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车辆发展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
我国工业车辆行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成长迅速,步入了“黄金发展期”,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生产规模增长迅猛、产品类型出现初步变化、产品稳定性明显提高、服务质量逐步改善。10年间 销量由2001年的25,603台猛增到2010年的232,409台,实现了产销量上的巨大飞跃。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创造了全年销售232,409台、国内销售193,531台的历史最高记录,而且中国市场销售量已超过了世界总销售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车辆制造和销售大国,尤其是2009年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车辆生产国和销售市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根据“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状况,可总结如下:
(一) 行业增速明显、国内市场发展好于预期、出口取得丰硕成果
五年来,中国工业车辆行业除了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整体而言,2010年销售量232,409台是2005年78,709台的3倍,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5%。
国内市场受益于国家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06年、07年增长速度均超过25%,而08年、09年全球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日本等国家都有超过50%的下跌,而中国市场维持在07年的水平, 2010年在沉默了两年后,市场终于爆发,全年实现了68.34%的高增长,远远超出预期,国内市场占世界和亚洲总销量的比重越来越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车辆产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在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同时,在产品出口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到2007年我国机动工业车辆出口年增长均超过60%, 08年、09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出口国欧美等国家经济受创,世界总订单量大幅减少,使得出口在连续多年高增长后出现大幅下滑,尤其是09年,世界经济恢复缓慢,使得出口量降至06年的水平。2010年在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发达国家经济逐步恢复的形势下,我国工业车辆出口量得到恢复,回到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水平。十年来我国机动工业车辆产品出口由 2000 年的不足 2500 台,增至 2010年的近 5 万台,增长将近20倍。2010年出口量是2005年16,462台的2.86倍。主要出口厂家达到 30 余家,出口国家达到176个。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源于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和产品性能、质量的提升、国内企业越来越强的走出去的信心和开拓市场的努力。
(二) 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国内从事工业车辆的内资企业超过100家,外资也有超过18家企业已进入中国建厂和设立销售公司。在过去的5年,由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外行业巨头和国内有实力的工程机械企业、汽车企业等的纷纷加入。他们在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投入、生产设备、规模上具备较好实力,这些企业的加入,一方面使得竞争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加速了行业内企业改变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进程。
(三) 产品结构逐步拓宽,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工业车辆整体发展较快的五年,其中非机动工业车辆逐步取得世界80%的制造份额,成为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机动工业车辆在以往较少企业生产的大吨位叉车、港口设备、电动叉车、仓储叉车这几个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加入研发和生产。国内部分大中型工业车辆生产企业更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开拓技术含量高、国产空缺的产品,并且产品等级由原来占据的低端市场,已经成功进入中端市场。中国自主品牌建设五年间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机动工业车辆销量中自主品牌车销量已占总量的85%,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已有四家企业进入世界制造商排名前二十。
(四) 主机和配套在部分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企业已成为创新主体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战略引导下,我国工业车辆行业内企业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越来越重视,大型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新产品不断涌现,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企业申请专利数量明显增加,行业标准也在向世界标准靠拢。部分专用配套件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 内资企业中端市场占有率提高,外资在高端仍占据绝对优势
近年来,内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在技术、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外资企业在我国占据中、高端市场的局面有所改变,国内企业成功进军中端市场。同时,鉴于中国国情对工业车辆的实际需求情况,国际知名品牌也在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有的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有的收购国内叉车企业进行产品类型的补充。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