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制约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

2011/09/06 08:56来源:每日经济

然而宝钢同样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们出口的产品不是非常高附加值,容易造成贸易摩擦、贸易倾销,这方面的频率以及数量非常大。”徐乐江指出,在出口贸易的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所难免。“二氧化碳减排已经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作为国际化运营的企业,当二氧化碳纳入到全人类共同要减排的对象的时候,企业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运营方式还可持续多久?”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钢铁行业大规模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角色逐渐演变为全球钢铁投资的输出大国以及钢铁资本的输入大国。“中国的国际化方向应该是中国钢铁业向国外钢铁业输出投资,这里包括钢铁用的铁矿石资源、焦煤,包括新建钢厂和参与国际钢铁业的收购。”徐乐江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日本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资本输出国。

徐乐江预测,中国的钢铁业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一定会促进国际资本到中国来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全球钢铁业跨国投资95%以上的项目是合资形式实现,这个趋势仍然会持续,但是会出现新的变化。“资源类投资以低比例参股为主,但是参股的比例显著上升。特别是资源行业稳定的高投资回报是钢厂目前参股比例提高的主要原因。”同样来自世界500强的三一集团副总裁何真临指出,对于国际化的理解,三一集团选择了用国际化的资源提升三一重工的竞争力。

“要用我们的优势资源,到异国他乡整合他们的资源为我所用,三一的国际化不是源于出口,恰恰相反,是源于供应链的进口。我们的重卡来自于奔驰和沃尔沃,我们的柴油机来自于德国的名牌企业。”中国企业在行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上仍与国外企业有一定差距,非要走技术原创之路历史证明并不可行。但中国企业可以选择本土化的创新思路。“我们对于进口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拼装,而是集成起来,加以我们的创新组合成工程机械的新突破。”何真临指出。

而本土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却会面临多种风险,“主要是警惕国际化陷阱。”徐乐江指出,业内预估资源稀缺,资本一窝蜂地投资铁矿石资源,但成功案例并不多。随着市场的变化,铁矿石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包括那块资源先天是否具备竞争力,人们会重新评价和认识。

“我认为中国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化,要想好我们为什么国际化,单单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一定会失败的。”徐乐江补充,“国际资本市场应用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中国钢铁企业应该抓住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以融资国际化促进产业国际化。这方面我们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也正在努力,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怎么认识。”根据埃森哲对全球150宗超过5亿美元的收购兼并案例进行的分析,其中只有17%的交易创造了明显的回报,33%创造了少量价值,20%贬损了部分价值,而30%的并购大幅损毁了价值。

本土企业在进行全球化的过程中基本的操作手法为抄底以及并购,“三一为了回避文化的冲突,走出了一条自己特色的路,建厂而不是购并。”何真临指出,日本的管理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学习比中国扎实得多,为什么购并的成功率也仅有20%?原因就是文化。

“我们认为,在购并中最大的陷阱是文化陷阱,”何真临表示,“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了自主建厂的道路。这可以解决两个问题。由于你是自主在那里建厂,你从一个文化的客体变成了主体,我在你那里建厂,有我文化的要求,你不符合我不选择你。”何真临表示,如果购并一个工厂,它的文化主体是这个企业,你作为购并方是客体,要把主体改造成客体可能性不大。

不仅缺技术人才 更缺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缺乏全球整合资源和运作的能力;通路体系和服务体系还很薄弱。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转型,急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的问题。面临全球化运营,中国的制造业除了缺核心技术人才以外,更缺的是熟悉全球业务的运营管理人才。

目前最重要的运营管理挑战是如何在全球市场运营,例如是否在中国或者印度进行离岸运营;自己拥有生产性资产还是外包出去;如何与国外的企业合作。这些都是很复杂、经常会引起争议的问题。可见,不仅中国企业,即使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企业,也面临着许多运营管理的挑战。霍尼韦尔全球副总裁沈达理告诉记者,中国发展非常迅速,1995年前后中国的本地管理层都是华侨和欧美人,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多数管理层由本土的职业经理人担当要职。

“我们希望能够在霍尼韦尔培养未来的负责人。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东方人服务于东方的理念。另外,我们必须参加更多的MBA课程。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上,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本地人才,我们鼓励这些本地人才到我们国外的公司工作,或者到国外进行实习,这样我们才能在新兴市场打造自己的本地团队。”沈达理表示。中国经济整体的飞速发展的确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的企业都能获得增长,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现象比较普遍。中国制造难以突破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软肋,尤其表现在对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忽视。一些中国企业尚没有充分意识到运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已经意识到人才重要的企业却没有这个魄力和耐心培养人才。中国下一代的制造业管理者面临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中国不能再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去发展经济,中国必须导入更多高技术的和可以提升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上海交大与美国致力于培养制造业管理人才的麻省理工学院联手在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创办 “中国全球运营领袖”(CLGO)项目,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高端人才进入企业制造运营领域。随着CLGO项目的成长和成熟,安泰学院正在围绕CLGO项目全力打造一个中国制造和运营管理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次“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的举办,搭建一个制造业领袖与政府领导、高校学者对话的平台。今后,安泰学院还将陆续推出一些有关制造业运营和管理的高端培训项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