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工程机械与维修》 > 技术篇 > 维修工艺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成本控制的困与解(组图)

2011/02/28 11:31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作者:《工程机械与维修》周馥隆

以计划性检修代替故障性检修

张希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设备使用情况,结合设备维护保养与检修手册,制定计划性检修计划。通过制定计划性检修计划,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及操作维修人员必须对设备自身状况充分了解,同时从企业经营角度而言,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的数据。

严格遵照工程机械操作维护保养手册等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和维护保养工作,即通过保养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保养过程中的换油、局部解体等方式,可以对发动机、变速器、马达等主要总成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解。以小松PC300-6型挖掘机为例,通过对其终传动换油(2 000 h保养周期),可以通过油液中是否夹杂有金属屑,判断终传动的行星减速机构是否存在异常磨损,以便及时进行检修(更换一台终传动总成价格约为20万元)。

通过日常巡检和定期专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检修。对于设备日常巡查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以及温升、运转声音、烟色、压力、振动等参数,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能放过。任何一次故障或者机械事故,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细节问题,可以对设备整体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以发动机为例:通过日常的启动,尤其是低温启动性能以及发动机排气烟色的观察、发动机机油油量的消耗、废气孔废气量等现象,来判断发动机的运行状况。

在设备中小修过程中出现的可换可不换的备件建议进行更换,切不可因小失大。

在维修时间上尽可能选择设备使用间歇期(如冬季),以尽可能减少施工期间设备停机检修时间。

总的来说,以维护保养代替检修,以计划性检修代替故障性检修,以中小修减少大修,应作为设备检修的原则。

按需轮修

刘光松:对设备进行认真细致的维修、正确的操作、合理的使用、精心的维护,可防止设备机件非正常磨损和损坏,减缓磨损过度,延长维修间隔期,减少维修费用。但是,必须正确区分维修程度,否则过分的维修会造成费用增加。

由于设备检查漏项、预测不准确或由于经费不足,对设备不重视,拼设备而造成的设备抢修现象,将造成对人力、物力以及备件的极大浪费,使本来较好的备件、较完善的功能由于某一零件或部件的失修而造成其他零件与功能的连锁性急速损坏,设备性能状况恶化。

相反,对设备进行过多的维修安排,以及过分追求设备修旧如新等,都是设备维修的浪费。我公司对设备采取按需轮修模式,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设备轮修会诊制度”。在实施维修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操作人员、质检人员和维修人员之间沟通不畅,对设备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准确、不全面,解决不彻底,经常出现轮修返工的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通过采用“设备轮修会诊制度”,即在维修前,组织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诸葛亮”会,集体对设备进行会诊,由操作工、维修工、质检员、分别将各自发现和收集的问题摆出来,再针对这些问题,大家集体探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合理有效的维修方案,并责任到人,完成维修后,针对各轮修项对效果进行检查跟踪。这样的维修方式有的放矢,维修效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也避免了乱拆乱换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维修费用。

预防性维修

李廷强:对于一些大型专用设备,如架桥机、运梁车、起重设备、压力容器和车辆等,安监部门定期进行检测和鉴定,这对施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约束力,督促其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维修,施工企业对这类设备的维修相对通用设备比较重视。但是专职安监部门的鉴定是有固定周期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设备的利用率有高有低,因此,设备管理部门还要结合生产任务量多少增加对这类设备检查、维修和保养频率,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更换关键部件,如钢丝绳、吊钩、传感器、安全限位装置等,及时润滑,润滑油与出厂添加的品种规格要求一致,不能图一时的节约和进度,造成设备事故。因此,这类设备的维修应该按照预测维修、机会维修相结合,在维修时机的选择上坚持使用前对设备进行预测维修,更换部分使用时间、工作量已到使用寿命但未出现故障的零部件,更换需要高空作业、维修空间不足、难拆装的磨损件、老化件,如轴承、液压油管、阀门等。在使用中和使用后,利用停机间隙,抓紧对设备进行检修、调整、保养,在保证不影响下一次作业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局部维修,提高设备的完好率。这类大型设备一个项目基本没有备用设备可调换,或者调换一次费用很高、也很困难,因此在维修保养方面尽量由原厂家进行或者由专业的、有资质的维修企业进行,零部件原则上选择原厂件。对于一些通用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在维修时机的选择上就比较灵活,因为这类设备市场上很容易租赁,维修过程比较简单,维修人员和厂家较多,所以平时按照要求进行维修保养,发生故障后及时进行委外维修或者自修即可。

设备维修成本控制

[编后]  设备维修成本控制可以说是个“老”话题,但随着其在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中比重日益增高,以及施工企业设备采购和设备管理模式的转变,致使原本施工企业的一整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从本期几位嘉宾的观点来看,人才、备件、管理模式以及承修方的选择成为设备维修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而如何在这几方面做好文章,看似是一个个分散的问题,但内在仍然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如何平衡这种关系,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维修效益,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营模式选择的问题。尤其对三包期外的设备维修,当下普遍存在配件价格、维修人员工时费高的现象,而伴随自主维修逐渐向专业维修市场过渡、“后三包”服务市场社会化日趋明显。而代理商、专业维修企业对工程机械维修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工程机械维修市场竞争趋势在所难免,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发展壮大自己,又能满足施工企业对设备维修的需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既能保证维修质量、时间,又能很好地控制维修成本。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