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传统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迫经济转型

2009/11/19 09:31中国证券网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以重工业为发展主体,而随着资源的消耗,实现工业转型,发展新能源成为东北振兴新一轮发展规划的亮点。

“目前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产业发展有很大机遇,工业化进程才到中期,未来十年我国对能源、材料需求还有很大增加。”国家发改委东北司巡视员王树年对本报记者表示,事实上各国都把科技创新当作危机之后新的发展依靠,对于东北振兴这更是很大机遇。

王树年指出,国家将采取相关政策继续组织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扶持一批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是经济新增长点所在,目前正在全面的调查研究阶段。

“在未来2-3年内就可能会出台相关的措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王树年对记者表示。

黑龙江省相关人士指出,目前黑龙江正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已经向国家发改委组织申报了一批高技术产业项目,其中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微生物制造专项等等,在省政府确定的86个高新产业大项目中,有20个获得国家10.5亿元资金支持。

吉林省辽源市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被列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而目前辽源市构建了六大接续产业,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产业严重衰退是辽源市经济陷入困顿的主因,构造新的接续产业是辽源市经济转型的重点。”辽源市市长王兆华表示。

目前辽源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袜业等六个接续替代产业,成长了金刚水泥、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博大制药、东北袜业等一批骨干企业。2008年,“六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0%以上。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徐工5吨装载机批量交付某石化企业

日前,徐工5吨级装载机批量交付东北某大型石化企业,强强联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贡献力量。 [详细]2022-08-12 11:07

习近平: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详细]2016-05-26 11:28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在即 瞄准高端装备制造

在7月31日召开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推进东北经济发展,要注重发挥东北自身优势,要做强装备制造业,抓住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促进技术、产品创新,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东北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在此聚集了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哈汽集团、沈鼓集团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装备制造业30多年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上都画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但是,资料显示,2014年上半年,东北三省中的辽宁、吉林已公布的GDP增速均低于当期全国平均增速,且尚未公布的黑龙江省,其上半年经济增长亦不乐观。 由于装备制造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疲软的经济增长指标倒逼该地区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打造东北装备制造业“升级版”、促进我国迈入制造业强国,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打破“高端研发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局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甚至是整个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东北转向高端制造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悉,装备制造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构筑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厚重的装备工业基础,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国内市场占有率来看,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发电成套设备、列车车辆成套设备、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业中的很多重大成套装备都具有相当的优势,且在东北地区内即可基本成套提供。“实际上东北振兴战略在过去十多年里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现在也的确遇到了现实困境。”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东北发达的重工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老牌重工业基地,既是东北的优势,也是今天的问题所在。”蔡志洲补充道。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指出,东北目前经济发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够”。东北内生动力欠佳,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今天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制比例偏高,导致这一地区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的能力、效率,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都比较薄弱。”高国力如是说。专家表示,体制机制障碍突出,给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的挑战。主要包括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产业分工体系不合理,集群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都是该地区和企业需努力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几乎没有比东北更有优势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地方,但东北要振兴,非得完成‘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可。”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说道。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是高端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研发能力是高端产品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持“高端”制造的保证。脱胎换骨主要就是要“脱掉”现成的资源依赖结构,以及“换掉”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体制和机制。内外兼修促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升级 记者通过查阅数据发现,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东北的装备产业依然明显好于其他工业行业。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就需要既练好内功,掌握高端装备核心技术,还要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着重打造更加开放、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30年来,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重大进步和突破。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工程所需的关键的重大装备,不断实现着自主化、国产化。目前我国重大装备诸如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核电装备等取得了长足进步,具备走出国门的能力和实力。但是,在工信部装备司司长李东看来,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端的能源装备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比较少,并未掌握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二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由于主机的发展受制于关键零部件的发展,主机面临着空壳化发展,高端装备的元器件等仍依赖进口;三是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还比较缺乏。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重大装备技术发展还需要坚持应用牵引、协同创新、两化融合和开放合作的原则。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转型上,同样也可以运用该原则。企业作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主体,要更加注重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在与国外装备巨头合作的同时,逐渐提高自身的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企业还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基于信息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会为该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详细]2014-08-21 09:21

陈卫民代表:力求盘活萍乡老工业基地

位于江西省西部的萍乡市,是一座因煤而立、缘煤而兴、多业并举的全国著名老工矿城市。然而百余年的大规模开采,给萍乡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萍乡市可资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可供开采的煤炭最多不超过20年,资源型产业的衰退,给全市与资源性相关的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重大困难,多年来地下煤矿开采导致地面沉陷,上万户农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因此,加快推进萍乡资源型老工矿城市经济转型已成为萍乡市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萍乡市市长陈卫民表示,建议国家将萍乡城区老工业区列入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规划内,这样才能彻底盘活萍乡老工业基地。陈卫民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提供城区老工业区有关材料的通知》明确界定,城区老工业区是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项目布局集中、传统国有企业集聚的城市区域。目前,萍乡市境内有丹江老工业区、安源区东大老工业区、湘东区峡山口老工业区和芦溪县古城老工业区符合条件。这四个老工业区总占地面积3471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588公顷,工业污染土地面积达2600公顷;目前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家,企业在职职工人数12万人,其中厂办大集体职工人数2.86万人;原棚户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住户6580户,目前正在改造14万平方米2091户,尚未改造的仍有24万平方米2962户。陈卫民说,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并出台了若干意见,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给予了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正处于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难点在于城区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资金缺口大;二是用地指标有限;三是职工安置难度大;四是城区生态环境修复困难。萍乡市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正处于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城区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以及独立工矿区的搬迁改造等,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为此,陈卫民建议:将萍乡城区老工业区列入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规划;优先将萍乡市申报列入国家第二批节能减排综合试点城市,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融资、减免费用、土地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萍乡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棚户区改造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在搬迁、转型升级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详细]2013-03-14 09:35

探索两化融合 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沈阳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工信部批准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沈阳把两化融合作为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积极探索两化深度融合“沈阳路径”。先后有8家企业在全国及省会议上作了交流。在去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沈阳市被选为唯一代表就两化融合工作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今年上半年,在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会议上,沈阳在第二批试验区综合评审中位居第二。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沈阳市按照“重点突破、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深入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全方位对接、全领域推进和全过程保障,注重“三大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以36户示范企业、五个市级示范实验区、百户重点企业为主体,以十百千万工程为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推进工作。目前,沈阳市两化融合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已经建成,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体系基本确立,国家赋予的各项试点工作全面铺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两化融合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 沈阳设立了50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将两化融合纳入市政府考评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市有131户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建设工程,总投资高达10亿元,已到位资金达6亿元。另外,全市各类专项资金也都向两化融合倾斜,预计全年投入将达4亿元以上,目前,共确定了两批36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20多户企业参加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对32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已达89.13%,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覆盖了从产品需求、仿真设计、样品试制、批量生产等全过程。另外,上半年全市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指数已达57.5分,比去年提高了7.1分,预计到年底将达到65分以上。特别是大型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指数已达71分,整体进入综合集成阶段,装备制造业在全市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 目前,沈阳大型骨干企业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客户响应速度的提升率均已超过20%,两化融合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两化融合智能产品的比例及集中度显著提高。沈阳机床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智能机床操作系统I5全智能机床操作系统,加速从传统制造商向现代制造服务商的转变。另外,北方重工、三一重装、沈鼓集团、特变电工等企业,不断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系统集成等服务。 在工业企业需求的拉动下,沈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软件产业完成业务收入655亿元,同比增长27.3%,居东北首位,特别在工业软件领域,东大自动化、高精数控、先锋集团等已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和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两化融合,是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由“工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的必经之路,是“共和国工业长子”华丽转身、勇立潮头的当务之急。 到“十二五”末期,我们的目标是,争取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提高到75,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两化融合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明显增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稳增长、促振兴”的战略部署,我们将坚持全方位对接、全领域推进和全过程保障,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作为三大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开展企业、产业和区域等“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工作,完善政府推进、引导和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市两化融合工作推向新台阶。 2013年,我们将着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两化融合“十二五”规划方案;着力开展企业、产业和区域等“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工作,促进两化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完善三大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交流与合作。 我们将以推广数字化设计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在骨干企业的集成和创新应用,实现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提高先进制造水平。在发挥十大信息服务平台作用的同时,以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为基础集中打造一批服务于沈阳十大产业的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两化融合关键技术的产学研用结合。同时,要继续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抓好区域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 我们要不断完善推进体系,加强引导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继续把项目作为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围绕十大重点行业、产业集群以及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组织好一批有影响、可推广、具有示范作用的两化融合项目。来源人民邮电报)[详细]2012-12-29 09:28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