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区弥合装备制造领域的“高端缺位”

2012/05/18 09:27科技日报

雄踞于东海之滨,紧邻杭州湾的临港产业区曾是上海最穷、最低洼的所在,如今,这块“吹泥”而成的土地已全然是另一番面貌。

自2003年正式挂牌,8年多时光流转,上海临港产业区共引进了176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2011年实现产值456亿元,其工业总产值及税收收入每年分别保持了55%及30%以上的增幅。

数字的跃升背后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中国制造”的变革。在上海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的紧迫当口,临港产业区正在不断弥合着装备制造领域的“高端缺位”,将中国制造往日“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广而不深”的标签一一撕下。取而代之的是全国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世界第一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世界最大的350吨汽轮机转子高速动平衡试验站等多项“国内制造的世界一流”产品。

今年2—3月份,三一重机上海临港产业园、徐工集团上海临港基地相继开业及奠基。临港产业区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一抹亮色。

重点突破国家之所需

2005年前,我国所有船用曲轴全部依靠进口,在造船厂里甚至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船等机(柴油机),机等轴(船用曲轴)。”“中国壳,外国心”的困局使中国造船业顶着“造船大国”之名,却与“造船强国”之实相去甚远。

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与上海电气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双双上演了“翻盘”好戏,使中国造船业在国际谈判桌上的话语权迅速加重。前者批量生产的15台功率达6.2万马力、980毫米缸径的国内最大柴油机一举填补了我国大型柴油机的空白。而后者正是这类柴油机最重要的配件——曲轴在国内的首家生产企业。包括与最大柴油机相配的980毫米曲轴,上海电气所生产曲轴的种类几乎涵盖了所有柴油机机型。在技术上也更进一步,曲轴自重由40吨降为25吨,其成本及价格大幅降低的同时,性能与质量依然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

事实上,“打破国际垄断,跻身世界先进,产品仅极个别国家能生产”这样的事例在临港产业区内一幢幢现代化厂房中不断涌现着。中船集团、上汽、中集等国内领先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卡特彼勒沃尔沃、西门子等国际著名企业相继在园区内设立了生产基地。

“我们对产业的方向与定位是逐步明晰的: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发展导向。”上海临港集团董事长、总裁刘家平说道。

高端装备业是未来中国制造业最迫切的需求。依托上海在装备制造业已具备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临港产业区将“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型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抱定为其前进的目标,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区发展导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引进重点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集群集聚。

据悉,国务院明确需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制造行业,临港产业区已涉及半数以上。目前,分布在园区中包括核电在内的新能源装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基地和一批世界级工厂已经建成,国产大飞机发动机总装试车中心基地,单体机床高端智能装备基地也已开工建设。

临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触角还在延伸,LED芯片及智能电网等将成为产业园,乃至上海未来的新经济增长点。其中,映瑞光电项目的生产内容涵盖了LED芯片外延片生产、封装测试,覆盖了LED产业的上、中游关键环节,对形成LED完整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尚玉英表示:“临港坚持高端制造、极端制造、自主制造不动摇,要填补我国在事关国计民生与核心利益领域关键技术、关键装备上的空白,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

“国内制造的世界一流”让临港产业区后劲十足。据介绍,至2015年年末,临港的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00至1500亿元,基本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

全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全国首台6兆瓦海上风电机舱、可在海下3000米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全国最大的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全国最大的精密机床单体工厂……届时,更多出自临港产业区的“代表作”将更深入地再写“中国制造”之定义。

“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组合”

“加快市政配套、环境建设,加快集聚产业龙头项目和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组合的综合性、枢纽型、现代化滨海新城。” 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表示。

毗邻洋山港、浦东国际空港,具备国家级保税区等诸多政策聚焦,集港口、铁路、口岸码头、内河航道等各种物流和立体交通配套体系于一身,良好的大件物流运输条件是临港产业区极大的优势。

一张连接国内外、辐射力强大的物流服务网络切实增强了装备制造业基地整合国际国内供应链的能力,有效降低了其运输和采购成本。但它的区位优势在规划初期仅是网住了产业项目。

产业区发展至今,单一围绕产业运转的不足逐渐凸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概念的提出将“人”置于了园区发展的又一中心。舒适生活、绿色生态是定位于建设多功能一体化产业园区的临港急需纳入的要素。

将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人才特区、上升为一座综合性的产业新城。目前,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中学,上海外国语学院附中、附小已迁入园区。临港与周边四个镇建立起分城区,共同规划了66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首期25万平方米已经动工。届时,企业员工每月只需支付几百元便可入住,十年后,还可视情况作为奖励让员工购买,并给予产权。

临港产业区在加快与主城区产城融合的同时,更加专注于产业区内的产城融合,区内一个总建筑体量达到200万平方米的生活商业社区正在规划中,届时可以营造宜居生态的生活环境,真正起到稳商留人、强商引人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向郊区转移,拟在上海中心城区和周边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中间地带形成“郊区新城群”,而临港新城就将集聚80至100万人口。据悉, 临港的产城融合已加速城乡融合。当地居民储蓄较2003年攀升10余倍,从“泥城”考出去的大学生,现在也陆续回到临港就业。

“临港地区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我们要加速开发,大力推进,使临港的开发建设成为提振上海发展信心的亮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于调研时坚定地说道。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全力抗疫!三一这个园区“吃穿住行”全包了!

图丨三一临港产业园生活物资储备充足 上海市卫健委4月6日通报:5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详细]2022-04-06 20:02

新产业集群呼之欲出!三一在临港再造一个“冠军摇篮”

图丨5月8日,临港二标段厂区建设情况 一组新的无人机照片显示,三一临港的新工厂初具雏形, 一个全[详细]2020-05-11 10:36

泰国正大集团到访三一重机临港产业园

近日,泰国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李绍祝一行在三一重工亚太大区总经理谢锋的陪同下来到三一重机临港产业园进行参观访问,探讨合作商机。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泵送营销公司总经理周万春,三一重机国际营销公司总经理朱大成会见了来宾,双方就挖机等相关业务交换了意见。泰国正大集团(Charoen Pokphand Group)是泰籍华人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创办的知名跨国企业。集团以农牧食品、商业零售、电讯三大核心事业为主,同时涉足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汽车摩托车等10多个行业领域。下属公司400多家,业务遍及近20个国家和地区,员工超20万人,年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在访问中,李绍祝分享了正大集团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他指出正大的国际化成功,离不开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制定的 “三得利”原则,即“国家得利,人民得利,企业才得利”。俞宏福详细介绍了三一重机的发展历程和规划,他表示,公司专注于挖机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挖机种类覆盖1.6吨到200吨多种型号,年产能达8万台,2011-2013年,连续3年蝉联国内挖机销量第一。正大集团是世界知名企业,具备敏锐的战略投资眼光和开发能力。希望双方能加强交流,增强互信,推进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正大集团考察组一行对三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先进企业文化以及三一在工程机械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继续关注三一的发展,希望早日实现进一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来自三一)[详细]2014-08-05 10:21

工程机械产业链用户层面洗牌 得挖掘机者得天下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编者按:英国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12月21日发[详细]2014-03-27 11:11

第二增长极崛起 知名专家媒体齐聚三一临港产业园

三一重工临港产业园2010年11月开建,占地1500亩,2012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该产业园年产挖掘机最高可达40000台,产值约300亿元,主要生产和销售20吨-30吨级中型挖掘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流水线挖掘机生产制造基地。从上海临港工业园区一路向西,至濒临东海的两港大道318号,一排大气的现代化厂房映入眼帘,这就是三一重工上海临港产业园所在地。6月18日,来自国际质量科学院、中国质量协会、哈佛大学的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及近20位主流财经媒体记者受邀实地探访这一被业界誉为“全球最大最美最先进的挖掘机生产基地”。“外界很多人并不了解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希望大家通过参观,看到一个全面真实的三一,同时也通过三一,看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到底是怎样一个发展水平。”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走进临港,记者注意到占地1500亩的临港产业园内坐拥3个大型厂房,分别承担着挖掘机生产的备料、机加及组装工作。而眼前所见,不论是整体工厂的工艺性布局,还是数字化、自动化柔性的生产线,或者是人性化的花园式工厂设计理念,都堪称世界一流。“临港车间的生产调度由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现场没有存货和物料。这里看不到叉车、行车等物流工具,因为车间使用的是空中地下交互的全立体物流系统。”向文波介绍说,这里也是生产制造手段最先进的工厂,车间配置了世界级的生产装备。记者发现,车间里的工人们干起活来格外精神。一个组装工位的小伙子说,空闲时大家就在旁边的休息区交流,置身于树木花丛中,一些改善的好点子就不断冒出来。正如向文波所说,“临港车间十分人性化,员工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一流。”参观结束后, 三一重机研究本院院长曹东辉,三一重机营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袁跃,三一重机中挖公司副总经理关根俊强等分别就三一挖掘机研发、制造、服务三大业务模块主题做了介绍。据三一精益质量专家蒋之春介绍,节能环保,智能信息化,是三一挖掘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三一也将卡特作为赶超的目标,希望做到世界第一。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郎志正、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刘卓慧、哈佛大学教授杰夫韦也分别从专业的角度,谈了对三一的品质、品牌以及国际化方面的看法。刘卓慧不无感慨地表示,三一重机上海临港产业园是效益、质量和速度相融合的一个典范,她还特意赋诗一首,称赞三一的发展。当天,专家媒体一行还参观了三一的员工食堂,并在食堂就餐。无公害的蔬菜、良好的就餐环境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有媒体表示,这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三一以人为本的情怀。专家观点 郎志正(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原国务院参事) 三一发展很快,是一家蓬勃向上有追求的企业,这得益于三一追求品质的目标。我感觉三一有四个特点:以工艺流程为基础,实现了科学的立体化设计和生产。以先进设备为基础,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以精细的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培养了人才。以科技为导向,提供了节能的新产品。另外,三一以疾慢如仇的理念,高速建成了临港挖掘机基地,值得肯定。未来,希望三一进一步做好品牌。这个品牌包括品质、品格、品德三部分。另外,希望三一在核心零部件、产品可靠性、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 Jeffrey Williams(哈佛大学教授、哈佛中心<上海>董事) 我是第三次到三一。长沙本部、风电、临港,去三一这么多地方是因为哈佛要写教学案例。哈佛对三一国际化的过程特别感兴趣。我第一次到中国是改革开放刚开始,中国经历了非常封闭的状态,那个时候没有人想到中国的企业会走向世界。当时,工程机械是美国公司最强,因为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大量的工程建设,本国市场强大,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前提。而现在,中国市场的强大,给了三一很大的机遇。另外,三一是民营企业,与很多国企不一样。三一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锻炼,吃得苦中苦,并最终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胜利。然而,全球化不能光靠规模和国内竞争力,当然产品是基本的条件,没有这些根本不用谈全球化。全球化最重要的是市场反应的速度,特别是针对客户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并创新。三一大胆地快速发展到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特别是收购普茨迈斯特,在这一过程中,三一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如何面对各种矛盾、规矩、环境。三一民企的快速反应机制,也许使其能很好地去做国际品牌。非常期待三一下一阶段的发展。刘卓慧(中国质量协会第九届理事会驻会副会长、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 在三一,我看到了中国工业的进步,十分开心。首先,三一有社会责任感。以高品质的产品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可以说是扬国威。实际上,这种责任感,还包括三一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我感受很深。另外,三一博采众长,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做得一丝不苟。三一的质量管理,在借鉴卡特、小松等企业优秀经验的同时,还进行了创新并最终实现落地。我从事30多年质量工作,参观过成千上万的企业,走到一个有亮点的地方还是很兴奋。在三一就有一种崭新的感觉。另外,在工程机械行业来说,三一确实是效益、质量和速度相融合的一个典范。 刘卓慧赋诗三一 走进三一重机临港仿佛进军号在耳边吹响科技引领先行品质改变世界一流的企业、卓越的管理谁说中国的制造业不强腾飞吧三一重工托起中国的工程机械迈向世界的每个地方[详细]2013-06-26 09:2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徐工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21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10强,中国500强企业第12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5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505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均位居首位。  徐工集团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技术中心成就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100多个国外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徐工产品已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类主机和3类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  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公司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工集团已为抗震救灾、建设徐工希望小学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6075万元,捐衣物14.9万余件,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徐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要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