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源支持是前进的基础。企业发展不仅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规模具有旺盛的需求,同时对人才的结构、质量、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此,人才培养工作、人才素质结构和能力水平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社会形态转变体现在职业分化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需要,技能型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稳定的和具有特殊作用的社会群体,需要行业、企业及培训机构共同来实现。

海科英才(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曹睿

海科英才(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曹睿

职业能力的应用特点

职业能力是专业教育,强调的是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具有单一性特点。对基础理论知识强调的是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同于学历教育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职业教育应在专业的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强调核心职业能力所在专业的精通性。

将基础知识与通用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以全面评价其人才质量,重点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其具体方法例如构建学习型组织,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提供多种管理模拟环境,培养强化学员的实操技能,如“沙盘推演、情境模拟、实验室活动、社会调研、团队活动以及专题宣讲”等等;企业提供平台帮助培养学员的实操技能,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为社会输送合格乃至优秀的实用操作技能型人才。

职业能力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要求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期间熟练掌握一项或几项相关联的技术即实际能力,没有了“能力”,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于职业而言,其核心的能力可能就表现在一项或几项技能上。因此,培养掌握核心职业能力的人才正是职业能力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积极的心态、完美的性格、良好的做事习惯是职业能力必备的要求。除专业的课程外,加上成功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培养出来的员工从心态、做事态度、做事原则及技能上有较大的改善。既培养员工的沟通能力,又全方位获取新知识;培养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没有任何借口地执行任务、团队合作能力强、良好的沟通能力。突出员工做事态度、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专业能力的培养。进入企业即可胜任本职岗位。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为尺度,以适应岗位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设计包括学历教育和在职学习在内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优化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教育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安排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加符合职业能力形成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今日工程机械》杂志独家向第一工程机械网供稿,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明原稿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职业能力培养提升

员工培训

共同搭建能力建设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企业选拔人才已打破传统的学历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更注重人才的能力。尤其重视员工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但是,在选拔人才时,有一些能力是隐性的,不易通过简单的面试表现出来。企业迫切需要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能够帮助他们对所要选拔的人才的岗位就业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并组织科学鉴定。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日本的强化产学合作、丹麦的“模拟公司”培训模式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都是成功范例。能力本位是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企业职业培训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培训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在发展职业培训的手段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参与。

员工培训制度的制定

要培养员工及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就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能力研究,即行业分析及具体工作内容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生产过程分析、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通过各种规范的程序化方法,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即典型工作任务。这样,才有可能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学历制度与能力培训制度在法律依据、结构、培养目标和方式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并互为补充。然而,这两种制度在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发展,对职业培训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的关系,加强两种培训制度的相互沟通,是实现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接轨,构建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等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为此,对有关职业的培训应立足于行业企业对本职业的技能要求,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本职业发展趋势下可能达到的职业技能要求,并相应制定有关知识能力点的内容、要求达到的标准与目标。

针对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实施职业能力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需求,要有行业、企业界人士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实行工学结合。不仅着力于企业直接需要的专业能力,而且强调“跨职业”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从业者转岗、晋升等职业生涯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制定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和原则

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着重职业能力的培训,将能力培训纳入评价范畴,创建分散、多次评价,主要包括:目的性,在确定职业评价标准时,应考虑标准对于一项职业能力的参考价值,然后再根据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确定该标准的涵义及测评方法;科学性,职业能力标准在理论上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在实践中必须可量化并有实际意义;可操作性,职业标准过简或过繁都会造成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评价的目的。所以,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追求可行、有效,易于操作。

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学术”和“知识”为目标不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职业”和“能力”。这里,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应该是学员是否拥有相应的职业技能,而不是拥有多少相关的书本知识。由此可见,能力标准不是由学校决定的,也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主要是由行业和企业乃至市场决定的。

我国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需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政府、企业、学校都必须在这方面形成合力,行业的有效参与尤为重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行业、企业与学校均认可的行业培训标准,规范职业教育的改革,解决培训方和用人单位之间脱节的问题。

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都是建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衍生和发展是与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对于中国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来说,我们要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先进的职教体系,从目标明晰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从体制上理顺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从法律政策上明确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与作用。

强化劳动准入制度:由于劳动准入制度执行不力,“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在许多地方没有落实,影响了职业能力考核制度的实施。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实施职业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强化劳动准入制度,特别是在企业中的技术岗位上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劳动监察,以利于能力考核制度的实施。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成分呈现多样化,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不同形式。各类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要求不大一样。建议发挥行业协会在实施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中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对制定职业标准、严格就业准入、普及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和制度宣传的独特作用。

“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条基本规律。然而,终身学习的实现需要体系和制度的保障,职业能力的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基于学习成果的能力等级标准,使得教育与培训之路变得简化和开放,所有教育类型、层次和体系间桥梁变得通达与完善,使学习者能够从多轨的教育和培训中自由地进入、选择和流动。个人所获的能力和学习的成果,将在其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中被承认,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还为终身学习的真正实现提供了保障。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普遍提高行业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能力,对于造就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整个行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海科英才(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曹 睿)

责任编辑:Hermia

文章关键字职业能力 机械 企业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