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提出完善出口政策 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2012/07/03 11:40国际商报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司长张夏令表示,这主要透露了以下三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是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和投资、消费一起构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1978年~2011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约为20%。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决不能忽视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张夏令表示,从必要性来看,稳定外贸增长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目前,外贸直接带动的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来自农村。2011年,海关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合计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同时,稳定外贸增长是消化国内产能的需要。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电视、冰箱、空调、手机、电脑等170多种产品出口世界第一。其中,纺织服装对国际市场的出口依存度为30%以上,电视为53%,冰箱为38%,空调为32%,手机为77%,电脑为79%。

稳定外贸增长是提升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和平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各国企业和产品之间的竞争。我们只有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才能学习到别人的先进经验,才能紧跟世界市场的最新动态,才能促使我们不断取得新发展。

稳定外贸增长是有空间的。2011年,我国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到10.4%。从国际比较看,美国、德国国际市场份额最高时分别达到16.8%和12.3%。今天的全球化发展程度远远高于美、德当时的时代水平。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贸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个信息是要加大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促进我国外贸区域的协调发展。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进出口工作会议上,商务部提出了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和国内区域布局,这是今年外贸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商务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外贸增长。

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就是要稳定传统市场规模,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以培育竞争新优势为出发点,选择部分重点发展中国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新兴市场的规模。2011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双边贸易增长18.3%,与发展中国家双边贸易增长27.0%,比发达国家快8.7个百分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2年,美、欧、日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2.1%、-0.3%和2%,而印度、印尼等国增速在6%以上,巴西等国在3%以上。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很大。

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就是要稳定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规模,提升外贸发展水平。以内生增长能力建设为出发点,重点发展沿边省区和近年来发展潜力巨大、成效显著的中西部地区,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外贸规模。中西部地区近年外贸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42.0%,比东部地区快2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毗邻中亚市场和东南亚、南亚市场,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很大。

第三个信息是要为外贸发展构建和谐的政策环境。商务部正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牢牢把握今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降低外贸企业负担,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出口政策 对外贸易
相关阅读

协会就BICES 2023和境外展会工作走访山西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

近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简称:协会)后市场产销分会秘书长谢雨来受协会领导委派,就鼓励和支持山西省[详细]2023-07-12 08:57

七大亮点!2021年机械工业进出口总额首破万亿美元!

“机械工业‘十四五’开局迈出新步伐。”2月22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召开信息发布会,该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向媒体介绍了2021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虽遇疫情散发、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高涨、电力供应紧张等多种困难影响,但2021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前高后低”态势,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出预期。 展望2022年,陈斌认为,我国经济将逐步回归常态运行,虽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也有一定压力,但机械工业总体仍有望实现平稳发展。其中,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增速预期达到5.5%左右,实现利润总水平与2021年持平,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稳定。 效益指标两位数增长 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 陈斌首先总结了2021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中呈现的几大特点: 工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0.4和0.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8%,高于全国工业和制造业1.9和1.4个百分点。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5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及器材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4%、12.6%、5.5%、16.8%和1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8.7%、9.4%、6%、12.8%和7.6%。 超七成产品产量实现增长。2021年全年机械工业重点监测的121种主要产品中,产量累计同比增长的产品有94种,占比77.7%;产量同比下降的产品有27种,占比22.3%。其中:包装专用设备、金属集装箱等产品全年产量持续大幅增长;机床类产品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29.2%、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近45%;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产品生产渐趋平稳,增速放缓,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挖掘机产量增速已回落至个位数;汽车全年产销量在连续三年同比下降后实现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全年产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 效益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6%,比2019年增长20.79%,两年平均增长9.9%;实现利润总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64%,比2019年增长23.25%,两年平均增长11%。但与全国工业相比,2021年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工业3.78和22.6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营业收入高0.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低7.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稳定。2021年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虽未及预期但总体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5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8%、24.3%、23.3%和1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3%、10.2%、6.7%和2%;而汽车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7%,两年平均增速为下降8.2%。 分行业运行总体向好。2021年机械工业十四个分行业运行形势总体向好。全年十四个分行业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其他民用机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机床工具和电工电器行业增幅超过25%。实现利润方面,工程机械行业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呈现同比下降;其他十三个分行业实现利润均为同比增长,但其中出现分化,机床工具、其他民用机械行业利润增幅超过60%,而石化通用、重型矿山、汽车、内燃机等行业利润增幅在3%以内。 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得益于国内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生产秩序的快速恢复,机械企业主动作为、抢抓国际市场先机。2021年机械工业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04万亿美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总额6765亿美元,同比增长33.7%,创历史新高;进口总额3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实现贸易顺差3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创历史新高。 行业运行处于景气区间。2021年全年机械工业景气指数始终处于临界值之上,年初在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景气指数一度冲高至231.18,此后逐月回落。年末12月份,机械工业景气指数为112.57,虽为年内低点但仍显著高于临界值,处于景气区间。 用好有利因素化解困难压力 力促行业稳定增长 谈及2022的行业发展趋势,陈斌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有关政府部门已先后出台诸多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措施,同时,“十四五”各类规划中已明确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已相继开工,为机械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和稳定向好的市场需求。此外上年影响行业经济运行的原材料价格高涨、煤炭电力供应紧张、芯片供应短缺等不利因素,在2022年将得到缓解和改善,这些有利因素将促进行业实现稳定增长。 但他也指出,2022年国际经济形势愈发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持续冲击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国际商贸物流不畅、全球供应链局势仍然趋紧等因素使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环境趋于严峻。国内市场总需求收缩、市场预期不稳,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这些都对实现行业稳定增长带来很大的挑战。 根据分析,陈斌对2022年机械工业主要分行业走势给出了预判,认为总体将呈平稳向好态势,不同分行业间存在一定差异。 汽车行业受芯片短缺的影响将减少,但市场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影响依然存在,全年汽车产销量增幅预计在6%左右;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增长,增速高于传统内燃机汽车。 电工电器行业运行压力较大,电力行业电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发电设备供给结构也将随之发生相应调整,风电、光伏供给进一步加强,传统煤电设备进一步严控,但中低压开关、电线电缆等量大面广的产品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预期全年营业收入增速在5%左右、实现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石化通用设备行业经济运行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较大,在国际原油价格总体高位的拉动下,将会呈现稳定增长,今年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普遍认为原油平均价格会高于去年,预期石化通用设备行业全年运行稳中向好,营业收入增速在6%左右。 农业机械行业在存量设备升级换代、年底国四排放切换等因素的带动下,全年预计将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重型矿山设备行业在钢铁、煤炭等用户行业设备改造升级的拉动下全年将保持稳定运行,但增速不及上年。 工程机械行业已连续多年上涨,对比基数高,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但行业稳定向好的发展方向没有改变,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增幅在5%-8%。 综合分析,2022年机械工业行业运行有望实现平稳增长,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增速预期达到5.5%左右,实现利润总水平与上年持平,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稳定。 陈斌希望,全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发扬拼搏精神,主动迎接机遇与挑战,努力实现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高空机械工程[详细]2022-03-01 15:26

“一带一路”助推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随后的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被正式提上重要日程。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走出去”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 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已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比重已经超过1/3,稳居世界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已达8.2万户,装备制造业资产总额约达18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22.2万亿元,出口总额高达2.1万亿元,其中铁路机车出口额约40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0%。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高铁、核电等多个领域已经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具有了非常高的知名度。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质量、价格、总承包工期、后期维保服务等多个方面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性价比较高。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亟待依靠“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 一段时间以来,包含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领域产能过剩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最大问题。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当前,伴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国际经济增长也较为乏力,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传统出口目的地国家比较单一,这些国家的市场已接近饱和,其需求短期内难有大的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消化国内产能过剩提供了新的途径,将显著加速我国过剩产能的“走出去”步伐,并将有力促进我国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产业转型升级。 (三)通过“走出去” 倒逼装备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始终存在着“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通过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让更多的民族企业走向国际大市场,同那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残酷的市场竞争将会倒逼我国的装备企业努力提高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激励民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力支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间产能合作,有利于克服当前经济下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将推进中国制造从产业链中低端迈向高端,助力我国尽快跻身于世界制造业强国方阵。 (四)凭借“走出去”扭转中国制造商品的不良信誉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发展条件的限制,我国制造业广泛采取了贴牌生产OEM 的制造模式,国内众多民族企业长期缺乏自主品牌。长期以来,成本优势成为国内制造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因此国内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制造,导致我国出口的商品中占比最大的就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中国制造商品质次价低的不良信誉。所以,当前迫切需要发展一些“明星产品”来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负面认知。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产业的“走出去”将肩负这一重要使命。#d1cm#page# “一带一路”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带来重大机遇 (一)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合计约44亿,占全球人口的比重为69%;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需求约1.12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重为29%。这些国家未来10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总额约合50亿元人民币,市场空间及其广阔。目前,除了越南、印度、卡塔尔、蒙古国之外,“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低于30%,今后这些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将会经历一个较快的增长过程。从中亚地区和东盟国家来看,除了新加坡外,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均不是很高,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这些国家未来对铁路、管线、机场、港口、核电、电信等能源设备和基础设备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这就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二)深化产业投资合作带来的机遇 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加强产业投资与合作,特别是深化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合作,是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沿线各个国家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是“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重点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装备制造业将顺应“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到这些国家投资创业。国内有条件的装备企业可以采取合作投资建设相关产业园区,或者到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东道国科技和人才资源,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增加就业,提升我国装备制造相关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投资合作来完成产业转移,并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产能合作。 (三)技术输出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的东端是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而西端则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国和中亚地区则正处于中间的经济凹陷带。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大,表示未来的发展潜力也越大。当前,“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渴望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意愿强烈,技术需求旺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日渐趋于成熟,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与此同时,国内一些重点领域内的中国制造技术已经从原来的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转变为主动向国外输出,中国制造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显现。#d1cm#page#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 当前,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筹划,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与联系,与上述国家建立多层次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特别是应积极推进和筹建双边或多边的产业投资合作基金,为国家间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提供资金支持。我国也可以采取包括定向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为我国有关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同时,政府应尽可能的通过公共外交手段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二)全面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 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应从多个方面不断加大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一是努力为“走出去”的装备企业提供准确、丰富的海外非商务性风险预警信息,特别是针对非洲、中东一些政局不稳或疫情频发国家的相关预警信息,以便国内“走出去”的装备企业更好地控制投资风险。二是由政府出面,为我国“走出去”企业争取更多的海外优惠政策,如相关产品的免税政策等。三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涉及的项目审批、员工护照办理等繁冗的程序予以精减,改变目前一些业务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现象,以提高办事效率。 (三)充分发挥各类中介机构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类中介机构的支撑引领作用。针对我国当前装备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化服务体系欠缺问题,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各个驻外商会和驻外经贸机构等积极参与,组织建立一批专业化的涉外中介组织,为我国装备企业“走出去”提供战略规划、法律、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和认证等多种服务。应鼓励各类行业协会在装备企业“走出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更多了解一些国外市场需求、东道国产业发展政策、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等信息,支持中介机构在更多重点区域设立办事处。同时,各中介组织应主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我国装备企业“走出去”的市场竞争秩序。 (四)督促装备制造企业履行有关社会责任 我国“走出去”的装备制造有关企业要提高环保意识,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价、生态补偿(生态服务费)等因素,倡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尊重东道国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障劳工合法权益,实现自身盈利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投资合作项目必须依法取得当地政府环保方面的许可,履行环境影响评价、达标排放、环保应急管理等环保法律义务。鼓励有关装备企业与国际接轨,研究和借鉴国际组织、多边金融机构采用的环保原则、标准和惯例,以此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降低企业在环境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 (五)重点加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人才保障 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缺乏跨国领军人才,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过程中出现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及时补上这一短板。一是重点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努力加快高端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队伍建设。二是逐步加大对跨国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训,要坚持政府扶持和企业自我培育相结合。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打造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详细]2015-10-29 10:13

中国重汽2015年非洲部订单已突破万辆

  继2014年销量突破万辆大关之后,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非洲部自勉奋进,2015年提前四个月实[详细]2015-09-11 10:13

出口趋稳进口不振 前11月贸易顺差超2万亿

12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了前11月外贸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9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4.4%;进口10.95万亿元,同比下降0.4%;贸易顺差2.05万亿元,扩大40.4%。 从2010年到今年的月度出口增长率来看,单月增速波动较大,其中最高为2010年5月的48.44%,最低为2014年3月的-6.6%。但从今年3月起,中国月度出口增速开始出现探底回升,小幅震荡企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出口竞争力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随着研发能力、品牌竞争力、成本管理能力的集聚和人工素质的提高,中国出口竞争新优势从无到有缓慢成长,中国出口竞争力将迎来由弱转稳的拐点。他预计今年和明年的出口增速都能达到7%,并支持实体经济触底回升。 欧美经济回暖改善外需 中国出口增速从2010年开始持续下降,张立群认为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减弱,“这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档的重要面,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从今年4月开始,中国出口增速开始反弹,从3月的-6.6%回升到4月份的0.9%,此后保持正增长。尤其从7月开始,月度出口额一直到10月份连续4个月保持在2000亿美元以上。10月,中国出口额为2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4.7%。 张立群认为,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出口增速的提升,有一些趋势性因素,即世界经济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危机第二阶段,外部环境尤其是欧美经济的复苏直接拉升了中国出口增速。 他所谓的“第一阶段”是指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政府力量稳定经济和社会信用的阶段。美国政府对“两房”公司的保护、对足以引起金融系统性震荡的企业的保护,欧元区的救援基金稳定机制稳定了欧元区,防止欧债风险引发欧元区解体。“政府对货币金融体系的保护实现了一个目标:货币金融体系平稳、社会信用保持稳定。”张立群表示,这对欧美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美国尤其明显。 此外,美国由于有新能源和高科技基础以及市场经济的规范性,对新的市场结构调整适应比较快,制造业恢复比较明显。这直接反映在中国对美出口额的增速上。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前6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增长了5.4%,同期美国自日本进口却下降了3.5%。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月,中国与欧盟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43万亿元,同比增长8.9%;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09万亿元,同比增长5.2%。 出口竞争力由弱转稳 对于今年一季度的出口下降,张立群认为与去年贸易水分导致同比基数虚高有关。第一季度出口增速的变化,有一类特殊因素,比如去年的出口“一日游”。一些企业为结汇需要,将 “一日游”拿到出口凭单上,商品实际上是在外面打了一个转,没有形成真实贸易。这些活动使得海关统计出现水分。 去年5月以后,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加强对贸易 “一日游”的管理,贸易“虚数”在去年4月份之后被挤出。“因此,今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就比较低,数据不好看。”张立群表示,随着特殊因素的消失,4月以后出口增速开始提高。 外部环境的回暖,为中国出口带来了积极和稳定因素。但张立群认为中国外贸另一个趋势性因素是出口竞争力出现了变化。 “今年中国低成本的出口竞争力在不断消失,这也是出口增速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张立群说道。 在中国外贸低成本出口竞争能力不断下降的同时,来自研发能力、品牌竞争力、成本管理能力的集聚以及职工素质的提高等,形成了新的竞争能力,从无到有并缓慢成长。 据此,张立群认为,中国外贸出口竞争力正在经历由弱转稳的转变,“原来是低成本出口竞争力单项消失,现在是双向的此消彼长。尽管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但它可以迎来出口竞争力由弱转稳的拐点。” 此外,中国支持外贸出口的便利化措施,以及支持综合服务业的发展措施,也对提高出口竞争力提供了支持。 “所以出口增长由弱转稳,今年出口增速将在7%~8%的水平。”张立群预计,2015年将继续保持这一水准,大批外来订单有望支持出口提升。[详细]2014-12-09 09:4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