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大美厦工》之前记:大时代 大厦工

2012/03/07 10:19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

1951年到2011年,贯穿20世纪下半叶,及至21世纪头十年,前后60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一个沧海桑田的时代,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一个千回百转的时代,一个大时代。

60年里,成长出一个厦工。

这个企业在最不能出现的地方出现了,在最不易生长的时间生长了,在最不可能成功的领域成功了。不简单的企业,非同寻常的厦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多少意气风发的人物,多少曲折的经历,多少感人的奋斗!

以下为厦工60周年专辑《大美厦工》,华丽呈现厦工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1951到2011,贯穿20世纪下半叶,及至21世纪头十年,前后60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一个沧海桑田的时代,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一个千回百转的时代,一个大时代。

60年里,成长出一个厦工。

这个企业在最不能出现的地方出现了,在最不易生长的时间生长了,在最不可能的领域成功了,不简单的企业,非同寻常的厦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多少意气风发的人物,多少曲折的经历,多少感人的奋斗!

很幸运,我们受邀承担了对厦工六十年发展历程的采访与写作工作,一行四人(中国工业报总编杨青、副总编温舜方、记者高扬、中科院在读博士   )在厦工访问工作六天,对各个层面、上下几代约30余人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并仔细收集了相关资料。随着采访的逐渐展开,感受到厦工做为中国工程机械的骨干企业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

厦工的经历有如下特点——

一是做不能之事,敢为爱拼。处于台海敌对前线,国家工业建设投资少有问津,但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发奋自强;以一个农机修造厂的底子而上装载机,居然在国内做出了第一台;不到5万平米的车间,却完成了量产装载机的艰巨任务,创造了著名的厦工模式……

二是历经磨难,愈挫愈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本来就是挑战不能之事,又总是一波三折,这个企业真是命运多舛,但却历练得百折不挠。比如,刚刚在做经销商网络,又改成独家代理,没过多久又扳回来;又如,下决心打价格战,将产能千方百计准备好,却被关键供货商釜底抽薪;再如,是做大股司,还是做大集团,是海外上市,还是不上市……

三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许是坐落在海边的缘故吧,厦工的企业文化中有一种包容与宽怀的因子。多年来这个企业最主要的高管几乎都是从外面引进,有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部,有的是全国公开招聘的专业人才,有的甚至是外籍专家,空降后都得到了企业上上下下的支持帮助,保证了执行力和凝聚力。

我喜欢厦工人,也熟悉厦工这个企业。很多年前,我首次来采访,正是哑铃型理念盛行之时,发现厦工才是土生土长的哑铃型企业,于是写作出《厦工模式》的长篇报道。后来参加厂庆盛会,置身热闹的人群中,有宣传部的同志介绍我,“就是写《厦工模式》的记者”,噢!每一位听到的人哪怕最普通的工人,都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兴奋,“你就是那个记者呀,谢谢……”即使又过去十年,这次在厦工仍然有人向我提起那篇报道。我想,一个记者能够被记住,不过如此耳。其实在我的内心特别感谢厦工,是他们给了我一份做记者的骄傲和自信。于是,我们格外珍惜这次采写的机会,拿出了百倍的精神工作,并对自己提出了非常的要求。

一般地说,类似的写作应该照着报告文学的样式,检出些故事性强的大事要情,尽力去编排表扬就好。文字要生动,结构要精致,组织要缜密,遣词要华美,感情要充沛——好的报告文学,不外乎此耳。我们做记者的,只要认真倒是可以应付。

但是,这还不够。难得有如此好的机会,能深入一个企业做数十人的广泛访问,话题涉及60年历史纵深,所形成的是对中国企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的生动认识,应该具有比报告文学要厚重的理性果实和更深刻的实践总结,而且放在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大背景下展开,则更具非常意义——好的调研报告,亦不过如此。对我们这些记者来说,就要高标准,严要求了。

但是,还嫌不足。既是60年纪念,就该有认真作史的态度。那是最严谨科学缜密的,用的是真本事,花的是大心血,一般来说应该是学者大家才能做好的事。司马迁为写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终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是非常之人,做了非凡的事。我们虽不能与之相比,但内心深处一直有着某种冲动。中国近百年来,经历了我们民族记忆中最为激荡人心的一段历史。一大批中国企业成长为共和国工业化社会的脊梁,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史,不能不是一个遗憾。——能否把厦工60年纪念文稿,写出企业史的风范呢?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几乎达不到的要求。

郭清泉,厦工大股东海翼集团董事长听到我们的写作想法后十分高兴,他是一个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的人,目标明确,态度执著。我们在采访结束前,与郭董事长做了一个深入交流。那是一个阳光灼灼的四月天,原先安排的企业内高管务虚会顺延了近两个小时,双方谈兴仍浓。此时,我突然便明白了这次写作的意义——回顾历史要对今天有用,并服务于未来。所谓温故知新,读史以明智。

感谢那些创造了厦工乃至中国工程机械历史的人们。

并以此向成就了一个崛起时代的几代厦工人致意。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