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潮难掩资金窘境 多国重点铁路推迟工期

2012/06/29 09:22经济参考报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表态要加快铁路建设,一些去年停工的铁路项目也在逐渐地复工中,但是这些仍难掩铁路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受资金紧张的影响,从2011年开始,我国一些铁路建设重点项目进展缓慢的情况仍在延续,多个铁路建设重点项目的通车时间一拖再拖。

“本来国家让加快铁路建设,但是现在建设速度上不去,按照计划,京石客专、石武客专早该通车,现在是一延再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京广线和京哈线早就要通车的,因为资金紧张,项目进度被拖延。

京石、石武客运专线是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是国家“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的组成部分。知情人士透露,京石、石武客运专线原定于2011年底通车,现在已经调整到今年底。另外,北京至沈阳的铁路客运专线也是全国铁路“四纵四横”客运网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该项目建议书于2009年获得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上报国家发改委。目前,除了北京段环评尚未开展外,其他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现在仍没有开工迹象。

国家“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尚且如此,其他铁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紧张情况可见一斑。据记者了解,成贵铁路、渝黔铁路扩能等6个铁路项目早已完成了审批程序,并在2010年底举行了开工动员大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实质性开工建设。邯(郸)黄(骅)港铁路原计划用14个月建成,后来调整为30个月,按照目前的施工进度,调整后的目标恐仍难完成;另外,(天)津秦(皇岛)客运专线通车时间也从2011年底延迟到2013年5月。

“现在项目上的资金还是十分紧张,我们单位现在还有一些职工在家息工,并且今年我们公司中的新标也很少,这个项目完工后我们还不知道去哪呢。”中国铁建下属某局宁杭客专项目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年初到现在才发了今年1、2月份的工资,现在也只是能保证施工队的生活费和材料款,外欠款根本付不了。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河北省境内铁路建设投资计划由600亿元压缩到300亿元,今年仅安排投资221亿元。据知情人士透露,河北已开工铁路项目需筹措300亿元,加上准备开工的项目,总共资金需求超过500亿元。但是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后,取消了不少融资措施,目前近一半的地方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6月26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审议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删除了一审稿中拟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的规定,重申“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个消息对于原本就资金紧张的铁路建设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有的工程局贷款已经高达30多亿元,有的负债率超过了100%。各局施工的意愿变弱,业主不给他们钱,他们还得贷款,快承受不起了。铁道部拿到钱很慢,然后再往指挥部拨付,指挥部再往项目上拨付,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长,起码得半年以上,还存在着拿到钱不往下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目前铁路建设资金的缺口还是很大,因为原有的设计发生了改变,这肯定会增加工程预算额,影响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

事实上,随着铁路建设项目工期拖延,原材料、人工费、土地等建设成本都在上升,工程建设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项目严重超概算,进而影响国家整个铁路建设投资计划的完成。

责任编辑:Daisy

相关阅读

柳工“经典神机”为印尼雅万铁路建设保驾护航

结束马来西亚四天的走访行程之后,柳工总部一行人员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站--印度尼西亚万隆。“千岛之国”[详细]2019-10-14 11:11

闪耀戈壁滩 徐工旋挖钻机助力新疆铁路建设

在和田的戈壁滩,熠熠闪耀着两台“徐工金”,助力新疆和若铁路线S1标段的建设。 徐工旋挖钻机助力新疆[详细]2019-08-05 18:16

年产300万吨砂石骨料生产线项目全力支持川藏铁路建设

据中国砂石协会介绍,四川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重大项目签约四川天全县。该项目预计投资13亿元,新建一条日产[详细]2019-06-12 11:25

雄安新区两岁了 铁路建设加力提速

今天,是雄安新区两周岁的日子。新区设立后,一系列铁路交通建设加力提速,助力着雄安新区与外界的联通。从[详细]2019-04-02 16:25

今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资8500亿元 新开工里程比去年增加45%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已经确定将2019年的铁路建设投资提高到史上最高水平的8500亿元。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近期出台的年度建设计划,2019年新开工铁路里程预计达到6800公里,比上一年增加45%。其中高铁开工里程将控制在3200公里,较上年减少20%,但由于穿越山区、多隧道的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即将开工,总的投资额预计将有大幅增长。此外,新开工的线路还包括连接湖南、江西两省和川渝之间的铁路,以及连接雄安新区和河南商丘之间的高速铁路。 英国《每日邮报》关注到,中国正在开发世界上第一批自动化驾驶的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可达350公里/小时。运行于北京至张家口间的复兴号动车组有望率先实现自动驾驶。这套自动驾驶系统于2018年7月至9月间在京沈高铁上进行了测试,总试验里程超过18.6万公里。 据路透社报道,2018年12月25日,连接中国东部风景秀丽的杭州和黄山的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该铁路穿越一系列著名景点,包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黄山、杭州西湖和浙江省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和千岛湖。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杭州和黄山之间的旅行时间,最快的列车仅需要1小时26分钟。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这是中国首条按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 10年来,中国高铁在路网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8年底,中国已开通运营高速铁路近3万公里,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络基本成型。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网络,联通覆盖了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已开始兴建的川藏铁路将成为连接以拉萨为核心的西藏地区与内地西南地区的高速铁路大通道。 10年来,中国高铁在引进、借鉴、吸收德国和日本等先发国家技术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以CRH380系列高速动车组为核心的完整的高速铁路移动装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专门面向中国铁路总公司需求,定制研发了复兴号系列动车组。在管理控制上,中国也对应地自主研发了能够适应不同线路需要的中国列车控制系统。 10年来,中国已经具备了满足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的产业化能力。目前,中国中车的高速列车装备制造能力全球第一,以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为代表的高速铁路建设能力也在世界首屈一指。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普适性强。中国国土辽阔,覆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种类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世界上路网最复杂、运营与服务需求最复杂的高速铁路网络。中国的国情、环境、需求和运营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满足中国的需求就能够满足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需求。二是自主化程度高。目前,除了极少数的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进口,几乎所有的配套都能在中国国内解决。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善的高铁产业配套体系。三是技术体系完整。中国高铁技术和产品实现了从时速200公里到时速400公里全覆盖。四是中国高铁具备强大的建设和运营大规模路网的能力,在建设和运营等方面有着成本优势。五是中国高铁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配套的、体系完整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这个体系的规模和布局在全球独一无二。因此,从体系上看,中国高铁可持续能力最强。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步入世界领先者行列,首先应归功于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紧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我们也就无法借鉴全球积累的先进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形成了对高速铁路的大规模的、紧迫的、持续的需求。在需求牵引下,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中国铁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的积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能力和体系化配套能力,具备了支撑高铁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针对高速铁路这一重大科技产业,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能够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来协同联合攻关。在把高铁搞好的使命感召下,参与高铁科技创新、建设、运营的队伍不断奋斗,共同铸就了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 十年跨越式发展后,中国高铁仍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中国高铁需要夯实过去不太踏实的技术基础,补足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短板,在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领域进一步取得突破。 在已经形成大规模路网的基础上,中国高铁要能够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更好地适应中国日益丰富的出行需求,不断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充分地利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技术,让中国高铁更绿色、更智能、更便捷、更经济。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高铁应当更多地考虑目的国的需求、标准、经济发展水平、运营需求等因素,进行适应性的研发,充分发挥中国高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带动作用等优势,在输出高铁技术、能力等方面更创佳绩。[详细]2019-01-28 14:26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