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与“出逃”并存 两难的中国制造

2012/08/09 10:39国际商报

奥运会期间,和我国选手奋勇夺金一样,匹克体育、淄博陶瓷等“中国制造”产品为伦敦奥运会增色不少,显示出海外扩张的强劲势头。然而,近来不少“中国制造”又加速外逃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有人甚至称之为“离歌”四起。“中国制造”将走向何方?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扩张”与“出逃”并存,是经济转型的典型表现,由低端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制造业转型是中国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

扩张加速品牌影响渐强

“中国制造”在奥运会用品上可谓独领风骚。根据奥运会官方网站信息,伦敦奥运会900项不同种类的奥运官方纪念品中,“中国制造”占到65%。

奥运会只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集中体现之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然而“中国制造”已不仅满足于做幕后英雄,这次我国运动品牌匹克与新西兰、斯洛文尼亚等7支奥运代表团签约,签约的代表团数仅次于国际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361°、鸿星尔克等品牌也赞助了多个国家的奥委会。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并购市场上动作频频。今年以来,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并购东欧最大的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

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海外并购60起,涉及金额194.20亿美元,同比增长23.8%。而据摩根大通的一项统计,早在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已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

“外逃”显现经营压力增大

在青岛、威海等地,记者感觉到“中国制造”向外转移的态势。原本看重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一些韩国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区转移。1994年在威海建厂生产佛龛的暎林企业董事长姜永逸说,最近3年,工人工资水平以每年20%的平均速度增长,大大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和企业承受范围。

不仅在青岛,在全国不少地方都能感觉到这种压力。阿迪达斯宣布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中国苏州的最后一家自有工厂,而这已是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唯一一家工厂。我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基地义乌已逐步向半成品集散中心转变,东南亚国家、“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客商把半成品从义乌运回国内组装。

商务部数据显示,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份以来,只有5月份同比出现0.05%的短暂正增长,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以前外资青睐的“中国制造”优势,已明显转向。

最新公布的7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6月微落0.1个百分点,虽然略高于临界点,但该指数已经持续回落3个月。特别是小型企业PMI为48.1%,比6月回升0.9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转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一边是“中国制造”影响力增大,一边是其不断“外逃”,中国制造业到底将走向何方?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梯度转移性,从美国转至日韩,再由日韩转至中国,现在再到东南亚,哪里劳动力及资源有优势,就会转向哪里。

长期研究国际经贸关系的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认为,“中国制造”品牌扩张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前者是“做强”的表现,后者却是竞争“淘汰”,“扩张”与“出逃”并存是中国经济转型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体现。但在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也不能忽视传统制造业萎缩对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产业转型、产品向技术及文化附加值等方面扩展的需求较为迫切。然而具体转型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效率整体不高的背景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内还难起到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虽然发展服务业或其他新兴产业十分重要,但目前来看,绝不能忽视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美国的"再工业化"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保住制造业绝不能再靠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

王蔚说,目前受欧债危机等客观现实影响,国外一些企业的资产变得更便宜,中国企业应适时“走出去”,这对技术和市场都有利。品牌“走出去”后赚得更多收益,即使部分生产也随之转出去,对经济发展来说也更为有益。

责任编辑:Eason

相关阅读

铁路基建再掀新高潮 南北车合并海外扩张

今年以来,高铁成为了我国高层海外出访时首要推介产品,且我国频频在国外拿下销售大单,这也是今年铁路基建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据悉,备受瞩目的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合并方案或在未来两周内获批,南北车合并有利于加强我国高铁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高铁产业国际市场份额,促进我国经济转型,这对于高铁轨交产业链上的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上市公司将形成实质利好。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与20个国家进行了高铁合作或者洽谈,涉及土耳其、泰国、巴西、墨西哥、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海外订单今年以来持续增加,将直接增厚高铁类上市公司业绩,利好其未来市场表现。 从投资策略来看,国元证券表示,对于整个高铁产业链,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类的公司,更看好机车设备,高铁信息管理控制系统类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属于较高成长性企业,业绩能够消化估值压力 重点企业如:动车组列车生产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高铁及城轨交通电源系统提供商鼎汉技术;高铁城轨连接器生产商永贵电器;铁路信号监控系统生产商世纪瑞尔。[详细]2014-12-22 10:13

中联海外扩张 全球化配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中联重科分管海外业务的高级总裁张建国就公开在近期宝马展上表示,作为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供应商,中联重科已经做好海外扩张的准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基础建设相关行业在海外市场拓展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中联重科全球化配置力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布局,瞄准全球市场 事实上,非只是本次宝马展,在美国Conexpo展会和俄罗斯CTT展会上,中联重科都以先进而可靠的产品,展现出不凡的一面,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在3月举办的2014Conexpo展上,中联重科以高品质产品赢得参展观众的高度关注,并在展会现场与经销商签订了一笔价值2000万美元的起重机设备销售大单。近几年来,受国内产能上升、基础建设逐渐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内不断遭遇挑战,与此同时,工程机械企业的在海外前景十分巨大,北美、东南亚、非洲以及南美洲都有着广阔的市场。据了解,2014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长点主要来自俄罗斯、印度、越南、泰国、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及非洲市场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在此背景下,中联重科凭借着完善的海外基地与网络布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深厚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取得领先。据悉,目前中联重科相继在全球80余个国家布点,在全球成立了七大区域,在主要地区都建立了贸易、融资、售后服务与零配件供应、物流、金融等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搭建这些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实力背后的本质为全球资源支撑 中联重科这些动作的背后本质上是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种种迹象表明,以并购为主的“全球资源整合”的时代已经来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企业国际化绝不仅仅只是把产品卖到海外、把工厂建到海外,而是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基于这一认识,中联重科先后收购了意大利CIFA公司、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买断了德国JOST全套技术,通过技术协同效应,自主研发出T8030-25U塔式起重机、ZLJ5253GJBH5重汽底盘LNG搅拌车等在内的一系列绿色智能产品,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无缝接轨。持续的全球资源整合使中联重科不断强化自身的肌体,形成了工程机械行业的航母舰队。这也为这家全球第六工程机械企业向“世界级企业”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张建国对此表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变化中加速整合。中联重科正在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和全球化发展,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将始终坚守 诚信、执着、包容、担当 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球客户制造更安全、环保、可靠,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产品,为装备制造业振兴做出更多贡献。”张建国同时指出,“经过近十年的摸索、沉淀与磨合,在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实施推动下,中联重科海外市场拓展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3-5年之内收入占比要由现在的10%达到30-40%,公司已做好未来几年与行业国际巨头一争高下的准备。”[详细]2014-12-16 09:51

中国建筑加快海外扩张 2.7亿收购美国PLAZA公司

美国东部时间18日,中国建筑(601668)全资子公司中建美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America, Inc)与美国PLAZA建筑公司签署协议,公司将出资4,440万美元(约折合人民币2.7亿元),收购美国PLAZA建筑公司92.5%的股权。 据悉,PLAZA建筑公司成立于1986年,总部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工程总承包和工程咨询服务等业务。公司业务主要集中于纽约州、佛罗里达州、加州和华盛顿特区的大中型城市,是美国知名的建筑管理和总承包商之一。 目前,中国建筑的海外业务结构正在向基建和地产领域倾斜。上市以来,公司一直在推进经营结构调整,要把房建、基建、地产收入的占比从8:1:1调整到5:3:2,海外业务也不例外。中国建筑海外业务和海外融资平台的优势逐渐显现。 在海外基建和地产业务方面,公司的基建业务已占海外合同额的40%。地产方面,公司已收购伦敦金融区甲级写字楼,在纽约、新泽西地区首先起步地产开发等业务;在海外融资方面,公司在香港已经有四家上市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中国海外宏洋、中国建筑国际和远东环球。前两者主要从事房地产业务,后两者则专注于建筑领域。 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将PLAZA建筑公司收纳旗下,将有利于扩大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增强专业化、国际化的竞争能力。[详细]2013-12-20 09:04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海外扩张借势之道

导语:当企业具备足够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以及跨国经验,并能够转移这些优势,同时享有东道国自然资源、低生产要素成本以及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等便利条件时,就可以考虑海外投资了。 海外投资“慢”“快”结合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集团之一。自新世纪开始,潍柴就始终坚持了“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的路径。在国内,潍柴对奥地利引进的WD系列发动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创新。2006年4月,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蓝擎”大功率发动机,在潍柴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国外,2003年,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借助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自主研发欧Ⅲ发动机。2006年4月28日,潍柴动力、福田汽车、德国BOSCH公司和奥地利AVL公司在北京缔结了国际化战略联盟,各方在研发、产品、市场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除了国际研发和合作,潍柴也在酝酿走向世界。2009年1月23日,潍柴通过下属子公司潍柴动力(香港)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299万欧元竞拍获得法国博杜安公司的相关资产,迈出了海外收购的第一步。新收购的博杜安公司专业从事发动机及驱动总成的设计、开发和销售,正好与潍柴的12升柴油发动机形成衔接。相对于潍柴几百亿的收入而言,这笔投资只能算小试牛刀,但是却为其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埋下了伏笔。此后,潍柴却并没有如大多数人所愿一鼓作气拿下其他企业,而是选择了沉淀下来,默默修炼。时隔三年,2012年1月10日,潍柴集团与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公司法拉帝主要债权人达成协议,收购其控股权。值得一提的是,潍柴对法拉帝的重组仅用了5个月时间,便使其银行负债由原来的7.6亿欧元降至1.16亿欧元,因股权结构复杂、设计方案优秀,更是成为2012年欧洲最经典的交易案例。而这次,潍柴动力并没有再一次选择“慢慢来”。不到8个月的时间,2012年9月3日,潍柴以7.38亿欧元入股全球第二大叉车制造商德国凯傲公司,根据框架协议,潍柴动力向凯傲公司支付4.67亿欧元,认购凯傲公司新增发的25%的股权,并获得一项认购期权,从而在凯傲公司上市前将权益增加到30%;同时,公司向凯傲公司控制的林德物料搬运公司支付2.71亿欧元,以获得林德液压70%的权益,并就未来继续提升在林德液压权益做出相关期权安排。与凯傲的谈判,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最大一笔直接投资。内外优势驱使下的海外扩张 对跨国投资的大量研究中,英国著名学者邓宁曾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时,企业才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同的优势组合会使得跨国公司选择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所有权优势指一个企业的资产控制力,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以及跨国经验等。内部化优势指的是在组织内部跨越国界转移所有权优势的优势。区位优势则是东道国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以及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将此理论应用到潍柴动力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国际市场的“寒冬期”为潍柴提供了天赐良机。2008年金融危机,加上后期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全球尤其是欧美的工业企业遭受了严重打击。法国博杜安公司于2008年年底因产品销售不畅、资金链断裂而进入停产重组程序;全球游艇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上法拉帝股东杠杆收购、过度举债造成公司财务负担过重;而德国凯傲集团由于负债水平较高、财务负担较重,无法达到公开上市的要求,急需进行资本结构重组,并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而潍柴也抓住了这次机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潍柴先后开发了俄罗斯、印尼、越南等国际市场,借助多元化市场战略改变过分依赖欧美单一市场的处境。此外,自2008年9月后,潍柴便组织专题调研团队,先后到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对国际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同时,又先后在香港、上海、北京召开了各种形式的战略研讨会,对行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未来的走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制订了一整套企业运营的应对措施。国家对重工业的战略布局与政策支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工业结构也必将进行逐步调整,迈向一个新台阶。前总理温家宝曾在2009年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到,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这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在2009年2月1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表示,下一步我国要发挥拥有外汇储备较多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同年,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点名提出“重点支持潍柴动力、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山东省工程机械集团的联合重组”,使潍柴等企业发展成为国际重型车、工程机械、船舶发动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事实证明,潍柴与凯傲的战略合作使潍柴快速掌握了全球领先的高端液压技术,并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助推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潍柴动力自身的战略规划和优势利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教训,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大部分企业缺少跨国经验,投资模式单一;尚未充分了解和掌握东道国的研发环境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就做出进入海外市场模式的选择结果;跨国并购整合能力和本土化程度较低,管理能力不足。潍柴之所以能够成功进入国外市场,与其自身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潍柴在立足于自身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后期与先进技术的对接能力,并利用资金优势抢占战略资源,充分利用国外企业已有的本土化经验,顺利完成海外投资。潍柴在对国际市场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欧洲作为海外投资的所在地,一方面因为欧洲老牌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行业基础深厚,发展比较成熟,能够提供更多的技术信息,另一方面也与欧洲国家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有关。例如,潍柴动力通过与凯傲合作,可快速掌握高端液压技术,实现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游艇、宇航等多领域的全面突破。此外,德国对于外国投资者的政策要求是很宽松的,还会提供与国内投资者一样的优惠措施,通过政策优惠,既降低了研究开发的成本又缩短了周期。在投资的过程中,潍柴始终保持战略合作者的态度,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基础和一流的工作团队,帮助国外企业完成战略重组,通过深入的合作交流以期达到双赢,这也为其在东道国增加了好感。潍柴海外企业的CEO全是清一色的欧洲本地人,从中国派去的高管都不是企业的领导者,只是资源配置的支持者,起着同国内沟通协调的作用。这种管理层配置结构体现了潍柴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尊重,并借此避免了一些因观念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在并购博杜安公司时,法国当地政府提出了保证员工就业、保证15年中把制造柴油发动机厂留在法国本土等相关条件,潍柴一一满足。与凯傲的合作也并不是潍柴100%全资收购,而是战略入股,达成互补,这样会大大减少德方员工、工会、监管部门等各方的担忧与抵触。(作者宁婕妤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作者崔新健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详细]2013-12-12 14:56

积极应对产能过剩 工程机械企业适时海外扩张

“2013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16日在北京举行,行业产能过剩成为各方共识。不过,多位企业人士指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几年仍将保持一定增速。国际化战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思路,多家企业已经着手拓展海外市场。 竞争加剧 需求增长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指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处于相对产能过剩状态,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企业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产品结构。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也认为,未来五年,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竞争都会更加激烈。下一个五年将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新一轮“淘汰期”,留下来的才是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企业。詹纯新还指出,当中国GDP增长低于两位数的时候,工程机械行业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目前中国GDP增速在7-8%,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状态将持续。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速度一般是国家GDP增速的两倍。如果我国GDP增速继续保持在7-8%的水平,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将在15%左右。多方观点均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必然结果,但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制造业来说,并不会出现急速冷却,而是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速。高华证券分析指出,大部分投资放缓将出现在普通制造业和采矿领域,这两部分投资在2004年-2011年间分别增长了8倍和7倍左右,而基建投资仅增长了270%。即便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可能进一步放缓,仍将保持稳健增长。实际上,近来我国高铁、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市政建设等领域利好不断,为工程机械需求提供了一定支撑。择机海外扩张 出席2013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的专家和企业高管普遍表示,面对产能过剩现状,全球竞争将加剧,企业应该实施国际化战略,寻求合适的机会进行海外扩张。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于孟生认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已经具备了“撞线”世界的实力,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一时机,拓宽国际市场渠道。柳工副董事长曾安光指出,竞争与合作已成为当今全球产经领域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国外企业在中国也取得重大发展。同时,中国企业也正在加快对海外市场的探索和布局。希望欧美日和新兴市场能以同样公平的态度接纳新的参与者。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近年来取得了进步,但是关键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海外市场扩张能够促使中国企业更快与国际化接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机制,有望使企业真正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从而提高技术水平。[详细]2013-10-18 22:54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