统等下游的压力已经迅速传递到整个产业链。据风机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海波透露,该公司去年三季度的应收账款达100多亿元,“欠款对公司影响很大”。作为一个部件供应商,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定金也颇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说,去年公司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应收账款太大。“在三角债上,我们可能处在最倒霉的一个位置上。”“政府欠了开发商的钱,开发商不给主机商钱,主机商又不给叶片商钱。我们用的还是比较好的原材料,而好的原材料是不能欠钱的。这样,我们就不能不从银行贷款给人家钱,所以我们是两头‘欠’,别人欠了我们的,我们还不能欠别人的———我们是最困难的。”他抱怨说。“这样下去大家都得被拖垮了。”谢长军坦言,“能不能从头开始做起,也就是建立一个有序的市场?”对此,业内人士强调说,产业链资金拖欠的三角债,是行业在2013年要突出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光凭风电企业的一己之力,难以冲破全产业链‘冻结’的局面,因此,行业需要一个推手,即政府。”风能专委会理事长贺德馨告诉记者说,希望随着政府补贴资金的逐步到位,可以部分增强开发商的造血机能,进而盘活上游设备制造企业,也希望随着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减少弃风限电。#d1cm#page# 度电成本渐成核心指标 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2012年我国的风电行业开始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上游产能过剩、下游需求疲软、并网消纳困难、弃风限电严重、产业链资金压力加剧、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等。在全行业面临亏损风险,发展增速开始放缓的情况下,风电度电成本在业内的关注度逐渐上升。日前的斯维奇度电成本调查结果显示:跟以往只关注风电的千瓦造价不同,目前,度电成本越来越受到风电开发商、投资者和风场运营商的青睐。“在欧洲,度电成本是开发商做决策时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当下这一因素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对中国的开发商而言,度电成本已经成为他们选择风机设备和系统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斯维奇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基宁表示。而度电成本作为风电场建设的考量指标,能更加直接地衡量风场的投资收益,引导设备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和风能利用率。所谓度电成本,在杨校生看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风电场的造价,包括风电机组和风电工程的造价以及管理的成本,这些成本的总和摊到风电机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一年,就是每年风电场所要发生的费用;二是风电场的发电量。“用风电场的年发电量除以每年摊到风电场的造价就是度电成本。”据金风科技市场总监侯玉菡透露,在近来的招投标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关注度电成本的概念,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选择风机设备时,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运行效率。“而在此之前,我们基本上还是围绕着单位千瓦造价的概念来做招投标的工作。”在斯维奇市场总监JussiVanhanen看来,降低度电成本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降低整体的资金投资成本、设备运营和维护成本以及燃料成本,同时提高风电机组发电量。“而那些把降低度电成本作为首要任务的中国企业将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实际上,通过近几年的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风电场的建设成本下降很快。据了解,一方面,风电机组的价格已从每千瓦6000多元下降到每千瓦3000多元;另一方面,随着风电机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电的转换效率和单位千瓦的扫风面积都不断增大。“这些因素都应该使得我们的度电成本不断降低,但由于目前风电送出和消纳环节受阻,弃风严重,使得风电度电成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根本降不下来。”杨校生感慨说。 ■相关链接 风电已成我国第三大电源 即便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但2012年中国风电产业仍在平稳向前发展,并未停滞不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初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左右,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76413兆瓦。风电并网总量达到60830兆瓦,发电量达到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超过核电,成为继煤电和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表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走上了‘主战场’,进入了能源的主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 风能协会的初步统计显示,2012年新增吊装容量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分别为:金风科技、联合动力、华锐风电、明阳风电、湘电风能,上海电气、远景能源、东汽、歌美飒、重庆海装。 其中,华锐风电的排名降为第三名,而远景能源则异军突起,从此前的第十五位飙升至第七位;在外资风机制造商中,惟有歌美飒一家挤进了前十名。 “2012年是统一认识的一年,无论是并网遇阻还是弃风限电,无论是资金压力还是市场低迷,根本上还是风电市场的消纳问题。”风能专委会理事长贺德馨表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治疗方案”,即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理顺体制机制。 2013年,是加快调整的一年,风电行业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仍会持续。“这一时期,对风电企业而言正是修炼内功的好时机,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运维服务能力以及稳步走向国际化等。”贺德馨提醒说。 在他看来,未来几年,随着行业政策的逐步完善及并网瓶颈的破解,我国风电产业将迎来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详细]2013-02-27 16:26

风电业弃风规模持续扩大 扶持新政或很快推出

原标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将推出风电发展新政 在光伏市场获得一系列刺激措施的年份里,中国的风电行业弃风规模却正在扩大。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11月15日对本报记者称,中国去年弃风100亿-150亿千瓦时,今年情况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还在不断恶化,预计可能在200亿-250亿千瓦时之间,甚至还可能超过300亿千瓦时。 “接下来就要研究风电的事。”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同一天对本报记者说。在刺激中国光伏市场扩容的过程中,国家能源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刘琦表示,推进风电发展的措施将很快推出,但他并未透露具体内容。 李俊峰对本报记者称,风电行业遇到的问题与光伏行业完全不同,后者是缺少市场,而前者的困境则是风电难以消纳造成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设风电外送通道。 风电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力 在刺激中国光伏市场扩容的过程中,国家能源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刘琦表示,推进风电发展的措施将很快推出,但他并未透露具体内容。 中国“弃风”现象已存在多年,但其不断恶化已经开始对中国风电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李俊峰将之称为,中国风电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刘琦在出席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时称,中国目前风电并网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但有一些地方存在弃风现象,反映出传统能源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需要,加快风电发展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束缚。他表示,中国将加强电力系统建设,扩大配置风能资源的范围,建立更大区域的电力市场,推动风电在更大的电力市场中消纳。 “风电接入不是最大的挑战,接入的速度比装机(增速)要快一些。”李俊峰说,“当务之急是解决消纳问题。” 他对本报记者称,风电外送通道的建设滞后是风电消纳难的主要原因。而解决之道并不在于出台新政策,也不在于电网公司的积极性,而在于政府部门的协调。“解决好通道的建设,消纳就不是问题了。不一定要特高压,50万伏的线路也可以。”他对本报记者说。 尽管如此,刘琦仍表示,今年中国风电发电量到年底将达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中国六七个省全年的用电。风电已经在中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国风电这些年发展比较快,势头也比较好,虽然发展中遇到些问题,但都是阶段性的,未来的前景比较好。 对于消纳问题,李俊峰认为需要2-3年的时间来解决,届时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风电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力。”刘琦对本报记者说,“除了火电、水电,就是风电,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电力能取代风电第三的地位。” 风企谋“质变” 由于风电投资在今年下滑,中国风机制造企业的处境并不让人乐观。华锐风电三季报显示,其1-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36.34亿元,同比下滑56.68%。从单季度来看,其三季度仅实现收入5.48亿元,同比下滑82.12%,净利润为-0.28亿元。金风科技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9.46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约0.39亿元;第三季度营收24.6亿元,净利润为-0.32亿元。 李俊峰表示,中国的风电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仍很高,而国家能源局为了控制风电发展节奏,收紧了项目审批,这让风电投资额有所下降。 “中国风电进入到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阶段,每年保持1600万-1800万的发展水平,占全球风电总装机 1/3以上。”李俊峰说,“风机制造商要认识到中国风电发展所处的阶段,不要盲目扩张,要在质量、稳定性、发电量上下功夫。” 遭受“前期扩展步伐太大”指责的华锐风电,也在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华锐风电副董事长陶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正在精简流程、加强管理,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 “研发投入还要有基本保障,我们仍在坚持5MW、6MW、10MW风机的研发。”陶刚对本报记者说,“这是为产业恢复性发展做准备。” 李俊峰表示,今年风机制造商亏损严重,但会很快得到调整。[详细]2012-11-16 08:5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