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获中国工业大奖 以创新铸就企业硬实力
凭借执著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在汽车及装备制造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特别是在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突破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潍柴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领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也因此,潍柴控股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的至高荣誉。
无可否认,在中国内燃机领域,潍柴引领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步伐。近10年来,潍柴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实现了科技自主创新的突破,中国内燃机行业因此具备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能力,而潍柴的科技“软实力”也成就了其发展的“硬实力”。
潍柴是国内惟一同时拥有整车、动力总成和汽车零部件三大业务平台的企业,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遍及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集团在全球拥有员工45000人,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长74%。
研发、人才、市场兼顾
潍柴控股目前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发动机行业全系列、全领域最大的提供商,其中10升以上高速大功率发动机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位。
2005年至2007年,潍柴成功自主研发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达到欧Ⅲ至欧Ⅳ标准的蓝擎发动机。2008年,进一步完善了中速柴油机产品线。2009年,获得16~32升发动机技术,掌握了16升以上游艇及工业电力发动机技术和产品。2009年底,重组扬州柴油机公司,完成了“由重入轻”的产品调整。同时,实现了多缸小排量高速机升级换代。2007~2009年,自主开发了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5升、7升WP5/WP7柴油机,填补了中国动力在该领域的空白。目前,公司已经形成大、中、小功率发动机协同发展,全系列、全领域发展的产品布局。
在市场层面,2005年,潍柴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市场结构调整目标,即:国内市场三分之一、国际市场三分之一、后市场服务三分之一。潍柴后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以专享服务、专有配件、专用油品、专属设备、专业再制造为核心的“5P服务特色”,初步实现国际、国内、后市场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
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潍柴始终坚持人才第一战略,在培养、引进人才上开放思维并加大投入力度。
年仅29岁的李士振是潍柴技术中心电控小组副组长。他带着一群年轻的员工,担负着国3、国4发动机电控系统和后取力系统的研发。31岁的尹晓青是应用工程部船机分部副经理,他主要负责船机和主机厂的技术对接。潍柴的创新激情和自强不息追求世界先进水平的执著劲头,还吸引了有着丰富的国际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林知伸博士,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美国,离开舒适的环境和亲人来到潍柴,成为潍柴动力技术总监。
从原本的“人才匮乏”到今天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人才高地”,潍柴并不是靠令人咋舌的高薪,而是靠技术研发机制的创新,以及人才成长成才的软环境。多年来,潍柴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打破传统的技术开发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适应市场要求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了广大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活力。
对于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认为,一是要创造一个干事业的平台和环境,二是有一个激励机制,让他们能够真正做事情。近几年,企业每年拨款10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输送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观考察,进行学习深造;同时给予企业人才特殊岗位补贴和职务补贴。这一系列激励措施,为科技人员实现个人价值、展示个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潍柴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积蓄了力量。
目前潍柴高管团队成员中,15%以上拥有国际大公司从业背景,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型
近年来,潍柴从欧美引进了世界一流生产线,建成了潍柴高新发动机工业园、潍柴铸造工业园、潍柴重机滨海工业园、潍柴国际物流工业园等现代化生产园区,使企业工艺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接轨;另一方面,公司集中工艺技术资源,攻关先进装备操作技术,突破初始设计瓶颈,研究全新工艺路线,深挖装备潜力,发挥最大效能,形成了100万台高速大功率发动机年产能力,真正实现“效率最高、产出最大、成本最低”,推动了我国内燃机行业装备工艺水平升级。
潍柴设立行业内首家发动机再制造公司,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本行业及相关产业整体技术创新上,潍柴先后参与和主持承担12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全力推动中国内燃机行业技术进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技术标杆。另外,潍柴先后将55项发明专利和379项其它专利,通过规范行业标准方式,主动与同行分享。2006年以来,公司先后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内燃机标准22项,其中国家标准18项,行业标准4项,主持4项,参与18项,为推动内燃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潍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节能减排,万元产值能耗连续3年下降,2010年万元产值能耗仅为全国单位万元能耗的3.2%;公司自主研发的蓝擎国4/5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潍柴累计向社会提供高品质、低排放发动机260多万台,每年可节约柴油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2800万吨、一氧化碳200万吨,减少碳氢化合物7.5万吨、氧化氮20万吨。连年被评为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企业。
倡导行业“链合创新”发展
2007年底,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动力总成”产品,诞生在潍柴。这就是说,整车厂只要匹配设计自己特色的驾驶室和车厢,一款新型卡车或客车就可以推向市场。“动力总成”的推出,使我国商用车研发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这个“动力总成”就是潍柴“链合创新”技术开发思路的成果之一。
潍柴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创新模式,与清华、天大、浙大等名牌院校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七零研究所、奥地利AVL、美国SWEL、德国FEV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筑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研发平台。同时与上游44家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供应商建立“潍柴产品研发共同体”,将产业链技术资源为我所用,推动供应商与潍柴协同发展,实现“同心、同行、共赢、共享”。这个“链合创新”模式的建立,形成了以潍柴为主体,各零部件供应商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强大柴油机零部件制造体系的局面。在这个产业链上,企业间形成了合作链条,或取长补短,或强强联合。上下游企业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成为了研发共同体。这是“链合创新”的内涵,也是潍柴对自主创新更深层次的阐释和探索。
以“研发共同体”为基础,潍柴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标准制定,建立“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设立“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了中国内燃机行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
国有企业成长模式的创新者
从潍柴近12年成功的经验看,其打造的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吸收合并湘火炬,打造了商用车、动力系统、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三大业务板块;2009年,通过牵头组建山东重工集团,公司集团层面又增加了推土机、挖掘机、叉车等板块,为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探索了一条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双轮驱动的创新之路。
潍柴发动机在整机市场突飞猛进的背后,资本推手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整合,潍柴加大了产业链条的合作空间,又反过来对市场起到了利好层面的影响。在整合国内资源的同时,2009年1月23日,潍柴动力以299万欧元竞拍获得法国百年品牌博杜安公司的产品、技术和品牌,不仅扩大了潍柴产品配套范围,而且在通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依托这一平台,潍柴在欧洲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产品也打开了欧洲市场。
通过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双轮驱动,潍柴12年时间经济规模增长了100倍。旗下三只股票目前市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潍柴动力2010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5.76元,连续三个季度蝉联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第一位。(记者 胡启林)
责任编辑:A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