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了!“十四五”东北全面振兴,开干!
据中国政府网9月13日消息,国务院发布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批复明确,原则同意《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要提高对东北全面振兴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确保《方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方案》实施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要按程序报批。
4月2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强调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局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东北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作为“闯关东”的目的地、中国工业化根据地和“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一笔笔浓墨重彩。
上世纪60年代,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和人口在全国占比达到巅峰。改革开放后,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面临结构失调、动力不足、人口流出等挑战,一时间,明珠似乎不再那么夺目。
共和国不会忘记东北。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此后,东北振兴政策暖风不断。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站到了历史的交汇点上。
面对新阶段,东北应积极融入“双循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抓住发展新机遇,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融合,以一体化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对东北而言,无论是营商环境、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城市发展模式,当前都亟待一场革命性变革,其经验与成果,对中国经济转型亦有着重要意义。
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东北唯有矢志探索“新理念”,寻找“新路子”,获得“新突破”,破除“唯GDP论”,关注本质,放眼长远,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
我们期待,东北能更好承担起“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这一关键角色。我们相信,东北一定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谱写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篇章。
三江平原农田
需用新的理念去认识“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这一目标,东北振兴不仅就经济产业维度而言,还包括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开放创新、营商环境、社会事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振兴。
在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一名参观者体验同步操控5G机器人(林宏/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布局,其中提到“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方面宣布,正在加快研究制定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谋划下一步东北振兴的主要思路、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新突破”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东北振兴的关键词,如何理解?如何落实?
从被动转向主动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对记者说:“这是很实际、很客观的期望,是基于对过去的总结,是对东北振兴的针对性期待。”
“就东北目前情况来说,‘十四五’期间还不能实现全面振兴,而是要在若干点上发力实现重点突破,从被动转向主动。”李凯说。
自2003年中央启动东北振兴以来,国家已陆续出台几十项东北振兴政策,东北地区发展基础逐渐稳固,但仍面临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动力和人口问题上。
从2017年到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GDP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020年,东三省只有吉林省以2.4%的增速超过全国增速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经济总量的全国占比也在下降。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减少137万,以年轻人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才居多。
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认为:“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并不大,如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延伸重工业价值链条,经济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加上综合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应高于发达地区或者和发达地区基本同速。但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说明,当前东北经济发展仍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东北振兴取得了积极成果,有利因素不断积累,李凯举例说:“虽然东三省经济排位靠后,但基本稳住了恢复增长的态势;区域发展思路在逐渐调整,一些中心城市正在逐渐形成;同时,东北营商环境出现改善,一些大企业开始向东北投资,‘投资不过山海关’现象有所扭转。”
不过,困扰东北多年的老问题,诸如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与旧动力减弱共存、市场主体不够活跃、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未能理顺等,依然存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认为:“东北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面临很多历史包袱,包括体制、资源枯竭、老工业结构等,很难在一朝一夕改变。”
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以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面临增速换挡,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上轮经济高速增长期中,东北在融入我国市场分工体系、参与到全球市场上相对不足,未能实现经济规模与全国的同步增长,而高质量发展对区域提出的市场能力要求更高,东北要实现新动能集聚规模,找准内生增长路径的挑战仍然不小。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付才辉表示,接下来东北振兴需要有新突破的关键点位包括:承担“五大安全”的国家责任,加快推进“四项改革”,构建“三个开放布局”,农业现代化、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吸引人才和国内区域合作。
既解决老问题,又面临新挑战,这是东北振兴的总体形势。
李凯认为,应当充分认识东北面临的现实局面,去理解“新突破”的内涵:“‘新突破’的含义,是在新阶段抓住利好机遇,扭转被动,在若干领域、若干地区主动作为,打开局面,形成一些可以达成共识的发展思路,提振各方对东北振兴的信心。”
中国(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政务大厅(姚剑锋/摄)
科学看待GDP
由于地区经济总量和增速并不乐观,加之人口外流,近年来外界唱衰东北的部分论调不绝于耳。
“有的文章把东北比作俄罗斯远东地区,认为世界上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城市(地区)都是从兴盛走向衰败,比如英国伯明翰地区、德国鲁尔地区、美国东北部的匹兹堡等。这些文章认为东北作为以煤铁资源为优势的老工业基地,也必然从兴盛走向衰落。我认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王洪章说。
李凯认为,老工业基地在资源枯竭后产业转型面临困局,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但中国东北并不像国外的“锈带”地区一样失去发展希望。事实上,东北的产业基础、社会发展程度、科研水平和人的综合发展条件等,均大大好于上述衰败地区,社会整体仍相对繁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是有基础的。
东北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放缓,巨大落差带来的失落一度挥之不去,但这种失落也和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标准较为单一、过度关注经济指标有关。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对记者说:“看待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能仅用经济的总量来论英雄,而应更多关注人均发展水平,包括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等。”
多位受访对象对本刊表示,需用新的理念去认识“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这一目标,东北振兴不仅仅是经济产业维度,还包括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开放创新、营商环境、社会事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振兴。
“不能只强调东北的GDP增速,要淡化GDP概念。”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特约高级研究员徐扬认为,东北振兴不是朝夕之事,不应急功近利。他呼吁,要从国家层面转变,给东北新的考核方向,如新发展理念贯彻情况、改革情况、开放型经济情况和结构调整情况等。
“东北振兴不完全是经济上的振兴,也包括整个社会精神的振兴。我认为,东北全面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让东北1亿多人民富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李凯说。
多位研究人士都认为,当下要以人为核心看待东北振兴的目标。衡量东北振兴的水平,除了关注经济总量,更要看重人均意义上的经济质量,从人口数量、经济结构和人均收入是否实现均衡来综合考量,在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方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东北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比较发达,产业却用不上,东北的医疗水平也较高,但民众看病也挺难。在东北振兴的过程里,除了经济,也要关注教育、医疗和经济的统筹发展问题。”李凯说。
2020年11月19日,辽宁沈阳,东北大学2021秋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人头攒动。
寻找新增长点
2019 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
东北地区是国土开发的重要板块,对全国发展、生态文明与国防建设及地缘政治均具有战略意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五大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国家会在新形势下持续加大对东北战略安全的支持和布局,东北各地要结合各自比较优势,利用国家布局的溢出效应。”付才辉认为,东北各地要紧扣当地比较优势,求真务实地推动当地发展,做好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不能好高骛远。
李凯认为,“十四五”时期,要在推进东北全面振兴的基础上,兼顾上述“五个安全”。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调动市场性的机制,让民众感受到通过创业与劳动能有所得。东北全面振兴和保障“五个安全”不能分开看,而要结合二者,在统筹兼顾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李凯举例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东北地区可发展农业产品深加工,在食品、饲料等产业作出突破,向全国供应高质量的食品,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让地方民众受益。
从兼顾生态安全角度来看,之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国土开发模式,正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资源无疑是东北转型的重要财富。从全国来看,东北的生态优势明显,在新发展格局下,可寻找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机遇。
从兼顾产业安全角度上来看,李凯认为,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延伸,诸如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石油化工向消费品延伸对接,同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东北大有文章可做。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东北的产业结构偏重,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培育新增长点的过程中,东北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潜力也非常大。
王洪章表示,东北的山、水、江、河、湖、海等自然风光,历史、民族、乡情等特殊的人文景观,四季分明的独特气候环境,甚至废弃长达百年的老企业旧厂房、旧设施、旧设备等,都是旅游休闲、健康生活、养老、增加知识、了解民族文化的好地方。这些资源禀赋优势,也是培育新增长点的起点。
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前景、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东北区域战略的形成等,均为东北振兴提供了一些突破机遇,而随着《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出台,未来东北振兴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责任编辑:Shin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