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发展高层对话一:解读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

第一工程机械网 现场报道】2013年11月28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四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山东临沂召开。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办副主任张涛,临沂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左沛廷,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徐福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出席会议。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负责人,所属各专业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来自工程机械行业部分会员单位的代表、各相关媒体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1月28日下午,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如期举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龙国键主持高层对话,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何清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文魁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德进、山重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禹武、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尔梁、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先、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院长陆大明出席会议,各位嘉宾首先各自对“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进行解读,然后围绕“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创新”展开对话。

对话嘉宾: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祝文魁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韩尔梁

山重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禹武

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 何清华

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德进

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院长 陆大明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伟先

本节对话主题为:解读“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下为高层对话嘉宾发言观点实录:

主持人:刚才几位主旨演讲嘉宾已经就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做了很好的发言,本次对话主要将观点讲清楚,而不是做企业推销。需要引证的时候,可以有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信息。再做简单的观点阐述以后,我们开始台上台下一起对话。我们先谈一谈各自对这16个字有什么样的看法,由三一重工祝总开始。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文魁:

祝文魁:非常高兴今天开这个会,把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个会上讲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想谈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怎么看待过去。刚才我跟柳工集团总裁曾光安在私下交流,我说他讲了工程机械行业同行的很多心里话。他讲出问题的同时,也不要忽略我们自己的成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过去10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增长”是主旋律,带来的问题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问题可能是不可避免的。我曾经看过一份行业研究报告,说的是我们在过去的10-20年里,工程机械行业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有一份很详细的报告作了产品分析,这应该是一个成绩。

第二个成绩,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全球混凝土机械60-70%的销量产生于中国。挖掘机过去最早做的都是外资品牌,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对于过去,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待。当然过去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刚才曾总所分享到的诸多问题。

看待现在不要过于悲观。有两个主题词,一是“透支”,我们透支了资源和未来。其次是“调整”,也就是复原的过程。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第一种是“动刀子”,一种情况是别人动刀,第二种情况是自己主动动刀。我相信在座的工程机械企业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都做了很多内部深刻的调整。第二个过程是“结合”,慢慢地结合以后,第三个过程是“复原”。

如何看待未来?看待未来保持中性、理性地看待。未来的机遇在哪里?那就是新型城镇化。过去一线城市摊大饼似的,未来在三中全会的报告里指出是小型城镇化,这可能会带来很多需求,比如说农民建房,比如说小型城镇的建设,小型智能挖掘机可能就有很多的应用。

此外,我想提两个大家忽略的,就是这次调整本身孕育的机会。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对于速度的追求,对于规模的崇拜,一段时间是我们各个厂家特别是中国厂家奋起直追要做的事情。经过这轮调整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随着对工程机械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中国客户和市场的用法也会不一样,以前认为工程机械是挖土、挖石头的机械设备,其实在欧洲和美国几十年前挖掘机已经什么活儿都在干了。

再就是“人口”,大家都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中国劳动力的减少是不争的未来的趋势,人越来越少,劳动力从哪里来?这些工作谁来完成?靠机器替代人,这也孕育着机会。

再就是“国际化”的机会。我举一个例子,整个俄罗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际化的高速公路,也没有高铁。所以我认为,我们国际化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刚才龙国键先生给我出了一个命题是“绿色发展”,就这个话题我谈一点。工程机械依然还是这种产品吗?挖掘机和泵车未来是怎样的?应该是环保和节能的,尤其是当PM2.5雾霾到了很多中部的地方,未来的环保节能很重要。三一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我们的效率大概提升25%左右,油耗大约降低30%。在混凝土机械领域三一也做了自己的事情,我们下一步的方向也是要通过绿色发展来实现企业的创新驱动转型。

这16个字的主题定得非常好(本次会议主题: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结构优化 绿色发展),如果要加上一点那就是“绿色理念”,她包含着责任,一是对产业的责任,二是对我们国家的责任,三是对未来的责任。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尔梁

韩尔梁:首先感谢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邀请。

自主创新和投资驱动

按照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的说法,潍柴动力目前是依靠“两条腿驱动”,一是自主创新。潍柴目前在发动机板块已经有1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数十名海归的“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项目,这方面已经有一个很大的人才队伍。大家最近可能会注意到,潍柴的产品无论从性能、噪声和质量以及排放上,都不断有更好的产品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潍柴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大的投入。

另外就是投资驱动。潍柴在国外进行了很多投资,其中,潍柴投资凯欧集团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有领先的液压技术。通过这笔投资,我们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液压技术,下一步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和国内的同仁共同发展,不仅在传统的发动机、天然气方面有大的发展,也在大家急需的技术方面提供高性能的、低成本的、高质量的技术。

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行业的状况

另一个方面,2009年,科技部批准成立“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潍柴动力是这个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提到新能源这方面,结构的转型也很关键。大家经常问到的是,潍柴产品的节油性能能给我省多少钱?在这个地方,我想跟大家共享一下国外怎么看,比如美国怎么看新能源的问题。我曾经在通用汽车服务20年,他为什么搞新能源技术?

一是能源安全,美国大量进口石油。同时,目前中国能源的形势更加严峻,所以说第一个理由不是别的,就是国家的能源安全,促使必须开展新能源技术的研发。

二是排放。我们国家很多大城市有雾霾以及各种各样氮氧化物的排放,不仅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现在也开始变得逐渐严重,雾霾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已经日益严重。要改善这个环境,我们就要做新能源技术。如果用天然气发动机,它的颗粒排放比柴油机降低了1000倍。

三是技术壁垒。大家知道有些工程机械产品如果出口到海外国家,必须用国外的发动机,为什么?因为噪音限制有严格要求。为什么有一些工程机械不是豪华轿车,为什么限制噪音?其中有的是有市场需求,有的地方是技术壁垒,达不到这个要求就出不去。为什么要做新能源技术?我们要从技术壁垒考虑,没有这个技术就很难进入海外的市场。

四是成本。我们要考虑产品全周期的成本,购买的时候价格会升一点,但是整个的使用周期来说,这个方面会有节省,在混合动力方面,潍柴目前已经有很大的发展。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怎么样做一个行业共同发展,我们联盟和协会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发觉,如果要做新能源这个技术,可能涉及好多协会,什么意思?这里有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内燃机协会,如果电机、电池很多地方构造还不成熟,整个产业链包括卡特彼勒也是在培养自己的供应商,不断走向成熟,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国家或者我们行业有一个协调的战略,我们现在就面临这个情况,就是国外一个供应商现在不让潍柴用它的控制器,他说我跟谁签了战略协议。潍柴为某个客户提供发动机,但是他也不给潍柴提供控制器,他担心我们提供给他的竞争对手。

企业有的时候做零部件,发动机行业看来有暴利,但是要看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天你之所以要用别的品牌发动机,是因为康明斯卖给你的价格太贵。过了十年以后,会不会是同样的结果?康明斯发动机有4000多工程师,你有没有信心进入这个行业?这是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行业的状况。我讲的对大家就是一个启示。

解决动力排放难题

关于排放标准我补充几句。这牵涉到油料的供应链,牵涉到是真排放还是假排放。作为一个动力系统供应商,它有很多难题在里面。以前制定标准推迟了,不仅是我们发动机供应商,还有整个产业链下游排放系统。

我们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缺陷。我知道在国外很多企业有一个智囊团,在实施政策之前,哪个行业做了什么牺牲,有什么应对措施,有什么补偿标准,都是有规定和要求的。因此,我们制定政策应该有很多详细的措施,不光是国家一个部门,这可能牵涉到国家很多部门。工程机械行业一旦涉及发动机行业,会问发动机行业的市场接受能力有多少,这缺少一个平台,这个大家可以探讨。

为什么我们负责“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这个产业联盟?就是把整个产业的问题都浮上水面,在这个产业链上把问题弄清楚,不能说哪个行业,发动机要跟工程机械接轨,国家在出政策的时候,不光上面有政策,而且还有实施的细节,比如有没有详细检查,是真实施还是假实施,这个代价是多少都得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市场。

山重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禹武

夏禹武:我来自于山重建机有限公司。大家对山重建机可能比较陌生,她是山东重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潍柴、山推是我们的老大哥,这样关系就搞清楚了。我们虽然是新名称,但是它也是个老兵,最初我们生产挖掘机。但是我们也一直专注于生产挖掘机,这是集团的一个规划。

山重建机未来的3-5年的战略是以产品为主线,以产品质量和运营质量为中心,以KPI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渠道的销售服务能力建设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深化企业文化、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推进经营生产、全力提升全员的创新意识,用3-5年的时间将山重建机打造成全球挖掘机行业的一流水平。目前挖掘机行业的同质化相当严重,主要的发动机和核心部件也都是一样的,基本上是仿造国外的先进产品。

为了真正地能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山重建机在做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控制系统。我们把GPS和控制器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现在GPS的功能基本是为了债权,以后的GPS可以进行远程的技术升级、远程模式的下载,为挖掘机工况的适应性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是节能环保。刚才陈总(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陈其华)讲到卡特彼勒在36吨级别的挖掘机上通过回转(我们叫液压混合动力)节能,目前市场上挖掘机的混合动力是指的是油电混合动力。今年4月份我曾经到欧洲去了解海外市场,我们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卡特的这款油电混合设备。但是,山重建机也在做混合动力产品,我们依靠工作装置的上下起落而产生电能存储,以36吨的挖掘机为例,它的工作装置重量约为10吨左右,能够把势能吸收回来的话,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能量节约。我们这个项目做了2年左右的时间,从液压机效果测试也能够达到30%左右柴油的节约。这是山重建机以产品为主线的内涵。

从质量来讲,我讲的是产品质量和运营质量。曾总(柳工集团总裁曾光安)介绍了行业的情况,我主要讲的是运营层面。大家都关注这个行业的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但还有一个应付账款较少被提到。假设2014年挖掘机行业增长10%,市场上终端的存货消化起来远远超过10%,我刚刚从内蒙和山西的现场回来,建议大家到现场去,某些代理商的院子里设备多的都摆不开,有着大量的债权机在存放着,有一家企业租了几百亩地专门放这些回收的产品,虽然厂家在生产,但是产品在终端却是在贬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希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春天尽快到来。谢谢大家。

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何清华

何清华:今天我就“绿色发展”这个话题讲一讲,这个题目很大。今天早上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坐在同桌的同行,他说他的小孩生了一个病,医生说就是要晒太阳,他们在北京,但是北京太阳很少,因为雾霾太厉害了,“绿色发展”紧迫到关系每个家庭和个人。

就“绿色发展”,我谈谈个人的情况。还是要谈“阶段论,前段有几个日本朋友到我们公司聊了这个事,在10-20年前,日本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也都是一样的。因此,这是紧迫感,我们要解决它,靠一步一步地来做。我认为绿色发展应该是一种人的心态,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企业发展方式的选择,应该站在这个角度看,而不仅仅是产品节能。绿色发展是可持续的,前几年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说中国人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把发展目标定得太高,发展的速度要求太快,把自己搞得很难受。一个小年轻刚毕业的学生要买车,不太现实,还要买房,更不太现实。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适的生活方式选择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高层对话前面,柳工集团总裁曾光安先生把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一些现象说了,我还是比较赞同他的一些说法。确实,企业的选择发展,如果搞得都跟仇敌一样,那又何苦呢?个人为了自己过好日子,也跟别人搞得很不融洽,这个扭曲了,我们企业发展也已经扭曲了。我对绿色发展的理解是,就是让大家心里感觉比较舒服,生活比较舒适的发展。从这个环境来说,这也是一种生态环境,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个人发展的生态环境。要调整心态和发展方式,这个非常重要。

对于绿色发展这一块,我认为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我经常讲,中国到底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人民能够生活在一个什么水平,中产阶级是个什么水平,这个模型是什么样?我在世界上走了很多国家,看来看去其实中国这块地是一块很差的地方,好的地方很少,人又非常多。我们说美国人怎么生活、欧洲人怎么生活,我们能不能承受这种生活?这是个重大战略,否则我们一味地追求搞得自己很痛苦,结果达不到,最后一塌糊涂,也就是说资源允不允许。像空气,日本岛国一阵海风吹过来,把什么雾霾就吹走了,北京在一个沙窝窝里什么都吹不出去,我们能不能达到那种标准?当然有很多人在移民,我相信95%以上的孩子都得老老实实待在中国,不可能移出去。中国人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国家有一个准确的战略,否则就很盲目。

研发绿色环保新产品

山河智能在“绿色高效节能”这一块比较重视。首先,山河智能的发展取决于原创性的产品,我们的产品是比较独特的,这个产品本身是绿色环保的,我就不用多说了。从广东发展到几乎全中国,现在也到了俄罗斯、东南亚,最远我们到了美洲。国内有10-20家企业想拥有我的知识产权,说明至少这个产业是做起来了,绿色的方法是出来了。我们在挖掘机这一块,高效节能做得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研制了混合动力挖掘机,已经工作了1000多个小时,完全已经达到使用的阶段,但是成本比较高,没有推出去。我说的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可以用数据来说话,7%和17%两种节能东西已经非常成熟,是完全原创的技术。前者几个月可以收回成本,后者不到一年可以收回成本。在其他高原设备方面,我们也有其他的产品。

山河在“绿色环保”方面,去年推出了一系列的挖掘机,它的高效节能还是比较明显的。山河智能的颜色叫“山河绿”,在这方面我们还是非常致力于绿色,今年在科技部能源领域中获得了大型机械节能的项目,有很多重大企业、高等院校参加,山河智能作为牵头单位,他们仔细审视山河在这之前做的一些基础工作,这一块基础工作我们做得非常扎实。每个地方的能耗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箱,要了解得非常清楚。我们还有一个研究生队伍,从硕士到博士,这个工作要做下去,还是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确实也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在去年到今年这样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我们要做这个事也不容易。今年山河智能的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增长,利润也有一定的增长。总而言之,关于绿色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博大精深。

 跟随式创新与先导性创新

关于“创新”,这两年我们做了一些分析。一种是“跟随式创新”,一种是“先导式创新”。所谓跟随式创新,看到市场有个产品比较好销,大家都赶快模仿或者改进一下,就做起来了,这种创新不能说完全不对,这也是成就了工程机械行业在短短的近十年时间中快速发展,因为市场需要,它也允许这种创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产能越来越大,这种创新模式可能基本上走到一个比较难堪的境地,就是前面说的同质化。从国外可以观测到,大企业间即便是挖掘机,但它两者之间从颜色、各种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人有一个自己的品牌,在彼此之间比拼之后也会认真思考。

另外一种创新是先导创新。先导式创新是市场上还没有这个东西,中国市场目前还没有这种产品,先导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里就不展开了,山河智能在这块做了很多工作,实际上也吃了很多苦头。先导创新实际上就是真正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的基础。我们国家很早就提发展要转型,全面转变发展模式,为什么没见成效?因为没有先导式的技术,先导式的技术并不是灵丹妙药,它是需要付出很多代价的。中国发展到现在,大家冷静下来创造一种让一些企业能够沉下心来把产品做好,做出差异化的环境,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这也是这次会议的初衷。

我了解国外的发展史,国外也奋战过一段时间,只不过中国太大了,中国每个省拿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大国,一个省做出一系列挖掘机就了不得,这势必会造成全球奋战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一些大企业要给别人留一点发展空间,不要一出来就把别人搞死,这就不合适。我发现国外有一个好的竞争形式就是,大企业至少在价格特别是调节这一块,还是有个度,这叫“公平竞争”。否则的话,最后就是损人不利己。

不光是产品创新,安徽叉车集团董事长张德新刚才提到,中国的厂房设备已经世界一流,实际上已经超水平了。我看了几次上海沃尔沃的挖掘机,可能参观沃尔沃的不多,因为它才100多亩地,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但是价值特别大。在中国做挖掘机,投资可能是最小的,加起来可能不到两亿元,但是一年后能够做出4000台到5000台挖掘机。这种也是我们讲求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多豪华。我估计它的问题是股东的分红要求太多,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工资高得离谱。

谈工程机械排放标准

关于“工程机械排放”这方面,做这个事还是要把门槛提高。美国工程机械协会是要求最高的排放标准,我观察他们的东西,我不敢恭维。这个排放提高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做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确实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像发动机知名品牌美国康明斯在各种不同阶段也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它涉及到这个产品的提升,如果用到小型车上,安装空间都是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事实必须要这么做。

客观地说,中国企业在这边还是比较被动的。第一,中国自己没有比较系列、可靠性达到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的发动机产品,包括潍柴,这个难度就更大了。它让你一个成熟机型配套,从挖掘机的角度一般要一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实际上也是给每个工程机械企业走国际化门槛抬高得比较多。从国际上讲,欧IIIA已经过去了,欧IIIB也快过去了。再往上走,这个时间很短,带来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开发成本很高,这个开发成本怎么消化?山河智能在这方面也比较吃力。虽然开发起来没问题,但是它很快就走向另外一个标准,开发成本非常高。

刚才我准备要说的是“绿色发展”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如果开发高档次的排放标准,这个成本价格能不能在市场消化?绿色蔬菜可以涨几倍的价格,绿色挖掘机能涨10%可能就不容易了。我觉得国家政策在这一块的配合比较重要,你提出来就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它。我今年到欧洲看到一个企业,它装了两个排放控制装置,成本就增加了5000欧元,这个在中国市场装怎么消化?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引导这个事情,企业也要有自己中长期的战略看一步步怎么走。再就是,国内的发动机厂家能够尽快地在工程机械板块特别是挖掘机、发动机这一系列化产品上有突破性的进展。

现场提问:国内国际上都有先例用在高一等级排放的产品提前使用的话,国家都是有财税政策的支持,刚才你也提到了一点,比如说在中国轿车行业、汽车行业、混合动力以及电动车都是有很高的财政补贴,在国际上我也提到德国他们比其他的国家都先实行高一等级排放的产品进入市场,都是国家补贴。就像你刚才说的,成本增长的部分国家承担了一大部分,鼓励这些企业和用户用更好的,鼓励自我期许更高的企业和个人使用。这样能不能在我们工程机械行业里得到应用,或者说应该对我们进行哪些帮助?

何清华: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这是我们国家方面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国家不宜走得快。即便在欧洲像挪威就没这么要求。工程机械不像汽车,它的排放对PM2.5占多大的比重,做那些东西同样要消耗能源,同样要创造PM2.5,我们行业也做一下这个分析。中国还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我们肯定基本的保证要做到,要做到什么程度做一个规划。

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德进

张德进:围绕本次协会年会安排的主题(会议主题: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结构优化 绿色发展),我想谈谈合力公司的一些做法。从中国企业目前现状来说,要实现这个主题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增强我们企业的软实力。通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硬件水平跟国际一流水平差不多了,从外表看厂房、设备、工艺装备甚至出来的产品好像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对市场表现的情况看,我们产品的性能、技术先进性、附加值比较低,尤其是可靠性,今天祁俊会长也说到这个事。比如说我们的工业车辆首次平均无故障时间是国际上先进水平的一半,这还算好的。还有一些像售后服务、配件支持、技术支持方面,差距就更大。根本上来说,用户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提高软实力 关键在于人的建设

目前,国内高端市场基本上还是外资品牌在占据,中国国内品牌基本上很少能进入这个市场,国际市场也是同样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包括龙头企业在内,主要是差在软实力上。我个人理解有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能力方面。包括技术和产品两个创新能力的不足。虽然说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但是扪心自问,我们企业自己企业的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可能都要打一个问号,而且有个别的企业没有创新能力,最多是一些产品应用设计的能力而已,根本谈不上一些基础的研究、技术发展的能力。原创的东西几乎没有,这从根本上限制了技术的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在管理能力方面。我一直认为从政府到企业层面,对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差距很大。合力公司近几年在探索过程中引入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比如,我们从战略宏观方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作为年度和运行中的体检,反映出我们的问题,帮助我们了解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改进。在运营管理方面,我们在导入、学习、应用、探索中国企业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模式。今年是安徽叉车集团推进的第五年,目前在我们公司已经推行了八大模块,初步见到一些实效。但是,这只是刚刚开始,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运营管理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三是信息化方面。合力公司的信息化过去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但实际上对照国际一流企业,尤其是与我们选择的标杆企业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全流程、全过程中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做到“三流合一”,没有做到“三流合一”就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没有做到全流程的覆盖,也不是真正的集成系统的完成。到2015年,我们这个计划可能还要延1-2年左右,我们要从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集团到子分公司到分厂到销售终端和供应链的全覆盖。

四是企业文化方面,尤其是在企业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准则落地方面。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说起来都是有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在空中或者是半空中,如何落地?我们通过学习研讨一些优秀企业是如何做的,比如IBM如何转型及企业文化落地,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合力公司现在也在逐步地学习国际优秀企业的做法,争取让合力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理念真正地落地,落实到从领导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规范上去。

我刚才讲的软实力的四个方面,其实关键还是在人,从决策者到管理者到员工,人的素质没有全方位的提升,肯定是做不到或者实现不了这16个字的要求,重点在“人”这个方面下最大的功夫,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促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向前发展。

企业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创新有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要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课件我看过,内容非常好,怎么样打造一个学习型企业?中国不管是从政府、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是非常需要加大力度打造学习型组织的。

第二个方面是在人力资源的政策方面,在“选、训、用、留”四大环节扎实地开展一些工作。做技术创新没有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实际上是无从谈起,当然这个后续培训学习教育也非常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建立一个研发的体制机制。同样的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硬性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素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未必就能发挥作用。

我们要尽心创新驱动,在企业内部是怎么样用开放的精神向优秀企业学习,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还有就是企业内部如何开展知识管理,现在国家标准也有,这些东西也要做下来,否则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在企业来说,要有实验监测的大量投入。我们很多的专业技术是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根据内部大量的实验摸索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专有技术。

今年我们内部推进知识管理,企业内部有大量有经验的人员,简单一句话就是“怎样把隐性的经验变成显性的知识、图表、文字得到组织内的共享”,我个人理解这就叫“知识管理”。包括把外部的东西引入进来,能够在内部发挥效益。举个例子,我们在内部做精益管理好几年,有非常多的很好的案例,如果它只是一个点的改善,实际上就是发挥了很好的局部效益,但是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案例PPT或者影像资料,然后由这些项目完成的基层负责人在集团各企业去进行交流,既是对他们的奖励,同时也是我们组织内部的共享,我觉得效果非常好。

当然知识管理的内容非常多,不单纯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在企业方方面面的经验,人的岗位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都可以变成我们内部的不同知识点。如果是这样的话,各个岗位的人员可以成长得更快,组织的绩效会提高得更好。

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院长陆大明

陆大明:关于创新驱动,江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过,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科技创新是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如果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有比较好的创新能力的话,那么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就能够站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条最前端,引领或者激发我们国家新的产业产生。

企业要更高阶段地创新

我们可以看一看世界上发展的情况。美国大量做的东西是我们没有想到,互联网的出现就引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它这种变化对世界的影响还会发展得更深远。前面很多嘉宾的主旨发言以及各位领导都提到了“创新”,各个企业也都在创新,我们能不能跳出现在的思维,尤其是我们的这些排头兵企业,怎么样能够更高阶段地创新,我们现在大量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从内到外或者说低层次的创新。我们与国外企业去对标,怎么样使得我们的产品价格比它低,产品质量跟它接近,我认为这就是创新了。

但实际的结果是什么?西方国家的公司被你打得走投无路,因为你的价格低,而你自己实际上也没有得到太好的效益。我不是工程机械行业的,对这个行业的情况不了解,看了刚才柳工集团总裁曾光安演讲中所展示的表格数据,我看盈利水平不高,7-8%的盈利水平是不高的。

如果遇到经济不好,我们的企业就很难维持。现在的产能大大过剩,可是我们还在继续发展。刚才曾总说到排名前3位或者前5位的企业引发了这种价格竞争,实际上我觉得除了行业内的,还有行业外的也引发了价格竞争,有些企业想上市,很快就把产品价格拉下来,甚至不顾成本地往下做,因为他拿到了风投资金,流动资金一时没问题,可能把价格弄得很低。前3名为了自己的名利所累,我是前3名,我就不能往后掉,就往前挺,有时候也把价格掉下来。

创新就要引领产业发展

我要传递的一个观点和思想是,能不能做一些新的东西,能够引领新的产业,尤其是我们的这些已经几百亿、上千亿的排头兵企业。我也是国家科技奖的评委,像美国和欧洲比我们的整体工业发展快得多,美国有十几艘航空母舰,中国才有一艘,这一艘航空母舰还不是中国自己完全制造的,只是改装。世界上也没有用这么大的压机,没有用这么大的加工设备在生产。我们有个企业搞了一个8万吨的压机花了6亿元的成本做了,后来发现这个东西做出来工艺没有研究透,如果把相关的工艺、相关的材料弄好的话,还要花12亿元,你想这是什么样的情形?很容易把一个企业拖到绝望的境地。

中国工程机械已经走到现在这样一个地步,怎么样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不能跟在人家后面走,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对标卡特彼勒,或者跟随日本的企业,但问题是咱们自己怎么走?刚才卡特彼勒的陈总讲了,他们有本土化的战略,实际上就是降低成本来对抗大家,也就是你们降成本的战略,他在你本土设站,他也是一个企业。协会现在抓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个任重道远的事,要让我们的竞争理念、创新理念、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真正地达到高层次的创新,我们的企业就有希望了。

差异化竞争与企业发展

差异化不是说你做了我不做了,这样的条件是很难创造的,说实在的,现在的创新不赖各个企业,现在的企业都是千亿、百亿的企业家,在世界的企业家中也是佼佼者,他不是没看到这种问题,关键是我们国家的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氛围不允许你这样去做,你要去做持续创新发展的东西,你去做10年、20年以后的事情,眼前你怎么过,谁来维持你这么过?原来国家想把很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研究院撤销了,现在剩下的是各个企业各自为政,企业就是要生存,要自己活下去,所以他也没办法。

我认为,当前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环境造成的,这个行业协会就承担了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怎么样来呼吁,不是一两家企业能创新。你好不容易创新出来了,我们的观念是剽窃,要不然就是把其他企业的人才挖过来,你前期做的工作就付诸东流,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这么多。国外的大公司都有很好的研究发展实验设备、实验条件,而中国包括大学在内、研究院所在内,所有的实验设备和所有的东西基本上荡然无存,有的也是为了拿国家项目来欺骗别人。

真正地研究设备设施是不多的,学校应该是研究比较超前的东西,研究院搞应用类的研究,企业应该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做出来,但是这个体系没有了,所以造成了现在的无序竞争。龙国键先生之前问现在企业怎么创新,说实在的这个药方是很难开出来的,光说课堂上讲讲行,讲差异化竞争如何如何,但真正实施起来是非常难的。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版权声明:本文系第一工程机械网独家稿件,版权为第一工程机械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第一工程机械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由三一集团投资创建于1994年,总部坐落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公司成立以来,三一重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三一重工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7.45亿元,较上年增长50.3%。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4.96亿元,同比增长20.01%,利润总额26.29亿元,同比增长70.65%。201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6亿元,同比增长98.43%;利润总额36.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9.33%;净利润28.75亿元,同比增长162.39%。三一重工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包括建筑机械、筑路机械、起重机械等26大类20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有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履带起重机等。目前,三一混凝土输送机械、搅拌设备、履带起重机械、旋挖钻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最大的长臂架、大排量泵车制造企业。2002年,三一重工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创下单泵垂直泵送混凝土406米的世界纪录。2007年12月,三一重工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492米再次创造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新高。三一重工还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2007年10月,由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66米臂架泵车问鼎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底,三一推出72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实现了对混凝土泵送技术的又一次跨越。三一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经营理念,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拥有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目前共申请专利2040项,拥有授权有效专利1000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在国内,三一重工建有遍布全国的100多个营销、服务机构,拥有56个服务网点仓库、6条800绿色服务通道。其自营的机制、完善的网络、独特的理念,将星级服务和超值服务贯穿于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在全球,三一建有30个海外子公司,业务覆盖达150个国家,产品出口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三一已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三一重工已通过国家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和德国TUV认证。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上市;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成为首家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被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史册。2003年10月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三一,亲切鼓励三一人:“你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过去,希望你们团结一心,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后,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周永康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继视察三一。董事长梁稳根先生是三一集团的主要创始人,中共十七大代表,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获得者。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