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亿投资激活新增长 逾3万亿对外投资待分食
逾3万亿元大单蛋糕待分食
中外经贸合作迅猛发展,各国政要频繁造访中国,且接连抛出巨额贸易大单,这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动向引起中国国内舆论的热切关注。阿根廷政府人士日前高调宣布,将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购买总价为24.7亿美元的铁路设备,用于提升国有货运铁路的运输能力。据悉,阿根廷计划部长胡里奥·德维多近期还将飞赴中国洽谈合作具体事宜。这将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来华商谈投资的第7位外国政要。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诸多业内人士看来,结合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形势,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决定》的对外合作政策新主张,特别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装备外交”旋风的刮起,预示着中国对外合作进程将开启新的篇章。
综合业内人士观点认为,这一计划的新思维的核心要领是:告别过去单纯输出“中国制造”产品的传统路径,转而以资本输出撬动多行业过剩产能输出“大潮”,满足不同地区的投资需求,实现“一石数鸟”的多赢局面。未来5年内,中国政府将践行这一新思维启动高达5000亿美元(逾3万亿元人民币)的对外投资计划,这无疑将激起市场“千层浪”。
产能输出:让“世界工厂”走出中国
徐忠是国内一家中型钢贸集团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最近一两年,他最头疼的事是如何将企业积存的大量产品库存尽快消化。他告诉记者,2008年国家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时,像他们公司这样的地方基建龙头可以大干快上地扩充规模,把新上的产能及时消化在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
近一两年,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相继下滑,单纯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压在企业身上的产能过剩巨量“包袱”,已经不现实。“这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传统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他说。
他对记者表示,近期国家最高层领导在一系列国际场合的表态,特别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东南亚、中东欧地区的访问中接连为中国装备制造产品“找出路”的行动,让他看到一线曙光。是否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商,推动中国一些传统基建及制造业行业大规模到海外开拓市场,为过剩产能寻找出路?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最近深有感触地表示,以前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未来中国企业也需要到全世界去投资建工厂,或者收购兼并工厂,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把国内过剩的产能进行转移,“要让世界成为中国的工厂”。
“不久前我们去巴西,听到当地商会人士介绍说整个巴西只有五条玻璃生产线,这让我们非常高兴。正好目前我们公司有三个甲级设计院没活儿干了,如果能把国内生产线拉到巴西,那必然是件好事。”宋志平说。
徐忠和宋志平的想法近期正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回应”。11月下旬以来,有关李克强出访中东欧推荐高铁的新闻热遍网络,国内舆论普遍将其解读为“高铁外交”,但在不少有识之士看来,最高层一系列高调举动背后其实释放出中国政府力推基础设施“走出去”的强烈意愿。
这一强烈意愿的一大背景,便是亟待突破的中国国内各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困局。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上除强调以压缩产能的“堵”的政策外,“向海外输出过剩产能”的“疏”的提法正不断上升为共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国内众多行业甚至包括一些新兴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75%,以产业升级带动产能消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全球产业格局调整过程中,将按照国际分工价值链进行产业布局的重新分布优化。在此背景下,通过向海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助于过剩产能的消化并推动这些产业的优化升级,更深远的层面将推动中国在全球产业新格局中占据产业链分工的优势地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新的对外合作计划应考虑在南南合作框架内优先实施。就服务贸易来讲,基础设施建设是南南合作的一个大有前途的领域。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及其对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有目共睹。在此方面,中国拥有实现工程承包与设备出口相互促进策略,输出中国标准的突出比较优势,更有充裕的资本积累来推动这一计划稳步落实,进而提升南南合作的层次,并拓宽合作领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系列出访过程中也明确表示,中国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既可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消化中国过剩产能。而作为中国对外合作新计划“牛刀小试”的直接体现是,在总理充当中国装备“超级推销员”角色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泰国及东欧罗马尼亚就斩获了涵盖高铁、电信、核电、火电和风电等一系列装备订单。
资金输血:数万亿元投资激活新增长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以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为代表的人士便曾建议,利用中国丰裕的外汇储备搭建金融平台,主要以国家商业贷款的方式资助发展中国家,创造外部需求,以消化国内过剩的基建产能。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赵昌辉对记者说,中国欲推出的对外合作新计划在涉及的投资体量就远超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根据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近期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的表态,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5000亿美元。
和以往任何投资计划出台后一样,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此庞大的投资额,资金源自哪里?如何为资金选择最优的运作方式,才可激活对外合作新计划的“心脏”,获得源源不断的“输血”?
梅新育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及贸易形势在经历美欧主权债务危机洗礼后,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这对中国构建从过去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也已时不我待。值得注意的是,新一届的中国政府领导已充分重视这一问题,此次对外合作新思维的提出,无疑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力举。
对于对外投资运行方式的考量,显然也纳入到有关方面的积极行动中。据介绍,前述阿根廷来华采购铁路技术设备的24.7亿美元,其中21亿美元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项目贷款融资,另外3.7亿美元通过阿根廷政府发行国债募集。
无独有偶,上述中国企业与东南亚(泰国)、东欧签署的涵盖多行业领域的装备订单,其融资方式亦为由中国政策性银行提供项目贷款,外方企业借此采购中企设备。其中,仅东欧地区国家就将获得中国政府10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承诺。
赵昌辉表示,这种资金筹集和运作方式将成为中国告别过去“援助式”对外合作的常见模式。“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提供商业贷款,不足部分通过被投资国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用于购买中国的技术设备及工程设计服务来更新当地基础设施,同时支持当地企业制造业升级改造,在确保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能满足被投资国的现实需求,可谓‘双赢’。”他表示。
梅新育也乐观预计,未来如果中国每年海外基础设施投资6000亿至1万亿元人民币,按照比较通行的政府支持项目融资比例,其中95%作为商业化的股权投资和信贷投入,5%作为援助投入,等于财政每年投入300亿至500亿元,仅占2012年中国GDP的0.05%至0.1%,也远远低于马歇尔计划实际财政拨款占当年美国GDP1.1%比重的数字。
赵昌辉进一步指出,随着对外合作新政策不断落地,在资本输出方面也应该采取多元化策略,例如加强地区金融合作,不断设立区域性金融开发机构。过去有专家提出的设立亚洲投资银行的建议,在当前显然已具备成熟条件。
有统计数字显示,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测算称,2010年到2020年,32个亚开行成员国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每年平均需投资8000亿美元。这一庞大资金需求在目前众多国家遭遇瓶颈,仅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口径看,每年亚洲的建设资金缺口约600多亿美元。
赵昌辉所言的“双赢”效应,在其他专家看来,远不止于此。知名财经媒体人胡舒立指出,通过开拓外部基建及其他行业领域市场,在满足他国紧迫却力不从心的现实投资需求同时,也能缓解中国国内的产能过剩压力,并调整外贸结构。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推动中国积极参与构建国际金融新体系,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其战略意义可谓“一石数鸟”。
行业红利:机会垂青有准备者
过去一段时期,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共识正在逐步形成:进一步加快企业走出去,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更贴近市场的地方进行投资,不仅可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而且可以进一步获得市场。
在更多的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中国启动的对外合作新计划,其最大的吸引力无疑是逾3万亿元庞大投资大“蛋糕”烹制出来后,哪些行业将享受利好。
中信证券分析师诸建芳认为,实施海外转移的产能过剩行业,在相应时期应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由于我国传统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和船舶等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一定的技术、装备和规模优势,这些行业可成为本轮对外合作产能输出的“急先锋”,这些行业的优势企业也将因此率先分羹3万亿元市场“蛋糕”。
中证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产能输出将在未来数年内对中国诸多企业带来海量业务。特别是在海外具有成套设备输出及基建业务的公司将长期享受这一政策红利。
诸建芳指出,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产业实际情况来看,传统过剩行业中纺织、鞋帽、汽车、机械行业,以及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也具备向海外大规模转移产能的实力和客观条件。
不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一位专家对记者表示,产能输出对于企业来说,最大助益应是通过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同时实现自身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而非仅仅是将过剩的技术装备输出海外市场。海外基建市场一旦打开,则需避免一些国家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出现,这就需要政府及走出去的企业具备充分的市场意识,以当地实际的承载能力和需求空间来测算产能输出的规模。
赵昌辉也认为,国内外投资环境的差异,所涉及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考量,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效率的因素,这一点或许将在新一轮的“产能、资本输出”浪潮中表现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务必要充分调研不同国别的法律体系,以及各国技术和市场准入标准,对市场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预警。”
中国高铁设备龙头之一的中国北车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高铁正在被中国政府列为对外输出的“打头阵”产品,这将是国内高铁设备制造及线路施工单位的机遇。中国北车下一步也将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步伐,一方面大力申请国际专利,实施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将在潜在市场开展认证工作,扫清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
对外合作新思路
站在“大国崛起”新起点的中国,正欲启动一项投资逾3万亿元的“产能+资本输出”计划。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产品出口到产能转移、资本输出,这些转变既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从过去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转向“推动规则演化”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顺势之举;也是中国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与世界共享发展的体现。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