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转变——常林基业长青的经营之道
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词,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赢得市场;转变是每个企业生命延续和发展壮大的选择,这种周而复始、永不停止的变化,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经营之道。
作为常林的优质客户,漳州中福木业有限公司是由福建中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控股的,位于漳州市南靖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利用废旧的木料、枝桠材及木材下脚料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福建漳州并不是常林的重点区域市场,而且当地的工程机械品牌竞争也相当激烈,因此,当得知中福与常林已有20多年的合作历史时,记者不禁感到惊讶和好奇。对其中渊源,中福的总工程师陆懋圣再熟悉不过:“从我用车的过程来看,这么多年的感受就是,常林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管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中逐渐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找准了努力的方向,对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也越来越重视。”
服务:从“牛气”到“和气”
改革开放以后,当时中福公司第一条生产线就在福州,是林业部跟福建省合资的项目,因此配套设备尽量都选用常林林机厂的(常林股份当时为林业部常州林业机械厂)。“80年代的常林林机厂的装载机实在不敢恭维。”陆懋圣玩笑地说,“那时候机器的故障率比较高,也没有分布那么多维修点,买配件有点麻烦。在常林没有改制之前,配件公司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牛啊,态度和速度都实在让人头疼。那些配件公司的服务人员就好像跟常林没啥关系,一个比一个口气大,根本就不买用户的账,用户的要求和建议根本就听不进去。好在我们是林业部的,跟常林也算是一家的,相对来说拿到配件还稍微容易些。”
陆懋圣是典型的“技术派”,办公室里贴满了各种设计图纸
后来因为配件供应不及时等一些原因,中福决定购买其他品牌的机器试试,但结果都不太满意。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通病,典型的卖方市场造成的。直到1999年,陆懋圣去北京开会,遇到了当时的常林新领导,几次三番地向他推荐常林的新品装载机。当时正好中福公司的装载机全部都面临着更新换代,于是向林业部打了更新设备的报告,并且将旧机器以三四万元的低价卖给了承包高速公路工程的用户,很快就全部脱手了。
中福再次使用常林的机器已是2001年前后的事情了。“不过那时候常林的机器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故障率降低,特别是配件供应不像以前了,服务人员变得‘和气’了;服务网点逐渐完善,而且很多的维修点都设置起来,福建也在莆田设立了维修点,而且广东的服务人员也经常会兼顾福建的业务,跑动很勤。”那时也有其他品牌的销售人员经常来说服中福更换设备,有些是外资品牌,有些是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品牌,但中福公司考虑到常林经过改进之后,产品和服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用起来比较顺手,并且是供应给木材厂专用的设备,因此就又将常林机械的队伍壮大了起来。
“常林产品的市场保有量已经很大,因此对于服务也越来越重视。所谓的售后服务,并不是说产品质量一定不好才需要服务维修,因为机器再好,也需要精准细致的操作和平时保养才能发挥最大的性能。当遇到因操作失误导致机器故障时,那该怎么办?处理操作手是一回事,赶紧让机器恢复正常运转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不管是谁的责任,只要一个电话,常林的人都会尽快赶到现场,服务意识比以前增强了很多。” 陆懋圣还举了个实际例子,有一次,油管被操作手弄断了,完全是操作手的责任。接到电话之后,常林的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就从当时的福州维修站送来了油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机器的停工时间。
以前的常林服务、销售和配件等部门各自为政,谁也不理谁,面对用户的要求和意见也相互推诿,现在却有了很大改观,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一股凝聚力,不管是高管、经理还是普通员工,都把用户放在了第一位,为用户解决困难就是常林人的头等大事。这种观念的转变,让用户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便利和实惠。
责任编辑:Amand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