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导读
这并非我们对再制造的首次关注。2009年1月1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之时,本刊就以《再制造来了?》为题对我国再制造产业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再制造是制造与修复、回收与利用、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要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组织开展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采矿机械、铁路机车装备、船舶及办公信息设备等的再制造,提高再制造水平,加快推广应用。 而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的《再制造产业规划》和《再制造产品目录》正在由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调研编写,税收优惠政策也在酝酿之中。
搭乘政策春风的再制造产业一时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再制造也正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靠技术拉动和企业试点的方式来推动产业发展。如今,工程机械行业整机生产企业、配套件制造企业以及代理商均有志于发展再制造产业,而试点企业各自为营,如星斗般分布,无法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他们如今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仍不健全;再制造相关产品进出口受限;缺乏税收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和相关行业及产品质量标准等。在2009年《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名单》(第一批)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的试点,即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和重庆市九龙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化成为再制造产业创新性的发展模式,“园区+中心+企业”的发展模式使三方合力共同打造再制造产业的前端、中端和后端整个产业链的服务体系。
一面是抱团取暖、配套完善,一面是孤军奋战、举步维艰,企业在发展再制造产业时应如何选择?从我们调查走访来看,业内人士观点不一。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终将会在市场的推动下自成体系。(《工程机械与维修》编辑部)
集聚化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模式选择与政策调整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最好方式便是将再制造产业集聚化,推行以“再制造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再制造产业长路仍漫漫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建立“两型社会”的部署,再制造产业发展才逐渐开始得到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销售的再制造产品和翻新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在显著位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或者翻新产品。
该法确定了再制造产品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但是该法为经济发展扶持和引导政策法案,对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规定还较为笼统。其中“国家支持”、“国家规定的标准”均无法找到切实依据。虽然国家发改委业已起草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在试点企业小范围内开始实施,但目前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3大产业的再制造产品标识和商标使用管理还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体系。
一套完整的再制造产业体系包括从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加工设备、废旧产品回收、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规定了诸多限制,如不得从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收购“五大总成”进行再制造,不得直接向社会零售市场销售等。再者,各个试点分散在不同区域,集中在汽车零部件某一个行业,相应的技术标准、废旧产品回收、销售体系等方面属于碎片化经营,未能形成产业体系,难以达到规模效应。
目前国家在再制造相关政策上没有针对再制造产业的具体政策,再制造行业普遍税赋比较重,现行“三减三免”优惠期较短,税额抵免的比例过低,只有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从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来看,对于再制造均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企业认为再制造就是维修,担心给用户带来以旧充新的印象,担心再制造产品将冲击新产品的利润空间,缺乏发展再制造产业的积极性;而大部分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存在误解,认为再制造产品不如新品,不愿意使用再制造产品。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再制造产业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产业,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依托制造业产业基地、加强配套服务能力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集聚是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要想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使之形成较大规模,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细则,创造再制造发展的法制环境
要想使再制造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仅仅依靠一部《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完整的立法体系及相互配套的法规细则。首先,应制定再制造产品回收、质量、标识标准管理体系,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鼓励发展的3大产业的再制造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其次,应完善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法律责任制度,引入生产者责任制度,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对再制造各个环节中各类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最后,要鼓励设定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范文件试点,通过地区试点,建设一批再制造产业基地或园区,加快实现再制造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完善相应的财税金融政策,提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激励机制
要想促进再制造产业迅速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提供再制造发展的支持和激励机制。《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激励措施”作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其指导性为主的特征,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还应该具体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抓紧制定再制造产业化发展的操作和实施政策。
加强产业管理,构建再制造产业的物流及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要建立完整的再制造产业模式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共同推动,构建与再制造产业相关的技术、物流、服务的支撑体系。相关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应当统筹规划,结合各地地理环境和工业发展优势,整合现有的再制造试点企业,引导各企业分工协作,完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最终实现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和区域化集聚。
强化再制造产业的监管体系,搭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在对再制造行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及解除政策制约的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再制造产品生产和市场流通的监管体系。密切关注再制造产业对标识、质量法律规范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保证原材料数量稳定、来源可靠、渠道合法,严格废旧产品的进口审批程序,避免“洋垃圾”打着再制造的旗号进入国内,防止拆解、翻新产品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还应规范再制造产品销售体系,严格控制再制造产品经过标记后在市场上销售。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形成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以及行业协会等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组织开展介绍和推广使用再制造产品的宣传活动,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再制造产品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和监督。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再制造产品理念和技术的培训,调动政府和企业进行再制造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发展再制造产业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通过观察我国再制造企业试点的运行效果发现,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需要从企业试点模式向产业集群化的园区模式转变。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建立合理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机制,解除政策制约,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建立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逆向物流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再制造产品生产和市场流通的监管体系,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畅通市场环境。此外,还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政府、企业、公众观念的转变,解决体制、法制、政策、管理、意识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应该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努力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集社会、经济、环保效益为一体的再制造产业链群的形成和发展。(作者:黄震)
湖南浏阳为再制造产业“栽下梧桐树”
2009年5月,酝酿半年的《湖南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了湖南省发改委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为组长的专家评审组评审。至此,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专家组认为,该《规划》填补了国内再制造产业基地规划的空白。“技术要产业化、产业要集聚化、集聚要规模化、规模要园区化、园区要科学化”,这五化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总结。
湖南发展再制造的区位优势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浏阳就曾成为汽车拆解基地,对于汽车零部件的拆解和维修具有一定的人才基础。浏阳制造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交通极其便利,其紧邻湘北汨罗循环经济试验区,这就使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再制造产业基地相配套,制造产业、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3个经济园区的相互配套。湖南的一批工程机械企业,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均有意识地在进行再制造的布局,这也成为再制造产业基地形成的有力呼应。
构建“10大中心和2个工作站”
黄震提出在浏阳再制造产业基地建设10大中心和2个工作站的设想,10大中心包括:仓储物流中心、拆解清洗中心、鉴定检测中心、技术中心、信息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产业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再制造事业孵化中心,基本涵盖了从旧件到再制造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全套服务体系。10大中心的设立有效解决了回收的到期废旧物品仓储备用和逆向物流所需的空间问题;各个园区内的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平台的共享,节约了企业在搭建技术平台方面的投入;企业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园区生产出的再制造产品的回收渠道、使用年限和具体位置等;园区企业可以获得除银行放贷等金融服务之外的资金支持;解决了产学研断裂的问题,更有效地整合各项资源。
园区还设立了再制造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将为关注再制造领域的院士和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服务,使其能够在园区内进行研究和指导工作,更有利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再制造园区定位于国家级的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的示范性试点单位,将为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机电设备的再制造进行配套。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仪”,而如今浏阳已为再制造栽下了梧桐树,目前已经有机床再制造设备和材料等一系列的生产企业进入园区。
六问发动机再制造企业
在如今的再制造领域,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无疑为行业的领军队伍。数年来,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发动机再制造,并且形成小批量生产,为社会节约了资源,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在发展再制造产业的过程中,他们一路走来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刊采访了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在先、潍柴动力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和玉柴再制造公司副总经理李柯,希望他们的经验之谈可以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再制造产业提供借鉴。
“我国现在的制造产业尚处于不发达时期,何谈再制造?”
姜在先:第一,发展再制造产业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第二,发展再制造产业与制造业并不矛盾。制造产业的竞争很重要的是后服务市场的竞争,再制造业的产品是用于后服务市场。第三,我国再制造技术与国际再制造技术差距不大,在有些方面还处于领先水平,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李峰:关于这一说法,我认为单就发动机制造技术而言,目前像潍柴等一些发动机制造厂商的产品,已经与世界上的发动机产品保持一致平台,无论从性能上还是可靠性上没有差别。而再制造的范畴在我国更多的是从节约资源、循环经济角度来开展,在企业层面上主要是针对本企业后市场战略的一种延伸。为此,潍柴提出了“向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理念,其目的就是提高用户对潍柴的信任度和共存度。潍柴发展再制造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社会节约资源,为顾客创造价值。
李珂:首先不否认我国制造业处于不发达时期,但应该明确的是制造业水平与能否进行再制造两者之间必然联系不大。再制造是利用旧件的可利用部分,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零部件组装或技术修复等工序,进行零部件的重新制造生产。较新件的制造过程多了旧件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环节。因此从制造角度来讲,再制造产品生产过程与新件差别不大,产品质量可达到或超过新件产品。另外从用户角度讲,再制造产品的经济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用户可以以新件70%甚至更低的价格获得与新件同等质量的产品。
“旧件来源不足一直困扰着再制造企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姜在先:复强动力如今主要是通过中国重汽的销售服务网络来保证旧件的充足供应,并加强了与钢厂、油田、部队、大型运输企业等集团用户的合作力度,推广再制造产品,扩大再制造业务。由于政策环境和公众认识的制约,当前旧件回收难,再制造产品销售难。复强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向公众介绍推广再制造产品,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
李峰:《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07号)明确规定报废汽车的5大总成件必须就地分解报废,不得流向市场,这个政策关闭了再制造企业回收旧件的一个渠道。潍柴通过多渠道搜集旧件,基本解决了旧件来源不足的问题。一是市场回收客户需要进行大修的旧发动机;二是为客户进行三包服务更换下的旧发动机;三是潍柴生产线上加工报废的零部件。其中第一部分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也是将来再制造发展的主要原材料来源。至2010年,潍柴的发动机产品市场保有量将达到220万台,庞大的市场保有量为潍柴再制造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资源基础和客户基础。
李珂:旧件回收是再制造产业得以开展的核心环节,没有旧件就没有再制造。目前旧件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没有循环使用的意识,用坏了的旧件随手丢弃,当废品一样处理;经销商、修理厂等大多没有再制造生产能力,在上游厂家再制造产业没有开展起来之前,无法进行旧件回收;关键是国家需要对再制造产业进行宣传,培养用户循环使用意识。目前再制造产业刚刚起步,需要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对这方面多进行宣传和引导,只有将用户循环使用的意识培养起来,再制造产业才会顺畅开展。玉柴再制造旧件回收分两部分进行,一方面通过现有经销服务网络回收,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回收。
“再制造产品的生产管理比生产新品要复杂的多,如何确保再制造产品的质量?”
姜在先:目前复强动力已经形成了全套的再制造技术体系,旧发动机进入工厂后,复强动力利用先进的绿色拆解、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对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和连杆等高附加值汽车发动机零件,采用国际领先水平的表面工程等再制造工艺手段进行加工。此外复强动力还建立了发动机再制造零部件、工艺过程和物流仓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再制造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完善的监控。复强动力的再制造产品都严格按照再制造工艺和严格的检验、试验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了再制造产品的质量等同新品。
李峰:一台旧发动机被回收之后,要在潍柴的再制造工厂中经过旧件拆解→清理→分拣、检测→零件再加工、修复→装配→试车→喷漆包装→再制造发动机8个步骤才能重获新生,其中前4个步骤是与新品生产不同的,也是再制造企业差异化生产的主要控制点。在生产管理方面,潍柴动力再制造有限公司的管理平台借助总公司的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系统和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系统,采取流水线生产方式确保生产的一致性。
李珂:再制造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比生产新品多了前端的旧件分析环节,另外在制造工艺方面也有不同之处。玉柴的制造流程是:旧件接收管理→完全拆解→分类清洗→检验→修复→选配零件(已修复的+回用的+新的配件)→组装→测试→油漆→整理打包→发运。整个流程严格控制,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加工生产,确保每件产品性能、外观达到最佳。
“应如何看待再制造与维修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主机制造企业与零配件供应商之间的协同作用?”
姜在先:多家工程机械主机制造企业被列为再制造试点单位,对于这些主机制造企业,我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的主机制造企业应从产业现状出发,做好市场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再制造方案的设计和发展规划,拟定合适的工艺路线,建立良好的产品销售、回收流通体系,以技术引领市场,以技术占领市场。同时充分发挥主机厂的优势,充分利用主机厂的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更好地发展再制造产业。
李峰:再制造与传统大修、翻新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再制造产品可以享受与新品完全相同的售后三包服务。潍柴的再制造产品依托遍布全国的2 700多家特约维修站提供服务,通过潍柴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按照新品的售后标准实行全国联保。这种服务模式的转变可以增强使用再制造产品客户的信心,消除客户对再制造产品的疑虑。
作为发动机制造商,潍柴为国内绝大多数主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如今潍柴的再制造业务已经成为对支持新品配套的一项强有力举措。主机企业可以向经销商和客户承诺“选择配套潍柴发动机的整机将享受潍柴提供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点对整机的销售非常有帮助。随着国家对再制造产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我们将尝试与主机企业进行整机后市场再制造业务的合作,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推动整个中国再制造产业的行业进步。
李珂:再制造既不是维修,也不是翻新。玉柴再制造产品与玉柴新件享受同样的三包保修政策,统一由玉柴售后服务体系提供。这与普通的维修、翻新产品几乎没有保修服务的现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玉柴再制造产品售后服务方面,用户可以100%放心,对用户、经销商、企业是多利共赢。
主机厂作为直接面对用户的厂家,对用户的引导是直接的、有效的。玉柴作为主机配套商,所有的售后服务归根结底也是为主机厂服务。因此主机厂如果能在产品出厂时在使用说明中向用户说明可循环使用事项,从保养和延长使用寿命角度着手,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节约用户维修成本,另一方面对主机的售后服务质量也是很大的提升。
“如今再制造产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如何?希望得到哪些政策支持?”
姜在先: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2010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加快发展再制造的重大意义、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到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作了全面的论述。将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落实这些政策,特别是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尽快出台。
李峰:目前针对非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操作方式也是困扰所有再制造企业的普遍问题。从客户那里回收旧发动机多数不能取得发票,特别是增值税发票,这就使得再制造企业进项税无法抵扣,间接提高了再制造成本,降低了再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潍柴最需要在2方面得到支持:一是关于增值税问题,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降低增值税税负或者采取先征后退的方式,扶持再制造行业的发展;二是应减少再制造企业所得税税收压力,目前再制造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对于新兴产业来讲负担较重。
李珂:税务难题主要是针对社会零散客户,此类客户不具备企业纳税资格,无法开具发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损失就会增加,所以这点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支持,最好能减免相应的税金。
“我国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公司有着怎样的未来规划?”
姜在先:再制造产业由最初面临重重困难、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发展到目前国家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只要我们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相信经过国家、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再制造会发展成为一个宏大的产业。
复强动力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能。预计到“十二五”末,公司将形成年产再制造发动机5万台套的能力。我们还会积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逐步开展其他零部件的再制造。坚持技术创新,坚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产学研相结合,对汽车零部件的关键技术与设备进行研究与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打造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业基地。
李峰:我们将充分利用潍柴庞大的市场客户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考虑客户、维修站的根本利益,制定相对优惠的商务政策,完成第一阶段市场推广的铺垫。另外再制造产品的质量非常关键,只有质量过硬了,才能获得通过使用再制造产品客户的良好口碑,一传十、十传百的起到市场宣传效应。根据整体规划,潍柴的后市场业务将要达到其全部业务的10%~15%。届时,再制造作为后市场业务的主要组成之一,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潍柴规划2010年生产5 000台,2011年和2012年分别生产1万台、2万台,到2020年达到10万台的再制造发动机生产规模。
李珂:预计再制造业务走上正常轨道后,加上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的宣传,用户循环使用意识会逐步加强。再制造前景一定是可观的,将会是我国制造产业的一次变革,必将成为工业经济中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玉柴再制造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推广仍在探索进行。2010年4月,玉柴与卡特彼勒合资组建了玉柴再制造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公司业务范围主要是玉柴发动机的再制造。卡特彼勒作为当前最大的再制造生产商,有30余年的再制造生产经验,结合玉柴国内领先的生产技术,将为玉柴再制造公司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玉柴再制造将不断完善自身的再制造生产能力,把握市场机遇,做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者。(作者:《工程机械与维修》记者张振兴)
卡特彼勒再制造的中国路线图
在7家工程机械再制造试点单位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的身影,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成为具有再制造试点资格的惟一一家外国独资公司。其实对于再制造,具有85年历史的卡特彼勒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卡特彼勒为增加服务内容、提高客户满意度就开始尝试再制造业务,如今已经有了近40年的再制造经验。基于中国达百亿美元再制造市场的吸引,2006年,卡特彼勒再制造开始布局中国。虽然卡特彼勒再制造的中国路线图并非一路顺风顺水,但是不得不说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绿色使者对于中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的确起到了推动作用。
落子于沪,立下桥头堡
2005年12月,卡特彼勒再制造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落户上海临港工业园区,主营业务为汽车、采矿机械和建筑机械的发动机、变速器及相关零部件的翻新、再制造和循环使用。这是继卡特彼勒在美国和英国的再制造中心以外,全球第3个再制造中心。2006年,卡特彼勒再制造在上海的工厂投入运行,同时卡特彼勒与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共同推动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向书,并促成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商检总局、海关总署等部委联合考察卡特彼勒美国再制造工厂及美国政府再制造产业发展政策。此后,卡特彼勒积极参与关于再制造产业政策制定的相关研讨会,2009年11月,卡特彼勒再制造(上海)公司成为中国再制造产业的试点单位。
卡特彼勒再制造(上海)公司成立的初衷是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液压挖掘机再制造进行服务,卡特彼勒计划在5年内把其在上海的再制造业务扩大4倍。如今卡特彼勒再制造(上海)公司不仅承担了中国旧件回收中心的角色,而且在中国从事液压泵、发动机缸盖、活塞连杆总成、喷油器、水泵和油泵等的再制造,俨然已经成为卡特彼勒再制造在中国的桥头堡。
卡特彼勒的耐心
卡特彼勒在再制造领域坚持了近40年,前30年中的积累和探索为卡特彼勒发展再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决心在中国开展再制造业务的卡特彼勒遇到了与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再制造相类似的问题。由于担心洋垃圾入境,我国目前仍限制进口再制造相关的整机旧件和某些零部件,使得卡特彼勒在新加坡发展的大型发动机再制造业务无法引入中国。而再制造产品也面临同样的进出口问题,此外旧件押金周转中的增值税、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缺失、市场认知度差等问题也都困扰着卡特彼勒再制造中国路线图的继续推进。
面对种种困难,卡特彼勒表现出了充足的耐心,因为卡特彼勒深知,再制造是需要长期培育的产业。8年前,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史蒂芬 ? 费舍接管了再制造业务,在4年时间里他花费13亿美元用于收购和兼并汽车、卡车发动机制造商、火车制造商等,扩大卡特彼勒再制造业务的规模和范围。那时,卡特彼勒只有3家再制造企业和800多名员工。8年后的今天,卡特彼勒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拥有19工厂,近4 000名员工,年产200万件再制造产品。再制造已经成为支撑卡特彼勒独特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其年销售收入规模约达到卡特彼勒公司年销售总额的4%。
“让中国再制造少走弯路”
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史蒂芬·费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卡特彼勒希望利用40多年的再制造经验让中国再制造同行少走弯路,卡特彼勒走过的“弯路”中国同行没有必要重走。
旧件是再制造的原材料。没有旧件就没有再制造,没有充足的旧件供给,将不可能形成再制造产业。目前,卡特彼勒再制造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全球旧件逆向物流系统,包括基于分销商系统的旧件回收网络、旧件返还激励措施、全球共享的电子化旧件信息管理系统、旧件验收标准和装箱发运信息等。举例说明,一个客户花100元购买了一款再制造产品,其中含有40元的“押金”。只有当客户在规定期限内返还该“旧件”时,才可以获得返还的押金。有效利用经济杠杆的旧件回收体系使得卡特彼勒获得95%以上的旧件返还,这些旧件被源源不断地配送到设在全球不同的生产线,用于再制造。
营利能力是考验再制造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今国内再制造企业营利能力较差,而在再制造领域具有多年摸爬滚打经验的卡特彼勒已经走过了那段时期。技术优势是其营利能力的有效保障,一般的再制造企业只能从旧件中利用40%的原材料,但卡特彼勒可以再利用旧件60%~70%。而且经过卡特彼勒加工处理后的再制造产品,具有和新品一样的性能、可靠性、寿命和质量保证承诺。提高技术水平是增加营利能力的有效途径。再制造如今已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用户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即可得到与新产品一样外观、性能、质量、安全及使用寿命的备件,卡特彼勒再制造也从这个业务分支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卡特彼勒对中国发展再制造产业提出建议,中国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必须同时重视再制造产品及服务市场的开发,卡特彼勒再制造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通过向中国用户及分销商提供培训,提供再制造产品及服务资源,引导用户的消费倾向,让用户在体验中接受并认可再制造产品。此外,开放市场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值得中国再制造业界参考、借鉴。
2009年上半年,卡特彼勒在顺德、成都相继建立了面向消费终端的再制造回收点。2009年12月,卡特彼勒与玉柴牵手再制造项目,将为玉柴柴油发动机和零部件以及部分卡特彼勒柴油发动机和零部件提供再制造服务。另据未证实的消息称,卡特彼勒意欲与国内的另外一家大型发动机制造企业合作开展再制造业务。据卡特彼勒再制造业务负责人表示,如今卡特彼勒再制造(上海)的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再制造及服务能力正在形成,但是距离卡特彼勒的目标——建成一个国际水平且营利的再制造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工程机械与维修》记者张振兴)
中联重科再制造,低碳经济的实践者
访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倪仕水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10强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中联重科于2009年12月21日成为国家工信部公布的工程机械行业再制造首批试点企业。中联重科的全资子公司中联工程机械再制造有限公司位于长沙高新开发区产业园,目前正在1万余m2内的生产厂房内从事混凝土泵车和混凝土泵的再制造业务。对于工程机械厂商来说,再制造是一种高端循环再生方式,是一种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新兴产业。再制造既是一种节约资源的先进制造,又是一种保护环境的绿色制造,而中联重科再制造公司就成为这种低碳经济的实践者。本刊专访了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倪仕水,探讨中联重科再制造的“低碳”理念。
取经于卡特彼勒
再制造是中联重科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能促进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在中国市场的良性循环,而且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倪仕水说:“卡特彼勒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产品的可回收与再制造性能,他们的产品能够以旧换新,回收后再利用,因此卡特彼勒20%以上的产品均属于再制造产品。卡特彼勒这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和学习。”基于中联重科产业链的整体战略并借鉴卡特彼勒经验,中联重科的相关产品从设计之初就秉承了环保低碳和绿色品牌的理念,从制造工艺和质量监控等方面来保证产品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
依托中联重科的研发能力与专业的制造能力,再制造公司具有先进的检测加工设备和高素质工人以及经验丰富的修复工程师,主要针对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拖泵和工程起重机以及大型结构件进行再制造。倪仕水表示,“中联再制造的流程为清洗→拆解→修复→重装→检测→调试共6大步骤。旧件经入厂检验之后,即会被完全拆解至最小的零件个体,随后进入多轮清洗环节,比如浸泡式清洗、旋转式清洗等,以洗去油漆、油污和腐蚀。清洗完之后零件会被再次检验,然后按同类新件规范进行修复,比如针对尺寸小于原设计标准的零件可以应用镶嵌入紧密贴合的衬套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表面技术修复磨损。最后,经检验完全合格的零部件被重新用于组装成一个再制造产品。”
完善逆向物流体系
对于工程机械再制造厂商来说,逆向物流系统是否完善是再制造业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原材料来源渠道狭窄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倪仕水表示,“由于国内再制造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旧的工程机械往往被直接报废处理。而在进口市场上,我国把从国外进口的旧件称为‘洋垃圾’,相关进出口政策对旧件进口也采取限制措施,这样就限制了国内从事对外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进货渠道。所以尽快拓宽国内从事对外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进货渠道,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和控制进口旧机械,成为急需调整改进的方向。”
相比较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造商销售给客户新设备的条件是客户必须把旧设备返还给制造商,制造商再制造后再进行销售,即“以旧换新”。制造商用相当于新设备50%的价格从用户手里回收旧设备,修复还原后按照接近新设备的价格出售给客户。这个过程不仅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了旧设备,还降低了用户的设备购买成本,制造商也有可观的利润。对于逆向物流体系的建设,倪仕水表示,“通过结合中联重科促进新产品销售和旧产品回收的相关政策,完善代理商渠道,公司具有广泛的旧件来源。另外,通过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服务体系和回收体系来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回收功能。”
建立独立的销售体系,提供“新品”般的服务
再制造工程机械产品不受原材料的限制,具有天然的性价比优势,更容易赢得客户的青睐,给客户带来更多选择和便利的同时,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大力促进新机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不过倪仕水认为,“基于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尚不熟悉等因素,再制造企业仍需努力促进再制造产品的销售,开拓市场,使自身竞争力增强。”
中联重科再制造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独立销售体系。如今已经推出了几种不同的业务模式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力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再制造中心的销售体系独立于新机销售体系之外,具有单独的销售平台,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信息和商务平台,如通过网络、短信平台或中联重科自身的经销商销售体系收集市场需求信息,然后由再制造公司提供顾问式的销售。
专业化修复、批量化生产、质量和性能与新品几乎相同是再制造的3个关键词。这3个关键词既表明再制造是高技术的,也表明再制造是有产业门槛的。再制造产品会生成和原来完全不同的产品标识号和产品序列号,并明确标注“再制造”标志,而再制造企业也要承担相应保修责任和售后服务。中联重科再制造公司将销售的再制造产品质量状况做到完全透明化,并对客户做出了服务承诺保证,享有质保期和三包服务,同时建立了再制造产品连锁示范店和代理商售后服务点,对购买再制造产品的客户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提供免费保养服务,建立了专门的信息系统对产品进行建档和追踪,提供与中联重科新产品一样的各种售后服务。
如今,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谋划建设和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基地,实现地方循环经济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推进,从而带动全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倪仕水说:“相信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我国再制造行业面临的政策缺乏、认可度低、技术不足和原料短缺等问题将逐一被解决。中联重科将继续实践低碳环保的理念,努力打造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基地,力争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市场的领跑者。”(《工程机械与维修》记者/张振兴 特约记者/白菲菲)
一家代理商的闭环生意经
访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华
2010年5月18日,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第一台再制造挖掘机下线,武汉千里马也成为第一个涉足再制造领域的工程机械本土代理商。2008年4月,武汉千里马再制造公司成立,白手起家的武汉千里马开始“招兵买马”,建设厂房、购置设备,招聘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从生产工艺的控制到质量的把握,所有的技术人员均为外部聘请。初具规模的武汉千里马开始进行再制造试点资格的申请并获得通过,从而成为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和工信部首批机电再制造试点企业。对于代理商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否合适、能否成功,武汉千里马有着自己的生意经,为此本刊专访了武汉千里马董事长杨义华。
贴近市场和用户成为先天优势
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将再制造业务一分为二,整机部分由代理商来做,自身则从事零部件的再制造。卡特彼勒在国外发展再制造的成功得益于其与代理商之间建立的强大的商业模式,真正做到了高度融合、相互信任、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赢。代理商一直被认为是主机制造厂家和用户之间的纽带,如今这条纽带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对于工程机械代理商发展再制造,杨义华说:“作为代理商,我们更加贴近用户,能够更好的掌握旧件信息,从而保证旧件来源,这就解决了困扰再制造行业发展的逆向物流难题。相比于主机制造厂家,代理商收购旧件也有成本优势。由于主机制造商如今竞争激烈,新产品研发力度较大,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再制造产业中,并且再制造产品是通过代理商进行销售,所以其收购价格并不是很好把握,很有可能使其利润率很低,从而降低了其发展再制造的热情。我们直接面对市场,不存在中间环节,对于市场十分熟悉。”
但是杨义华也毫不讳言,代理商发展再制造还是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代理商主要从事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工作,对于制造业尚不是很熟悉。此外,目前行业人才奇缺,武汉千里马只能引进工程机械大修方面的专家进行再制造工作。而再制造和大修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再制造有标准,大修没有标准;再制造有许多新工艺,而且要使产品达到新品的标准。
转变服务模式,打造闭环经济链
据资料显示,挖掘机的寿命一般为8~10年,使用5~8年后便进入大修期。此时设备维护成本、使用成本和误工成本都很高,通过以旧换新和再制造,可将废弃资源重新组合利用,使其重获新生。再制造挖掘机的价格约为新产品的50%,而性能和质量却与新产品无异。
杨义华表示,“武汉千里马正在转变代理商的服务模式,完善代理商的整个价值链。工程机械行业有两条腿,一条是研发生产,一条是销售和后市场服务。两条腿如果一长一短就会不平衡,代理商的力量被削弱就会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制造商的发展壮大。代理商行业的消亡与制造商的发展密切相关,支持代理商的发展就是支持制造商自己的发展。如今很多主机制造商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更多的只是注重企业自身利益,缺乏有远见、有行业责任感的企业家。行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具有行业意识和全局观念的企业家。”
武汉千里马的再制造产业将传统的 “开采→冶炼→制造→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发展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改变了“制造商→代理商→用户→废品”的单一商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制造商→代理商→用户→代理商”的销售再制造循环商业模式。代理商帮助制造商完成了闭环产业链,符合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杨义华为我们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武汉千里马再制造工厂每生产一台再制造挖掘机可为国家节省原材料85%,节省能源消耗75%,节约劳动力消耗80%,废水综合利用率达100%,废气综合利用率达85%,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2.5%,污染物消减率达20%,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每生产一万元的产值消耗,可为国家节约钢铁、金属0.129 t,节约标准煤28 kg,节约水0.525 m3,节约其他资源0.009 t。
加强合作,苦练内功
在积极追求节能、降耗、减排效益的同时,武汉千里马再制造公司更注重在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方面与名企、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武汉千里马再制造公司与韩国斗山集团合资,取得再制造原产品技术、逆向物流、销售融资平台和销售网络。同时,武汉千里马还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共同开展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技术研究、工艺规划和生产组织、专有技术设备研发及工厂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与装甲兵工程学院合作,掌握再制造的专业技术和生产装备;与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合作,对具体产品再制造进行研究,制定并实现作业方案;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研究、开发液压、动力方面的检测、试验设备,研制改进专业生产和加工设备。
面对缺失的再制造产品标准,武汉千里马通过与主机制造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其新产品生产标准作为再制造产品的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位于东西湖循环工业园的武汉千里马也得到了园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工业园区和试点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杨义华表示,“企业发展再制造仅仅靠园区和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完善企业产业链条的需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有政策支持是非常好的,但是不能仅仅看到优惠政策的诱惑。” 目前,武汉千里马已经可以进行小批量再制造产品生产,武汉千里马也正在逐步完善工艺装备配套、工艺培训、员工招聘上岗和生产标准化等问题。(《工程机械与维修》记者/张振兴)
“再制造热”背后的冷静思考
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之后,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再制造一夜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迅速走红各大媒体,甚至有媒体称“装备再制造火了”,我们权且将此称之为“再制造热”。工程机械行业对再制造业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多家主机制造企业欲进军再制造行业,一些代理商、大修厂等也加入到了发展再制造的大军之中。记者对发动机制造商以及工程机械相关企业进行走访后,认为目前对隐藏在“再制造热”背后的问题仍需冷静思考。
何谓“再制造”?
当我们大谈特谈“再制造”之时,我们是否明白了什么是“再制造”?再制造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不过对于其确切定义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而与再制造紧密相关的设备大修又往往成为人们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之一。在记者走访过程中,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华给出了这样的比喻,“再制造好比将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恢复到青年时期,使其重新具有劳动能力。而大修好比对处于身患疾病的中年人进行治疗,使其康复。再制造与大修的本质区别是面对的主体不同。”
卡特彼勒在再制造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其再制造概念相当清晰,明显区别于大修或者翻新。卡特彼勒认为再制造是将寿命终止的产品完全解体,并不保留原产品标识,运用清洗、检测、修复等技术,利用可再利用的、修复的或者更新的零件,使再制造产品达到原产品在外观、技术性能、质量和安全性能等方面的规范,甚至超过原设计水平。而再制造产品则应获得新的寿命周期,并被明确标识为再制造产品。再制造本质区别于以恢复功能、延长使用寿命为目的产品的维修、翻新。 再制造产品同新产品一样,与返还的旧件没有可追溯性。
与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不同,2010年1月18日,卡特彼勒在上海举行首台“再生挖掘机”交机仪式,并未使用“再制造”的概念。其再生挖掘机并不等同于再制造挖掘机,该设备并非是在卡特彼勒工厂进行翻新再制造处理,而是经过其国内代理商的重新整修,特别是对原二手设备的发动机、液压泵、液压马达全部强制更新(更换为再制造零部件或新的零部件),另外包括液压油缸等关键液压件也全部翻新,同时其底盘寿命不得低于全新底盘的75%。不过用户购买该设备后,同样享受与新机接近的保修等售后服务。
谁将成为再制造的主体?
如今多方力量竞相发展再制造,谁成为推动再制造向前的主力军将决定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会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格局。各方均有自身优势,采访过程中,国家工信部相关人士透露,“主机制造企业大多并不是把再制造作为一个营利部门来布局,他布局再制造首先是看到发展再制造是大势所趋,进而回收自身品牌的旧设备,然后有效地利用,从大的方面讲是节能减排。但是他们并没有把再制造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和发展,而是更多的将再制造定位于服务主机销售的辅助部门。”该观点也得到了记者的印证。在走访过程中,某企业负责再制造方面的负责人就表示,“发展再制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信贷风险,并且有助于企业维系良好的客户关系。”
工信部相关人士表示,“如今我国再制造试点企业多为资本雄厚的大企业,但是未成为试点单位却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当中存在大量的民营经济成分,民营经济在没有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一样能把再制造发展得很好就说明再制造是有利可图的。”其中的民营经济成分不乏工程机械代理商,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惟一一家入选工程机械行业试点单位的代理商,其发展再制造确实存在一定优势,杨义华对此又做了一个比喻,“大企业产业众多好比大户人家子女众多,但是无暇顾及到每一个孩子;而中小企业好比尚且富足之家只有一两个子女,可以全心全意哺育其成长。发展再制造产业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主机制造企业发展再制造并非完全无优势,由于其对生产制造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熟悉,而且具有先天的资金、技术和研发优势,只要能将再制造真正作为一项产业来做,相信主机制造企业仍会成为发展再制造的重要力量。再制造尚处于发展初期,前景广阔,最终谁会成为发展再制造的主体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结果,而且还要看主管部门未来设立的门槛到底有多高,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将再制造放在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
单打独斗还是抱团取暖?
再制造园区试点和企业试点相结合的模式让我们眼前一亮。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跟进,与试点企业单打独斗的情况不同,试点园区可以提供丰富的配套资源,并从土地、政策、资金等多方支持入驻园区的再制造企业发展。在园区规划者的方案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理想化的园区模式,10大中心和2大工作站给予了企业从逆向物流、再制造技术和生产销售等全方位的支持。从记者走访来看,多位被访者均表示园区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很有吸引力。这种理想化的园区发展模式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是这还仅仅是设想,在国内没有发展先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何种问题尚不得而知,仅是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并协调平衡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足够园区管理者仔细思考了。
此外,目前再制造行业面临的进出口政策、增值税税率、准入资质、行业标准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试点企业的再制造规划方案也有待考证,据有关人士透露,在刚刚举行的再制造方案评审会上,部分试点单位的再制造方案被主管部门要求重新完善,再制造漫漫长路还有待探索。可喜的是,记者从工信部获悉,相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做好基础性工作,加紧推动再制造产品的认定标准体系,规范再制造产业,并争取年内出台对再制造产品销售有利的政策。(《工程机械与维修》记者/张振兴)
责任编辑:A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