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黄金十年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回首与展望

2010/10/05 09:25《今日工程机械》本刊编辑部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99年;作为一个战略的实施是从2000年1月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开始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现在已经十年。十年,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这些成就,也逐渐造就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十年,西部工程机械市场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各项投资的激进而成长、扩大,乃至走向成熟。

西部大开发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从空间上看,这次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是“10+2+3”,“10”就是西南、西北10个省区市,“2”就是广西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3”就是在此之外的湘西、恩施和延边3个民族自治州。这个开发范围,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1.5%,人口占全国的28.9%。从时间上看,十年前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构想,就以全局的观念、长远的视野,审视和勾勒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

从区域角度来看,按照“木桶”理论,中国发展的“短板”是西部地区。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希望也在西部。这种巨大的潜力和迫切的希望,很重要的一个聚焦点就是“长”字,“长”才有后劲,“长”才能厚积薄发。

今后十年是西部地区的黄金发展期,国家仍然会坚持三不方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决心不动摇,扶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不改变,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投入力度不减弱。目前来看东部地区继续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面向西部地区,包括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从西部地区发展的内部因素看,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产业基础和科技支撑力增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成本较低。西部地区的未来十年,GDP的潜在增速在10%以上。尽管过去十年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观,但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西部地区的路网密度、路况质量和东部地区相比还差得很远,所以必须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再经过十年奋斗,建设并形成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未来十年同样将是中国工程机械西部市场继续蓬勃发展的十年。

上篇

十年开发 十年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年是历史上西部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2000-2009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同期增速,占各地区GDP总数比重从17.1%上升至18.5%。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经济增速前5位的省份有4个在西部,西部经济增速高于东部2.8个百分点。

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先行建设,适当超前,每年开工一批重大项目。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以及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西部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达到2.2万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超过3万亿元。2000-2009年,累计新开工建设120个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特别是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西部闭塞的状况,使物流更为通畅。

西部大开发前,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3.3万km,2009年达147.7万km。青藏铁路的通车,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2000-2008年,西部地区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 000多km。西部12个干线机场和30个支线机场实施了大规模改扩建,新建21个支线机场,缩短了西部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十年来,西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325.6亿元,其中内河投资236.7亿元,沿海投资88.9亿元,年度总投资由1999年的7.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8.9亿元,年平均增速为30.2%。

财政支持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2009年9月,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下达中央建设投资累计达5 507亿元,并适当提高对西部地区项目补助比例,使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项目资金用于西部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利率优惠面达43%,西部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0%得益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50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增长幅度之大创历史纪录。

十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西部市场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西部市场在2004年占据了全国工程机械市场容量的30%左右,到2010年8月,这个比例已经接近40%,而且增幅趋势还在加大,各工程机械子行业在西部的发展状况参见图1-12。

图1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挖掘机销量对比

图1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挖掘机销量对比

图2 2005-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率对比

图2 2005-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率对比

图3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挖掘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图3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挖掘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图4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装载机销量对比

图4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装载机销量对比

图5 2005-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装载机销量同比增长率对比

图5 2005-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装载机销量同比增长率对比

图6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装载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图6 2004-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装载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图7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推土机销量及增速对比

图7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推土机销量及增速对比

图8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压路机销量及增速对比

图8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压路机销量及增速对比

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城市群

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城市群

图10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压路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图10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压路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图11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起重机销量及增速对比

图11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起重机销量及增速对比

图12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起重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图12 2007-2010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起重机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

中篇

未来西部大开发的“三极”

在西部新一轮开发号角继续奏响的同时,国家和各省市地区都制定了细致的区域和产业振兴规划,其中最重要的、能称之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就是下述在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发展的三大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所覆盖的关中城市群不仅是西北地区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主要城市群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战略规划,一是做大做强西安都市圈,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强化大都市圈整个经济区的经济引擎作用;二是以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和天水为轴心协调产业布局,做大关中城市带,形成产业竞争合力;三是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大城市产业辐射的卫星城,推进经济各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装备制造业作为特色产业之一,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宝鸡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

交通设施是区域内要素流动的基础,是降低要素配置成本的先决条件。未来几年将加快铁路客运专线、煤炭运输通道、关中城市群城际网络以及西安铁路枢纽建设,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发达的铁路网络。加快陕甘两省高速公路网和连接中心城镇及资源富集区通达县乡(镇)村的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开发区,是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之一。陕甘宁石油储量近66亿t,陕西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约为1 621亿t,天然气资源储量陕甘宁地区占全国储量的20%以上。而且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能源开发,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我国的能源发展极。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其中四川部分包括成都、德阳和绵阳等15个市;重庆部分包括“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还有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等31个区县市。成渝经济区面积20.6万km2,2008年常住人口9 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发达的区域,地处四川盆地的盆底和盆周部分区域,涵盖了四川和重庆主要的城市群和产业聚集区,经济区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临湘鄂。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城镇密集,科技教育实力较强,人口、城市、资源密度在西部绝无仅有,是西部最有希望的区域,是西部唯一具备突破省市交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完全具备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或经济高地的条件和潜力。事实上,成渝经济区已经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区域,是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等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托。

成渝经济区目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3%左右,通过3~10年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将能占到10%左右,将成为辽阔的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新的增长极。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把成渝经济区确立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将能在未来的5~10年内改变整个西部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

在成渝经济区,工程机械也是其优势产业之一,不仅聚集了成工神钢新筑等业内多家大型企业,也汇聚了一大批的优秀代理商、用户和零配件制造商。成渝经济区整体城市化水平较其他经济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快其城市化水平是未来几年的紧迫任务,要加大渝西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培育成渝经济区内的新经济增长点,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成都都市圈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基地和科教中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要将广西北部湾城镇群建设成为南中国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城镇群,我国与东盟开展区域合作的大舞台,国家经济发展新兴增长极。构筑“南宁+沿海” 发展双极、“南宁—滨海城镇发展主轴”,提升区域新功能的“玉崇发展走廊”,形成“双极、一轴、一走廊”的空间发展结构。以网络化、开放式的交通体系为骨架,以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方向为依托,以核心城市为中枢,构筑多中心、多层次城镇体系。构筑“一主、五副、多中心”的中心体系,以南宁为主中心,以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和崇左5市为区域性副中心,以县城和重点镇为地区性中心城市(镇)。重点推进南宁大都市区、钦—防联合都市区、北海都市区、玉林都市区优先发展。

未来3~5年内,广西将在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港口、交通、物流、城建和旅游等8个方面共实施1 390多个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超过1.5万亿元。广西北部湾地区将继续建设公路、铁路和港口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石化、钢铁和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年均投资将近1 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将会形成2万亿~2.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

下篇

“十二五”期间西部部分地区的投资状况

如果说三大经济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那么西部各省份地区的具体发展战略则构成了全局的“面”,这个面的推动力将更巨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西部各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发展的巨大差异性。

内蒙古

发挥内蒙古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和冶炼优势,继续发展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业。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优势,构建能源、煤化工产业链,形成能源煤化工产业集群。利用风能、太阳能富集优势,构建新能源产业链集群。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我国的“风电三峡”和光伏产业基地。

适应能源重化工业对相关设备的需求,加快发展重型汽车、矿山机械等先进制造业,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东北地区生产机器和汽车配件。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工业生产空间上,构建以“一圈两带多点”为主题的城市化、工业化战略布局。建设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形成经济带,建设成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积极承接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建设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进口资源落地加工基地、对俄蒙开放的重要窗口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加强乌(海)乌(斯太)鄂(托克)小三角区的区域内部协作,突出发展循环经济。

重庆

“十二五”期间,切实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3 000km(其中高速公路2 600km),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 100km,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78 000万t,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 800万kW,总体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水陆空通道互动,节点有机衔接、网络合理布局的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两江新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的产业园区经济架构大体形成,以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为主题的园区得到名副其实的充实和发展;以大都市区为龙头,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呼应,若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

加快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充分利用重庆市的国际航空枢纽、长江黄金水道交通枢纽和西南地区铁路交通枢纽的优势。初步扩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完成第二跑道、T2A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扩建工程。到2015年,满足年飞机起降26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2 500万~3 000万人次的需求设计。打通重庆-昆明-东南亚和南亚陆上国际通道、重庆-贵州-北海-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国家水路国际通道、重庆-西安-乌鲁木齐——中亚、西亚和欧洲路上国际通道;充分利用重庆-武汉-上海-全球沿海国家水上交通要道。

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系列模具等装备制造业产品是重庆十二五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贵州

到2015年,力争全省生产总值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基本形成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较为完善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基本解决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大中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全省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围绕构建快速铁路系统,以实现各市(州、地)有快速铁路通过并进而规划建设用快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链接各市州地首府为目标,大力推进贵阳至广州、重庆、成都、昆明、南宁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贵阳铁路枢纽等在建项目建设。围绕构建高速公路体系,以10年左右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为目标,大力实施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快建成贵广快速公路,力争尽快开工建设贵州已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高速公路项目。进一步加快乡村公路建设,确保到2012年100%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油路)取得积极进展。力争把贵阳龙洞堡机场逐步发展为区域性大型枢纽机场,完善支线机场配套设施,新建遵义、六盘水、毕节、黄平和黔北等支线机场。积极推进水路运输体系建设,以乌江、南北盘江和红水河为重点,整治河道,完善港航配套设施。坚持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与小水利工程并举。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一批“滋黔”工程项目和第二期饮水配套工程。

以贵阳、安顺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以生态经济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毕(节)-水(城)-兴(义)经济带与四川、云南和广西接壤,并有较多经济联系,今后以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以遵义市为核心的黔北综合经济区既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又有临近重庆市的区位优势,潜力巨大。铜仁、黔西南等贵州东南部特色经济区既得利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外溢效应的影响,又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优势。

云南

针对云南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发展。

着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防洪抗灾并重,开源节流并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结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完成清水海饮水工程和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设,争取滇中调水工程开工建设。

围绕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以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为重点,加快建设连接“两洋”陆路主通道和省际、国际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昆明新机场为核心的机场网络组成的全省综合交通主骨架,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基本形成以航空为主导、陆路为骨干、区域枢纽为纽带、水运为补充、管道为辅助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云南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

 

四川

以政府投资带动引导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化、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以交通、能源、信息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四大基础网络为支撑,以环境保护和防灾抗灾两大设施体系为保障,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建设系统。

建成西部辐射带动力最为明显的大都市圈,建成西部经济中心,成为引领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快“成渝通道发展轴”的发展。通过重点建设成渝经济区长江上游沿江、成内渝、成遂南广渝三大发展带,形成成渝经济区城镇化水平高、产业集聚度高、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新的增长极和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此高地。加强“环渝腹地区块”建设。主要包括与重庆毗邻并已经形成经济联系较密切的达州、广安两市,成为支撑四川省发展的新的增长区域。加大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攀西地区建设“攀西稀有战略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支持,坚持综合利用和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延伸产业链。

西藏

以2009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为基数,“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以上,预计到2015年GDP达到870亿元以上。西藏2009年的城镇化率仅为23.8%,“十二五”及以后发展时期,要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交通线路不断延展、能矿资源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加快沿线及辐射区域城镇和依附能矿项目的新型小城镇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时,西藏城镇化率达到30%。到2020年时,城镇化率达到40%。

大力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以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工程及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藏区域内已探明的矿种有100多种,矿产点200余处,其中许多矿产的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西藏要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陕西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发挥好两个城市的作用,一是西安,一是榆林。发挥西安及关中制造业中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特征明显、国际科技工业实力雄厚的优势,立足服务全国,争取世界水平,打造一批巨头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建设关中战略高地,基础是构建“一核、一轴”框架。“一核”是西咸新区,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要组建大西安。要把渭南、铜川、杨凌纳入大西安都市圈,通过建设西(安)渭(南)、西(安)-杨(凌)、西(安)-铜(川)3条经济轴。“一轴”是要把宝鸡建成大关中的副中心,使其成为联结西安、天水的枢纽,发挥宝鸡对陕甘宁毗邻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把铜川建设成渭北的中心城市,解决资源性城市矿竭城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要把渭南建成关中东部的中心城市,并把华阴、韩城、商洛建成关中的三大门户城市,促进关中向东开放;将彬县、长武、旬邑、淳化等资源县划归铜川,振兴铜川;将其余县划归杨凌,设立杨凌市。再次,要发挥关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向北辐射延安、榆林,并争取将黄陵设市,向南辐射安康、汉中,带动陕南突破发展。

以榆林为龙头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不仅能发展为陕西最有增长潜力的第二大板块,而且能进一步发展为陕甘宁蒙晋毗邻区的中心城市,进而成为连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京津冀的枢纽城市。因此,要着力打造西安-铜川-延安-榆林-朔州-北京大通道。

随着西(安)(安)康铁路、西(安)汉(中)高速和西(安)安(康)高速公路的简称,秦陵屏障已经被突破。西安至成都、西安至重庆的高速铁路建成以后,会进一步将关中和成渝联成一体,形成以西安、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三角”,西三角将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和西部大开发的统一龙头。

甘肃

“西安-成都-重庆和兰州-西宁-银川”两个“西三角”的振兴是西部开发第二个十年最重要的战略增长极。甘肃在西部地区有着拱卫关中、翼护宁青、远援西藏、襟带新疆、打通南北的特殊作用,甘肃扮演着统筹西部发展的突破口的重要角色。

十二五期间,甘肃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年均增长10%;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 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十二五时期,甘肃将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带动工业体系和区域产业结果后的升级换代。

甘肃省的总体布局为“一个中心、两大增长点、两大新基地“。以兰(州)白(银)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是甘肃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战略布局的中心,通过“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打造特别是兰州国家级交通枢纽的地位的形成,凸显兰州辐射带动功能,最终形成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带的中心地带。抓住国家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做大做强天水装备制造业,并带动周边的平凉、庆阳、陇南的发展,形成未来甘肃经济增长的东部点。金昌市是甘肃发展增长的西部点,与张掖、武威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要发挥散放在资源、能源方面的优势,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强化经济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努力打造西部新材料基地。

包括平凉、庆阳、天水在内的陇东煤电化基地,要打造陇东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实现陇煤外送。立足酒(泉)嘉(峪关)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使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装机容量在十二五期间达到1 270万kW。

宁夏

在水利建设方面,加大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加快建设中南部地区人畜饮水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开工建设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

在交通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进入北京“六小时经济圈”和南下西安“三小时经济圈”的铁路体系;打通南下北上、东进西出交通通道,重点消灭省际、县际、城际断头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实现银川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通银川至国内所有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直达航线,银川至韩国、日本、迪拜及中东其他穆斯林国家航线,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万~1 000万人次;加快中卫、固原支线机场附属设施建设。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建设吴忠、中卫等热电联产项目,沿黄所有县城建成运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推动资源再生利用。宁夏发展内陆开发性经济的基本构想是:打造我国面向穆斯林世界开放的前沿阵地,建设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伊斯兰金融中心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等,搭建世界穆斯林文化城、中阿(宁夏)论坛银川会址、国家穆斯林大厦、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商贸中心等5个平台。

青海

“十二五”期间,加快构建以西宁、格尔木为中心,连接甘、川、新、藏的运输通道、运输枢纽和交通场站,提高路网通畅水平和通达深度,强化出省通道建设,尽快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提高防洪抗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构建以兰青-青藏铁路为主轴,推进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群,以格尔木、德令哈为中心的柴达木城乡一体化地区,以结古、大武等城镇为组合部分的城镇化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新格局,把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建成引领全省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和先导区,把柴达木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环青海湖地区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把三江源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包含综合实验区;把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和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的“两带一线”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和城镇化发展带。

新疆

新疆将建设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产业体系、煤炭及煤电煤化工产业体系、矿产资源生产加工产业体系和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西部地区乃至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按照“天北率先发展、天南突破发展、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路,统筹南北疆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继续推进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带发展。采取更加特殊的政策扶持南疆三地州等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Amand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的核心层企业—合肥叉车总厂,始建于1958年。1993年9月,安徽叉车集团公司通过定向募集方式,独家发起设立了本公司。1996年9月,本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3000万股股票,并于当年10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安徽合力”股票代码“600761”。截止到2005年12月31号,公司总股本为3.07亿股,流通股1.78亿股,资产总额14.7亿元,净资产10.5亿元。公司目前主要经营叉车、装载机、工程机械、矿山起重运输机械、铸锻件、热处理件制造及产品销售。金属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电子产品、电器机械、橡胶产品销售;机械行业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房产、设备资产租赁。公司的主导产品“合力”牌叉车及各类仓储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行业的装卸及短距离搬运作业。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树立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叉车及配套零部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陆续推出了X系列、α系列、H2000系列、G系列叉车产品,尤其是2000年推出的H2000系列叉车,具有性能优越、安全可靠、低噪音等优点,具备了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抗衡的竞争优势,目前是公司主导产品;2005年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环保型G系列叉车,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公司还开发了绿色环保型的电瓶车、石油液化气叉车等新型系列产品。目前,公司的叉车和零部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规格最全、规模最大,叉车的综合性能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国内叉车行业最大的消失模铸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油缸生产基地、最大的转向桥生产基地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叉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试验检测能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十九年高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公司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合肥、所属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精神,公司还被列入安徽省政府“861”行动计划和重点支柱产业,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装备定点生产企业。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进出口商品CE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安徽省科技厅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HELI”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叉车第一品牌”、“中国叉车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及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和"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企业信用等级为:AAA级。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