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改革重点锁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严重过剩行业,并规划了未来五年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路线图”。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上述意见的落实,船舶制造业将迎来深度调整,预计大批竞争力弱、技术附加值低的企业将消失,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同时,船舶制造业将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发展,中国重工等公司将明显受益。
行业集中度提高
《指导意见》提出,造船行业要提高海洋开发装备水平,加强海洋保障能力建设,充分挖掘航运、海洋工程、渔业、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船舶装备的国内需求潜力,调整优化船舶产品结构。
同时,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达不到准入条件和一年以上未承接新船订单的船舶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中金公司研究员张锦指出,考虑到国内造船行业及各主要船厂的现状,A股上市公司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将成为最主要的受益者。
在全球造船行业整体趋势性复苏仍需时日的情况下,国内造船行业面临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行业内兼并重组加快、海洋工程装备迎来快速发展、海军装备和公务执法船等政府需求增加。
8月份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提出,今后三年要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加强行政执法和公务船舶配置,推动船舶工业产品结构升级。
船舶行业产业关联度高,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将有助于我国抓住世界造船中心转移的历史机遇。
研究员吴江涛也指出,大型造船企业是未来发展方向,鼓励中小企业转型转产,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政策强调克服造船工业的软肋,即提升关键配套设备及材料制造水平。一旦在关键环节形成实质突破,对国内船舶工业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转型升级引爆海洋经济
《指导意见》还提出,鼓励现有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支持中小企业转型转产,提升高端产能比重。
在强化海洋战略的背景下,海洋经济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发展热点。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GDP年均增长约为11%,明显高于同期全球经济3%-4%的增速;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均超过50%,而我国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约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不足10%。未来我国将大力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海洋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业界预计,根据我国对海工装备的规划要求,2015年,海工装备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
据了解,中国重工的海洋工程业务始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洋工程业务的公司,已创造多项纪录,有100多项交付业绩,是国内研发实力最强、生产基地最多、产品系列最全、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海洋工程装备总供应商,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具备钻井平台、钻井船、FPSO、海工特种船、各类海工模块、海工配套设备等各类海工装备研发、生产能力。
中国重工日前发布1-9月订单公告,其军工军贸和海洋经济业务板块出现爆发式增长,1-9月新增订单554.84亿元。公告还称军工军贸占大部分,据此计算海洋经济业务同比增长7倍左右。作为行业龙头,中国重工将在本次行业洗牌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