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未来十年将迈入全球强国行列

2014/12/16 09:29中国联合商报

中国工程院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提出了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对策。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却是大而不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以机器人为重点抓手的工业4.0战略,将加速智能制造的进程。据了解,工信部拟出台多项措施,从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产业资金支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

2025年将迈入强国行列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并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近两年的调研,咨询项目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明确了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指标,提出了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对策。

项目组认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为此,项目组提出了诸多战略对策,其中之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具体分两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12月2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工作交流会上,周济指出,“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2.62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却是大而不强。”

那么,怎样才算是制造强国?项目组认为,制造强国应具备4个主要特征: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和持续的发展潜力。

根据这些特征,项目组建立了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以美、德、日、英、法、韩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为参考,计算出其历年来的制造业综合指数。据此,报告预测,中国进入制造强国的进程大概为:2025年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2045年可望进入包括美、德、日的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周济告诉《中国联合商报》,“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体现为四大转变和一条主线,这就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其主线是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目标是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实现工业化。

工业机器人助推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以机器人为重点抓手的工业4.0战略,将加速智能制造的进程。而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运用更具人工智能化的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已成为全球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

据笔者了解,海外科技巨头已纷纷布局,2013年下半年谷歌公司曾接连收购近10家机器人公司,布局智能装备产业。另外,富士康、苹果也纷纷投入巨资,推广机器换人战略,进一步提升电子制造水平。

而在制造业升级要求和人口红利下降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机器人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机器换人战略,浙江2013年率先提出机器换人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重庆、上海等地也制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重庆计划是在5年后达到500亿元的产值。

近期机构密集调研工业4.0相关的机器人公司,作为工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机器人产业在系列政策扶持下将迎来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另外,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国内技术的成熟,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仅5%,美日德的这一数据达到15%-25%,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机器人密度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国内每1万个工人配备量仅约10余台,相比全球平均数值为58 台,提升空间巨大。

为此,2013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据笔者了解,工信部还将出台多项措施,从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产业资金支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

据介绍,工业机器人主要由高精度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组成,就成本占比来看,减速器约占三分之一,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各占20%和15%左右。目前国内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度高达90%,主要由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企业ABB、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电机所控制,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龙头企业巨轮股份研发的机器人高精密RV减速器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公司刚刚完成定增方案,募集10亿元加码工业机器人项目建设。秦川机床主营精密数控机床,目前正在积极推进9万套机器人减速器生产线项目,争取实现关键零部件进口替代。而林州重机与中科院合作机器人研发,并涉足机器视觉领域。公司提出的五年发展计划,将重点转型工业机器人领域。

责任编辑:T-mac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原创歌舞剧《攀登·攀登》精彩首演,看“徐工人”铸就大国重器

大型原创歌舞剧《攀登·攀登》 11月1日晚,由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演艺[详细]2022-11-04 09:51

柳工坚定自主创新 持续服务全球客户

5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柳工专版,探索柳工如何坚定自主创新,叫响“中国制造”品牌口号。 [详细]2021-05-12 10:17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中国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攻坚时期,作为向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向文波代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定要有消化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向媒体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定要有消化能力,把相互的优势进行有效整合。 “有互补效果的战略性并购我们更感兴趣。”向文波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为了规模去搞并购,而是希望通过战略性并购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如带来核心技术、品牌以及较好的营销供应体系等。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今年初刚刚完成对有“大象”之称的世界混凝土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的并购。 向文波认为,三一重工并购“大象”,很好地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未来三一品牌主要面向中国市场,普茨迈斯特品牌主要面向全球市场。 对于三一重工并购“大象”是否会引起消化不良?向文波很自信地告诉媒体,三一重工完全有能力消化“大象”,收购“大象”可以实现三一重工战略化互补。普茨迈斯特用了52年时间在全球建立了国际化的销售和服务体系,他们的体系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拥有了“大象”,毫无疑问地确立了三一重工在世界混凝土行业的地位。 向文波认为,企业国际并购最大的挑战是文化上的融合,解决的问题就是本土化。“我们会尽量少派甚至不派去我们的管理团队,普茨迈斯特仍会由德国的管理团队来经营。但国际化是必须做的,不是可做可不做。一个庞大的企业市场过分集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不行,一旦局部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对业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我们希望把三一打造成世界品牌,就必须国际化。 同时,我们的并购、出海都是牢牢专注于工程机械,没有过度多元化。我们投资节奏的把握、投资时点的把握也是都有讲究的,这控制了海外投资的风险。 不过,向文波也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才刚刚开始,大部分企业还都是本土企业,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即使把国内的事情做完,国外的事情还有很多要做。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要与国外重量级大佬们短“短兵相接”,可能至少还要10年到20年的成长时间!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增速下滑”的现状,向文波认为“这是在回归更理性的增长”。他认为中国工程机械仍然在非常高速的增长。“当然,不可能像以前40%到50%那样快速增长,那本来也是不正常的!我觉得工程机械行业应该是回归到了理性增长的状况,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增长,我个人认为工程机械行业今年10%以上的增长还是没有问题的。”他说,“世界80%的混凝土机械市场在中国,中国挖掘机的数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仍然是全球最火爆的。” 最后,他透露:“2012年三一集团肯定能过千亿,这也是五年前我们提出的目标,都在规划之中!三一在去年提出的'2015年销售额达2000亿'的发展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王瑞祥委员:加快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告诉媒体,我国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却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在高端装备方面,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产业,由海外开始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 “由于他们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品牌优势,再加上政策扶持,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王瑞祥指出,当前,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快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来吸收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一部分制造能力,和我国争夺市场、争夺投资。如果我们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危机意识,应对不当,贻误时机,不但无法改变现有的大而不强的被动局面,而且还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可能落伍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王瑞祥说,当前先进技术靠引进、高端产品靠进口依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严酷现实。高端机床、高端发动机、高端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均需要从国外引进。其中,高档数控机床90%进口,数控系统95%进口,仪器仪表70%进口。在基础零部件领域,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齿轮箱、2.5MW以上的风电齿轮箱、大型煤机齿轮箱、高速列车制动器、大型盾构机的电液驱动装置等几乎全部进口。虽然在船用柴油机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合资、合作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国仍未摆脱“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 王瑞祥强调,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来说,最关键的还是加快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国家要想办法一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组织技术攻关。“目前,我国的科研院所力量还非常分散,应该在整合集中方面想办法,大专院校也应该考虑如何参与进来。我相信几方面的力量组织在一起,我国一定能够逐步攻破技术瓶颈,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外企业垄断市场的现状,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能够提升整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d1cm#page# 任洪斌委员:扶持高端装备自主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指出,当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一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升上来。 任洪斌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明确将其纳入“十二五”期间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很大,仅以装备制造业中的主体——机械工业为例,2011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16.48万亿元,稳居世界首位。但是整个装备制造业却“大而不强”,发展潜力受到一定限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高端装备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外依赖程度较高。2011年我国累计进口机械产品3094亿美元,出口3218亿美元。从表面看,有124亿美元的顺差,但这一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556亿美元),而在更能反映国际竞争力的“一般贸易”中则是222亿美元的巨额逆差;至于高端装备,差距则更大。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对世界机械工业强国德、日的贸易逆差分别高达492亿美元和578亿美元,凸显了我国高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二是国内装备市场面临发达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当前我国国内装备市场已经越来越国际化,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低迷,而我国经济增长相对强劲,发达国家企业加大了到中国争抢高端装备市场的力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赖以成长的市场正面临国外厂商更为激烈的挤占。长期以来,由于宣传、政策等原因,我国至今仍未形成像韩国那样以用“国货”为荣的舆论氛围。因此,尽管我国具有高端装备的巨大市场需求,但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拉动自主产业成长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高端装备供应商对我国惯用的手法是:当我国不能自主生产时,大幅提高价格;一旦我国内资企业取得国产化突破,则马上实行价格跳水,利用我国国产高端产品立足未稳的弱点,利诱用户,争夺订单,使我国内资企业无法获得订单,无法回收巨额的前期投入,以此扼杀我国正在培养的高端装备制造。 因此,为运用好国内市场需求资源,加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进装备制造业升级,任洪斌委员建议:一是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筹码,按市场规则运作,迫使发达国家向我国转让技术,放松对我国高端装备的出口管制,放弃对我国中低端产品的进口限制;二是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高端装备的采购政策,明确国家重点工程有义务做高端装备国产化的依托工程,在项目设备采购招投标时必须优先采购国产装备;对外商的报价应按其3~5年前在中国市场的实际成交价计算,以防止其恶意降价打压我国新进入该领域的内资企业。 王金富代表:把打造自主高端装备上升为国家战略 “高端装备制造,往大了说,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安全;往小里讲,关系到很多产业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来,中国机械工业行业发展迅速,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而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梦想,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和推进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意义,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王金富代表告诉记者:“在鉴定一个国家的机械工业是否强大时,人们都比较在乎几个方面的表现——是否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否具备较强的重大装备技术能力,是否具有较高的高端装备占有率,其主流技术装备品种质量是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际上,就是要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得如何。”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拉动内需和多项鼓励政策的驱动下,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上实现了强劲增长。”王金富代表表示:“但是,中国自主品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普遍不强,中低端产能过剩、竞争尤为激烈,很多产业的高端环节都被外资品牌牢牢掌控;同时,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方面,长期以来一直被外资品牌‘卡着脖子’。” 王金富代表认为,过去几年中,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鼓励下,很多企业都对发展高端装备业寄予了较高的热情,无论是在主机层面还是在零部件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即我国的机械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大,对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我们还面临诸多的挑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业化初期的需求爆发式增长期即将过去。去年以来,国内机械工业需求增长呈现出放缓趋势,这是我国工业化进程深化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随着各行各业更追求科学发展,对装备水平、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王金富代表说:“与此同时,相对于国际上低迷的经济局势,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比较强劲,这就使发达国家企业加大了到中国与我争抢高端装备市场的力度。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赖以成长的市场,正面临国外厂商更为激烈的挤占。”王金富代表表示,在新的经济局势面前,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要坚定信心,继续加强在技术提升、品质优化方面的努力,持续打造中国自己的高端装备制造品牌。同时他也希望,国家能为尚在发展初期的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多的鼓励、支持与帮助,将打造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它们在与外资品牌的较量中获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晏平代表:内燃机业呼吁更多重视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基础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发展。”对于这个敏感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玉柴集团董事局主席晏平认为这根本不是难解的课题。 从内燃机行业来看,他说,只要集中力量将内燃机产业作为重要的行业,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把内燃机产品的转型升级作为国家战略,就能相对快速的促使这一个产业由大变强。 他认为,在装备制造领域,内燃机是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内燃机行业的发展理应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是,事实正好相反,我国每年年产内燃机8000多台,内燃机行业却一直没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来进行规划,发展起来举步维艰。 晏平坦言,在内燃机行业,虽然国内企业在很多领域可以跟国外进行抗衡,但是真正的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控、喷射系统,基本还是由外国垄断。 晏平认为,对于内燃机这样一个高技术门槛的行业,技术人才的储备非常重要,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一个企业要攻克某个核心零部件,虽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困难的是,攻坚涉及到的众多相关领域,单个企业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整合,必须得到国家的扶持。 尽管如此,晏平仍以一贯地自信表明,核心零部件这一难关的攻克不是问题。他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作了一个生动的解释,“举全国之力,我们的卫星可以上天、我们的很多尖端技术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关键要看政府相关部门是否能组织各领域的力量、花大力气下决心全效发展。” 而且,他认为,解决内燃机行业核心零部件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可以说,内燃机核心零部件的对外依赖性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在不做,不马上做,将永远受制于人,“挣钱多不是主要问题,民族工业的安全问题才是关键,话语权不能一直在别人手里。” 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也要求我们要拥有自己核心的技术和产品,这也是晏平一直强调的原则。他说:“这些年来,我们让外国人赚走的钱太多了,就像微笑曲线,作为两头的生产、销售是没有多少钱可赚的,中间的研发才是最赚钱的。但是恰恰这一块,我们被外国企业掐住了脖子!” 晏平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行业肯定是有影响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可以帮助国内企业戒骄戒躁,玉柴集团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1000亿元目标,这个数字在实践中可能会有所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转型升级成就明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企业效益增加明显,这也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追求的目标。#d1cm#page# 王晓华代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 全国人大代表、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对媒体表示,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资本运作“与狼共舞”,是对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实践。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运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必将有效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纵观称雄国际的世界级企业,他们具有相似的特征——主营业务收入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全球化的品牌形象和领先的技术,引领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拥有先进的管理工具和独特的发展战略,拥有职业化、专业化的员工队伍。这些企业在向世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其国家的文化。 在王晓华看来,当前我国的众多企业并不缺乏生产力,而缺少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他说,企业有没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决定了一家企业能不能占领全球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国家有没有在世界上傲视群雄的民族企业品牌,则决定了整个国家产业的命运。 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而言,一般配套件的供应是非常充足的,然而诸如传动部件、控制元件、柴油发动机及关键液压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主要还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技术产品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加快,国内企业一直在试图突破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远航,加强国际化资本运作,希望借助跨国并购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201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在欧洲掀起并购大潮,柳工收购波兰HSW、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山东重工收购意大利法拉帝等。王晓华认为,中国拥有制造优势,而欧洲有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的优势,实施国际并购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实施全球化运营,由大到强发生转变,成长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一条有效途径。 成功并购HSW对柳工而言,首先是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其次是使得柳工在欧盟市场的业务得到推动。需要注意的是,柳工将有机整合HSW与柳工同在欧洲的营销网络,利用HSW的产品和技术优势推动欧洲市场。更重要的是,这为柳工成功布局欧洲市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战略要塞,柳工以此为平台在欧洲市场建立高效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及配件服务网络,快速将其建设成柳工第二本土市场。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管国际化程度有多高,业务范围有多广,国籍的惟一性是无法改变的。没有国家做后盾,没有国家在背后的强大支持,企业也难以在国际上称雄。”王晓华如是说。 中国企业“走出去”展示的不仅是自身的品牌形象,更是国家的形象。[详细]2013-03-06 10:19

观察:人口出生率下降倒逼机械化,属具市场或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推进机械化进程”的口号听了很多年,但从没有像现在一样感觉到迫切。起因是近来看到一组关于中国人口的数[详细]2023-12-14 16:29

《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制三十年》新书首发!

2023中国工程机械营销&后市场大会于10月17日在杭州隆重开幕。在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详细]2023-10-19 20:57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