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长治钢铁长期超标排污被勒令限期治理

2012/06/14 08:52每日经济新闻

眼下的国内钢企,不仅要拿出精力应对疲软的钢市,还得专门拿出资金治理环保。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长钢)就遇到这样的事。

6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日前,山西省环保厅对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有限公司、山西合成橡胶(22335,60.00,0.27%)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限期治理,理由是3家企业长期超标排污。

值得关注的是,在钢铁行业已经步入全面亏损的背景下,本已不赚钱的国内钢企又能拿出多少钱专门治理污染呢?

首钢长钢等3企业被限期治理

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关于对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的通知》(晋环发2012【222号】)称,据山西省环境监控中心监控平台显示,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1号、2号竖炉未配套建设环保设施,排放的二氧化硫2011年连续3个季度超标排放,今年4月1日~24日连续超标排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3条规定。

为此,山西省环保厅决定对首钢长钢实施限期治理。具体为,首钢长治钢铁要按山西省有关要求淘汰旧厂区2×420立方米高炉、1×402立方米高炉和3×21吨转炉,以及与其配套的原料配套设施1号、2号竖炉。

据悉,如有许可暂不淘汰,则应于2012年6月15日前制定确保烟气达标排放方案,经省环保厅同意后实施,2012年9月30日完成治理;治理期间限制生产规模,限制废气排放;完成后及时申报省环保厅验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被一同实施限期治理的还有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有限公司和山西合成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前者是因为燃煤锅炉配套的烟气脱硫设施老化、工艺落后,经烟囱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硫今年一直超标排放;后者则是因其1号、2号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硫,今年4月1日~24日连续超标排放。

此前,山西省环保厅曾对2012年第一季度重点企业超标情况进行了通报,30家企业因废气废水超标排污不仅受到经济罚款,污染企业的“绿色信贷”也将受影响。山西省环保厅的通报显示,山西全省重点监控企业446家,超标排放企业30家,平均达标率93.2%。其中,废气超标排放企业14家,共19个排放口;废水超标排放企业11家,共13个排放口;污水处理厂5家,共5个排放口。

企业亏损能拿多少钱用来环保?

据悉,长治市环保局、大同市环保局将负责监督上述3家企业的执行决定。而根据上述通知,包括首钢长钢在内的3家企业逾期完不成治理或治理不达标,山西省环保厅将建议省政府决定,今年10月1日开始停产治理。

当日,山西省环保厅污防处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因为自己不是经办人对限期治理的具体进展并不清楚。但他也向记者证实,首钢长钢的确存在经常超标的情况,所以才要处理。

在外界看来,对于国企而言,环保部门的处罚力度太低,起到的仅是隔靴搔痒的警示作用,企业违法成本很低。此外,碍于国企身份,环保整治并不像对待私企的力度明显。

对于停产治理的可能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试图拨打首钢长钢官网公布的电话,其后证实为空号,而记者虽拨通了其质量监督站电话及销售电话,但对方均无法提供正确的总机号码。此外,首钢长钢信息中心人士以 “问题不属于本部门负责”为由匆匆挂断了记者的电话。

同日,山西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人士记下了记者的所有问题,并称当天会把问题上交到厅办公室,但答复时间不能确定。“要采访的话,都是单位对单位,要有采访函,走完程序才能再回复。”山西省环保厅人士称。

钢铁作为高污染行业之一,曾饱受诟病,而首钢长钢更不是首次登上曝光台。据记者了解,早在去年,在山西省环保厅通报的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22家环保不达标生产重点企业中,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就因连续三个季度超标排放,赫然在列。

此后,在2011年第三季度山西省环保不达标生产的重点监控企业名单里,废气排放超标企业(废气超标排放企业18家,40个排放口)和废水排放超标企业 (废水超标排放企业6家,6个排放口)均发现了首钢长钢的身影。

那么,在钢铁行业已经步入全面亏损的背景下,本已不赚钱的国内钢企又能拿出多少钱专门治理污染呢?

首钢总公司此前曾在 《201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中称,若国家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行人将为达到新的环保和节能减排标准而支付更多的费用,承担更大的环保和节能减排责任,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Eason

相关阅读

新首钢大桥建成通车 北京长安街成“百里长街”

9月29日,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道路工程新首钢大桥全面建成通车。至此,西起门头沟区石担路、东至石景山古城[详细]2019-10-02 12:11

新首钢大桥完工倒计时三个月 工程难度创下北京之最

作为全球首例双塔斜拉钢构组合体系桥的新首钢大桥,横跨永定河,全桥长1350米、主桥长639米,建成后将是北京地区最大跨径桥梁,成为连接石景山和门头沟的枢纽。 顶尖专家团队出谋划策,横跨永定河揽京西风光 在新首钢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邀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内桥梁专家等组成的顶尖专家团队,作为“外脑”和“智囊团”,共同为大桥出谋划策。 和力之门 双斜钢塔斜拉桥创下北京最难 新首钢大桥为全钢结构倒“U”形双斜钢塔斜拉桥,桥长639米,主跨跨径280米,斜钢塔高124.93米,桥面最宽处54.9米。由于两个倒“U”形钢塔分别向东﹑西两侧倾斜,从高空俯瞰,仿佛两个面对面席地而坐的拔河健儿,脚抵着脚,手拉着手,各自向后用力拉伸,故而在设计之初也被昵称为“和力之门”。 为了顺应永定河的河道走向,尽量减少阻水率,新首钢大桥南北桥墩的排布是“错步”的,前后错出25.1米。也因此,“架”在桥墩上的两个钢塔采用的也是倾斜空间形式,特别是高塔,倾斜角度就达到57度。 同样呈现倾斜形式的还有桥上的拉索,112根斜拉索呈竖琴状布局,将梁和桥面的重量传递到斜塔上。高塔之下,仍残留一部分的便是正在拆除中的钢支架,大桥中心位置则是7月即将“牵手”合龙的地方。 扭身之难 620吨全国最重钢节段预制而成 从低空仰望,两个钢塔的轻轻一扭,给施工带来巨大难度。第一道难关,便是钢构件的加工。新首钢大桥的主桥用钢量达4.3万吨,超过了鸟巢的总用钢量,而其中约90%的钢构件都是通过预制加工的方式先在工厂加工好,然后运输到现场拼装。 因为有倾斜,团队引入了三维设计软件,先建出三维模型,再从三维模型拆解出一个个单元板块,把它放样成二维平面图,最后进行加工。为了验证加工工艺是否可行,在江苏扬州的加工厂,工作人员特意选取了接近塔顶合龙位置最弯扭的一个节段,从中取出1/4块体进行足尺试验后,通过逆向建模,去和原先的设计模型做拟合对比,检验偏差。 单元板块到达现场后,还要在现场的加工厂进行二次加工。为了吊装的需要,团队将高塔分为31个钢节段,矮塔分为21个钢节段,这52个钢节段都得通过二次加工,由单元板块组装而成。52个钢节段中,有6个节段的重量都超过了500吨,最重的有620吨,绝对算得上是全国最重的钢节段。 重量大之外,更关键的是,每个钢节段都是不规则的,为此,项目部又想出了“2+1”的三段预拼法,每三个节段组成一个小组,验证与设计100%相符后,拉走小组中的第一个节段,再加入一个新节段重新组成一个小组,如此循环,确保52个节段均能满足高矮塔的线形要求。 71.5度倾斜 52个钢节段全部“一吊成功” 因为斜塔的造型,钢节段也多是不规则的形状,很难去设置吊索、寻找重心。团队选用BIM建模,在计算机上求出重心,把吊装姿态确定好,现场直接起吊。 随着斜塔高度的上升,钢节段的重量也随之减少,从最重的620吨到最轻的只有150吨。但同时,倾斜角度也随之加大,最大的倾斜角度有71.5度,高而轻、重而矮。 在首个刚阶段的吊装过程中,团队解决了许多难题,例如:在-8℃的环境中,项目部在547吨的钢节段外罩上了一个30米×30米的保温棚,保温棚里放置了30组电暖器,持续为环境加温,防止钢材“热胀冷缩”;邀请国内的顶尖专家支招,以厚5厘米、面积240平方米的灌浆,解决钢材和底部混凝土基座的连接问题。 主梁合龙 7月20日凌晨5点启动 大桥预计将于7月20日进行主梁合龙。按照项目部的初步方案,计划把主梁的合龙定在当天凌晨5点,这个室外气温最低的时刻,为的是合龙口最大,主梁最容易吊装就位。紧接着,在早上7点太阳完全升起、气温升高前,完成对矮塔临时锁定的解锁工作,以防止钢结构因热胀而“推”坏钢梁。最后,还要在傍晚太阳落山前将合龙部位满焊到位,以实现整座桥的正常伸缩。 按照计划,在完成主梁的合龙后,新首钢大桥就将进入斜拉索调索、人行道等附属工程施工阶段,预计将于2019年9月30日实现贯通。(本文来自:西山燕庐微信号)[详细]2019-06-21 10:35

北京首钢采购山东临工装挖产品交机仪式隆重举行

2月8日,北京首钢采购山东临工装、挖产品交机仪式在北京首钢集团举行。山东临工营销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李[详细]2018-02-28 10:05

柳工与中交二公局、太原钢运物流、海联会、首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第一工程机械网 现场报道】2017年9月20日,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柳工”)在BICES [详细]2017-09-20 20:29

曹妃甸投资盛宴:首钢带19家央企京企投资1400亿

“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10多年前,依靠这个独特的自然优势,曹妃甸正式拉开了耗资巨大的开发大幕。 而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至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因港而生的曹妃甸与缺少出海口的北京,在港口上找到了天然的契合点。 事实上,始于2005年的首钢集团搬迁,已率先开启了北京与曹妃甸合作的尝试。目前,在首钢的示范效应下,曹妃甸与北京的产业转移与融合,正驶入快车道…… 每个周日的下午,老王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石景山区老首钢的东门,坐车去唐山曹妃甸,然后在下个周五下午,再从曹妃甸坐车回京。在老王的印象里,因港而生的曹妃甸与苦寻出海口的北京,在港口上找到了天然的契合点。 从曹妃甸到北京,不到300公里,车程需要3个多小时。在这条产业外迁的路上,老王和他的首钢工友们,已经往返了10年时光。 2005年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后,首钢开始由北京石景山搬迁至曹妃甸,正式拉开了区域联姻的帷幕。2010年6月,首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此,首钢京唐公司的4000多名北京籍员工,如“候鸟”般定期往返于京冀两地。 对于此次搬迁,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首钢的搬迁是京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对推动协同发展有很大的启发。” 一位曾在曹妃甸寻求机遇的投资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曹妃甸的起伏腾挪,恰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缩微影像。 如今,一场更大的产业大迁徙,正在敲打京津冀转移与融合的门环。 首钢搬迁逻辑 首钢于1919年建厂,新中国成立后飞速发展成为北京的骨干国企。石景山厂区的大烟囱和大高炉,曾一度是首钢现代化的标志。这个距离北京天安门仅17公里、占地面积将近9平方公里的工厂,在改革开放30年里,其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提高到1320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费576.6亿元。 最令首钢人骄傲的是,首钢的纳税额,曾一度占到北京市的5%。在2004年,首钢的纳税额已占到石景山区的55.4%。 一位钢铁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首钢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但是首钢每年产生的大量粉尘对北京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展,首钢和当年的一些老国企类似,也逐渐“进入了”北京的中心城区。 在老王看来,“窝”在石景山的首钢,处境颇为艰难,为了北京的蓝天,为了北京的空气,首钢的产能一直在压缩,钢铁的生产规模受到很大限制。 数据显示,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达到824万吨,位居当年全国第一。但在之后的10年间,首钢的钢产量一直徘徊在800万吨左右,在全国的排名逐年后退。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从“十五”规划开始,关于首钢的治理问题就一直在讨论。随后,北京申奥成功,首钢搬迁被正式提上日程。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随后,首钢带到曹妃甸的是中国第一个千万吨级临海钢铁企业,项目总投资677.31亿元。在老王看来,曹妃甸因港而生,首钢搬迁也在此找到了依托。 产业承载之地 在2003年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曹妃甸岛长年荒芜,一直没有得到开发。这对首钢来说反而是件好事,可以在“一张白纸”上自由地规划。 实际上,首钢搬迁到曹妃甸,是在那里新建一座国际先进的钢铁企业。 在钢铁研究人士徐勇波看来,首钢的搬迁,不只是自身的发展和举办奥运会的需要,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基于中国钢铁工业整体发展调整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钢企对海外铁矿石的需求有增无减,对于处于内陆的首钢而言,由于没有港口,所以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运输铁矿石。“炼1吨钢需要6吨的物流配送,首钢的产能以1000万吨计,物流配送的量相当大。”徐勇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 如今,来自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铁矿石一经上岸,即通过1400米长的传送带,直接送达首钢厂区,首钢生产的成品钢材又通过曹妃甸码头运往各地。 据《北京晚报》报道,由于临海靠港,首钢京唐公司每吨钢材仅物流费用可节省100元至150元,按照年产900万吨钢材计算,可以节省9亿至13.5亿元物流成本。 在经历建设、磨合期的百亿巨亏后,2014年5月,首钢京唐公司扭亏为盈,让老王心里踏实不少,“说实在的,就是看到有前景、有成就感,才来到岛上的。” 在一位曾到曹妃甸调研的投资人士看来,对曹妃甸而言,首钢的入驻如同催化剂一般,极大地促进了曹妃甸矿石港、原油港、煤炭港等港口群的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曹妃甸港区货物吞吐量(2.9亿吨)超越秦皇岛港,跃居河北第一大港,在主要运输货种统计中,矿石1.4亿吨、钢材3204万吨。 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中,曹妃甸区政府如是形容曹妃甸港,“这个距北京最近的港口,无疑寄托着北京走向海洋的梦想。” 以首钢搬迁曹妃甸为序幕,曹妃甸已成为迄今为止首都产业外迁最大的承载地,目前共有19家央企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总投资达1446亿元。 共赢发展思路 “首钢搬迁为北京解决环境问题、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参与新首钢规划的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 事实上,首钢搬迁又涉及北京市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和协同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工作,首钢的搬迁,拉开了首都功能疏解的大幕。 在争取北京外溢产业上,曹妃甸早已暗自发力。从2013年10月起,曹妃甸已开始全面招商。其时,来自曹妃甸的60人的招商队伍,对京城展开全方位“搜索”,走访了北京有可能外迁转移的400多个项目,并逐一建立档案。 2014年6月底,在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市长王安顺率领下,北京方面代表团一行80余人到曹妃甸考察。一个月后,京冀两地7项合作协议签署,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 “只有这个协议是政府主导的,其他协议都是政府引导、支持和鼓励。”在曹妃甸政府人士看来,这个协议比黄金还珍贵,潜在的长远影响比任何想象都大得多。 按照京冀双方此前的约定,曹妃甸将拿出100平方公里土地与北京共建产业园区,而北京承诺5年投入200亿元。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也对曹妃甸拥有的土地和空间优势推崇有加,“北京最发愁的问题就是拆迁,而唐山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拆迁。”此外,河北省长张庆伟日前透露,经京冀双方协商,决定在曹妃甸划出9平方公里优先用于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先行启动区建设,为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探路”。 曹妃甸造地的成本大概在10万元一亩,目前工业用地一般基准价是11.6万元/亩,而港口用地是28万元/亩,商业用地50万元/亩,住宅用地大约在60万~100万元/亩。 一位投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京冀合作前景虽然美妙,但在利益分割上,双方如何各取所需,才是当务之急。 早在2013年,记者初到曹妃甸调研时,曾有投资人士认为,产业转移到外面会给首都经济造成损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难实现真正的产业转移。 多年来,京津冀三地合作的主要障碍就是企业转移带来的GDP、税收和政绩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协同发展、区域共赢方面,曹妃甸找到了较好的解决方案:据河北日报报道,企业所得税在北京缴纳,而增值税等税种则在曹妃甸完成。[详细]2015-05-14 09:3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