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机遇:“一带一路”节点上的“经济特区”

2016/04/11 11:1521经济报道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南亚的一个重要节点,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与中国的企业有着不同一般的互动。在这个刚刚开始走上工业化,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还很不完善的国家,我们看到了如当年中国打开国门时一样的兴奋和期待。柬埔寨的百废待兴,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在此时找到了最佳的双赢结合点。

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也为柬埔寨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作用,目前,柬埔寨经济特区内投资正呈现爆发式发展态势,而以西港特区为代表的国家级经济特区更是正式进入了柬埔寨全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

柬埔寨的活力正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而进一步激发。

柬埔寨“经济特区”素描

柬埔寨“经济特区”素描

4月的金边正处于一年中旱季最热的时候,这个曾经的“东方小巴黎”街头商铺林立,英文、中文、日文、柬文等各国语言招牌汇聚。道路上,各品牌日本摩托车,嘟嘟车(三轮摩托改装“的士”)穿行在车流中,堵车问题开始困扰交通。而记者乘车前往酒店途中,更是经过了一条几十家国内外银行并立的金融街道。

经济自由化政策为柬埔寨的复苏提供了巨大的助力,然而,多年动荡遗留下的伤痕并不容易抹除,基础设施的落后依旧制约着柬埔寨发展。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布建国表示,“在发挥好政府引领指导作用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还十分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我们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目前,中国已成为柬最大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国。”

而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也为柬埔寨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作用,目前,柬埔寨经济特区内投资正呈现爆发式发展态势,而以西港特区为代表的国家级经济特区更是正式进入了柬埔寨全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

“一带一路”衔接

经历了动荡频仍的时代沧桑后,柬埔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正逐渐焕发出蓬勃生机,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数据显示,过去15年,柬埔寨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7%,增速排在全球第六位。奇迹王国,不仅仅是柬埔寨政府提出国家形象宣传口号。

从全球版图来看,柬埔寨地处中南半岛腹地,是东南亚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自古就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经贸人文交往大通道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

实际上,自千禧年起,柬埔寨便实现市场自由经济政策。3月29日,由于其他外事活动,柬埔寨首相直管部长,发展理事会秘书长宋金达早上7点便接受中国媒体团的采访。开场白中,这位主管投资与重建发展事务的高级官员首先介绍了柬埔寨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势。

宋金达表示,“柬埔寨对于外资和内资投资的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具体来说,柬埔寨的法人企业能做什么,外资企业也同样能做什么。同等的权利包括的范围是所有方面,包括如银行、保险、交通、通讯等所有的行业都允许百分之百外资。柬自由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

同时,柬埔寨不实行外汇管制,允许外汇资金自由出入。“实际上,柬埔寨国内美元使用非常普遍,连街头小贩都是用美元交易,本国货币瑞尔有时只是用来找零。”

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柬埔寨承诺投资金额达到46亿元美元,较上年增加了18%,其中外国投资者投资占比超过30%,前三大投资来源国分别是中国、英国和新加坡,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和旅游业。

此外,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柬埔寨尚未遭遇发达国家“双反”等贸易壁垒阻碍,且可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给予的特殊贸易优惠政策及额外的关税减免优惠。

据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布建国介绍,“目前,柬埔寨王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家发展”四角战略“第三阶段以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改革进程正有序推进”。

中国驻柬埔寨使馆经商处参赞宋晓国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和柬埔寨的战略发展规划衔接起来,把我们的倡议与规划变成柬埔寨自主的行为,而不是外在强加的。”

实际上,近年来,中柬两国已经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自“一带一路”倡议初始,柬方即对倡议表示赞同和认可,并在后续推进过程中给予坚定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正与柬埔寨国家发展‘四角战略’进行有机对接。双方在经贸投资、互联互通、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同时,西港经济特区、国公综合开发试验区、机场、港口、水电站、输变电网、高速公路等一批带动性强且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合作项目正在推动实施。其中不少‘早期收获’项目已经启动上马,并将很快开花结果。”布建国称。

借鉴深圳模式

虽然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这个在多年战争废墟中重新建立的国家,经济总量仍然微小。不久以前,电力供应甚至还是制约柬埔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宋金达表示,“柬政府为了更具吸引力,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路、陆路交通,改善电力供应,加大开发程度。但是因为柬政府预算有限,建设基础设施还是借助于外贷,中国政府给予了柬埔寨很多低息贷款。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也给柬埔寨提供了共赢的机会。柬埔寨可以利用丝路基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柬方统计数据,中国累计协议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布建国表示,“在发挥好政府引领指导作用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还十分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我们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目前,中国已成为柬最大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国。”

“同时,我们也欢迎广大柬埔寨企业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和共享。作为推动中柬‘一带一路’框架下务实合作的中坚力量,中柬两国企业应立足于双方已有合作优势,不断打造合作亮点,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布建国称。

作为东盟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一,柬埔寨在去年出台了《2015-2025十年工业发展规划》。柬埔寨政府从2015年开始,会着重发展工业,出台相关的工业发展优惠政策,促进柬埔寨产业更加多元化。

为落实工业发展规划,柬埔寨将重点推进四个核心行动计划:一是提供可靠稳定的电力,并且逐步下调电价;二是在交通物流总体规划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特别是连接金边-西哈努克、金边-巴域、金边-波比的经济走廊;三是加强和落实劳动市场的管理机制和培训技术劳工;四是把西哈努克省发展成为综合性示范经济特区。

实际上,除了资金、技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也为柬埔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宋金达表示,“深圳当年也是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经济特区,其发展也是得到世界认可和关注。柬埔寨的工业发展规划借鉴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成功的发展经验,并且因地制宜。中国有很好的发展理念值得柬埔寨学习,就是从沿海向内陆发展。我们研究了中国的经济特区政策之后,制定了一些关于柬埔寨经济特区发展的政策。”

目前,经济特区已经成为了投资者投资柬埔寨的集中地,各经济特区内投资增速明显。据中国驻柬埔寨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发布的《柬埔寨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及2015年预测》显示,2014年柬埔寨投资总额39.33亿美元,其中国内投资25.17亿美元,外国投资14.16亿美元。而经济特区内投资显示出爆发状态,投资额达到了20.4亿美元,同比增长990%。

近百家企业入驻西港

而在柬埔寨30余家经济特区中,西港特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柬埔寨十年工业规划定位为国家级经济特区,位列四大核心行动计划之一。

2007年,红豆集团联合3家无锡企业与一家柬埔寨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打造总面积为11.13平方公里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西港特区。

2008年2月,洪森首相亲自为西港特区奠基,宋金达介绍“这是其他特区并未获得的”。2010年12月13日,两国政府部门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关于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协定》,建立了双边协调委员会机制,及时为西港特区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阶段性问题,为西港特区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作为中柬两国政府认定的唯一的中柬国家级经济特区,西港特区备受中柬两国领导人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

2015年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提出,要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而洪森也多次把西港特区称为自己的“亲儿子”,希望西港特区能成为“柬埔寨的深圳”。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西港特区投资热土的亮点。西港特区坐落于隶属于西努哈克省的西努哈克市近郊,距濒临泰国湾的柬埔寨唯一国际深水港——西努哈克港仅12公里。毗邻境内四号国道,距离金边210公里。而西港机场与特区3公里比肩相望。

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港特区发展迅速。目前,西港特区首期5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讯、排污(五通)和平地(一平);相应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同步跟进。

截至3月底,西港特区入驻企业达到96家,产业主要涉及纺织服装、五金机械电子、箱包皮具、木地板等。其中,中资企业80家,第三国企业13家,柬埔寨企业2家,合资企业1家。

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3月3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西港特区的建设中,学习了深圳的发展经验,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引入,一站式服务,能够有效配合西港公司共同管理。”

据其介绍,西港特区内引入了由柬埔寨发展理事会、商业部、海关、商检、劳工局、西哈努克省政府代表组成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园区内企业有关投资申请、生产、进出口的各种手续,不用出园区便可高效率地进行办理。此外,西港特区除对入园企业生产材料进出口关税全免外,还为企业提供6-9年的所得税免税期,大大提高了对企业的吸引力。

同时,西港特区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西港特区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入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提供语言培训及技能培训,现已开展了七期培训,为园区内企业输送大量人才。

宋金达表示,“协调委员会的定期举行也能够很好地解决特区发展遇到的问题。2月份召开的协调会中,西港特区提出出现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柬埔寨政府部门现在正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跟所需的工种、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熟练程度,不仅是CDC,还有其他相关部门,都在全国内为西港特区进行招工。”

“目前西港特区的发展已经结合到了全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在这个发展规划下,柬埔寨政府、西哈努克省都会对西港特区加以支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上。目前西努哈克港扩建工作已经开始,金边到西哈努克省的高速公路正在规划中,西港机场未来也会打造成柬埔寨最大的机场。”润明补充说。

责任编辑:Alic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国家统计局:202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详细]2024-07-15 14:18

柳州市市长张壮率队到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

7月8日,柳州市市长张壮率队到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详细]2024-07-11 14:08

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工业互联网创新的三一智慧

7月3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三一重能副总经理、首席数字官[详细]2024-07-05 09:44

国家统计局:5月份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运行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6月17日,公布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多项数据显示,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生产稳定增长,需[详细]2024-06-17 13:52

四部门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数据局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发改数据〔2024〕6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数据管理部门、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二、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一)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协同的城市共性支撑平台,构建开放兼容、共性赋能、安全可靠的综合性基础环境,推进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一体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组件、模块等共享协作机制。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时空大数据、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实景三维中国等基础平台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应用赋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因地制宜有序探索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动虚实共生、仿真推演、迭代优化的数字孪生场景落地。 (二)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深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未来网络、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发展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高数据要素应用支撑与服务能力。 (三)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的数字化场景,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推进数字化赋能郊区新城,实现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街区、商圈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激发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深化城市场景开放促进以城带产,提升产业聚合力。加速创新资源共享助力以产促城,发展虚拟园区和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城市数字经济就业吸附力。 (四)推进城市精准精细治理。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信用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衔接协同。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加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数据赋能、业务联动。依托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整合状态感知、建模分析、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等功能,聚合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应急通信、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民情感知等领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探索基层一体化智慧治理体系,加快高频数据按需合规回流基层,形成基层数据可有效沉淀、可快速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业务协同和上下联动。加强城市自然人、法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和加工应用,探索依法依规建立城市数字服务供应商信用承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的管理闭环。探索建设基于城市统一标识体系的“城市码”,推进房屋建筑、重大项目等“落图+赋码”机制,形成“多码合一、一码互联”的服务治理体系。 (五)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提升“一网通办”效能,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拓展涉企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加大环节精简,流程优化再造,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城市公共服务高频事项。支持地方建立多元参与和公众监督机制,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融合,促进优质公共资源跨时空共享,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加强数字化赋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建设。推进适老助残无障碍设施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积极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助力重点人群跨越数字鸿沟。推动打造低成本、高体验、交互式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场景。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加快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打造城市数字消费新地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应用,以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数字文创、数字内容等服务供给,发展智慧旅游。 (六)优化绿色智慧宜居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治理协同水平,打造智慧高效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体系,加强跨部门生态治理业务集成和数据联动,支撑美丽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支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决策。积极发展绿色智慧协同模式,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进省市县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化管理,开展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在产业园区、商务区等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建立多方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探索构建个人企业碳账户、碳足迹等数据空间应用。倡导绿色出行、数字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生活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加强城市物理空间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态势感知,强化应急广播等城市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完善城市常态事件和应急事件分类处置流程,打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和信息壁垒,构建全链条、全环节联动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弹性适应、快速恢复。加强城市数字空间安全管理,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城市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通信网络韧性。加快推进城市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加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过程安全监管,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压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推进建设有韧性的城市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健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预警、数据安全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理机制。 三、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 (八)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城市云网强基行动,加快建设新型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城市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促进政府部门之间、政企之间、产业链环节间数据可信可控流通。加快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等用能场景深度耦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低碳效益。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九)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平台,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关联贯通政务数据资源,推进城市重点场景业务数据“按需共享、应享尽享”。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构建动态更新、分类分级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评估评价机制,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评估工作,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 四、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 (十)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鼓励城市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变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完善公共数据管理和授权运营法规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措施。推进标准建设应用,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数据互操作、数字孪生、运营运维等标准规范研制,推动标准符合性检测认证,促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十一)创新运营运维模式。加快建立城市数据资源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体系,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组建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打造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的社会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统筹推进城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市运维体系,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系统与部门业务需求、市民企业反馈相互贯通、迭代优化的运维机制。支持各地创新一体化、规范化运维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各类数字资源统一编目、配置、运维闭环。 (十二)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群数字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数据要素共享利用,数字服务普惠共享,数字治理高效协同。推动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开展共建数字产业园区、数字消费帮扶等活动,加强先进规划理念、建设经验、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协同建设,推动城乡数字设施共享、数据资源整合,产业生态互促、公共服务共用。开展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支持建立数字化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五、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政策保障。各地方要加强领导,推动各项政策措施、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杜绝数字“形象工程”。鼓励各地方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各类资金渠道,加强资金支持。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市民数字素养。及时总结各地方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举措,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强交流,共享成果,适时面向全国推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数据局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2024年5月14日[详细]2024-05-21 14:2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