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者 三一重机
过去十年,三一重机很忙。
十岁的年龄,顶多被看作是一介可畏后生,但十年的激进,却让其一次次挑战行业极值。尽管质疑声从未停歇,但其依旧具有了象征成功与认可的魔力。
有胆量、有激情——这是 三一被一群人喜欢的理由。2008 年,三一重机实现销售3000台,2009年实现销售超60 0 0台,2010年成为首家产销过万台的本土挖掘机制造企业;2011年,三一重机强势攻击,首度问鼎行业销量第一,中国挖掘机市场外资品牌独大的格局被彻底改写;2012年,正值三一重机10周年,在中短期依旧晦暗不明的大环境下,三一重机仍旧交上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销量高于万台的企业。
三一重机董事长俞宏福
甚至有一个 惊人的数字,三一重机正以年均10 0%以上的增速实现一种异于寻常的突破,自称为“跨越式”发展。这一切似乎来得太快。
对待异军突起的势力,争议与诟病如影随形,种种“不按规矩做事”的行为一度让三一被保守势力扣上“搅局”的帽子。铺天盖地的小道消息出炉,真假难辨,三一高管却鲜有澄清,甚至在企业家们热衷露脸的商务活动中也极少露面,对于这群 神秘人物的态度和行踪,向来善于“捕风捉影”的小报记者竟然也一脸茫然。
媒体邀约,三一重机总说很忙,他们究竟在忙些什么?一向锋芒毕露的三一是否在绯闻面前“选择性回避”?三一重机耀眼的光环究竟脱胎于什么基因?走了十年的这条路,究竟是正道还是歧途?带着种种疑问,本刊记者深入昆山、上海两大生产基地,为您揭秘三一重机的神话背后。
卧薪尝胆
进入昆山产业园,并不像之前设想的历经重重关卡,在行政楼二楼,我们很容易地走进了董事长俞宏福的办公室。这里的装潢与三一的名头并不相符,甚至有一丝土气。
办公桌对面的提示板上写满了当天的工作日程,而此时此刻,白底黑字正提醒着他在5分钟后主持召开一个小范围质量监控会议。在一面贴满了挖掘机生产质量情况表的墙壁面前,我敏感地端出相机却担心涉密不敢拍摄,俞宏福立即走过来:“没事,我这里可以随便拍照。”
三一重机常务副总经理向儒安
他是三一重机的一把手,对面前这个产业园享有最终决定权。朋友及外界的评价是:“俞宏福在三一达到了人生事业的最高点。”7年前,已经是某合资企业总经理的俞宏福放弃优厚待遇来到三一,担任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刚进厂时,他对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表决心:“我的梦想是让三一挖掘机销量达到一万台,那时我就可以毫不愧疚地退休了。”当时的俞宏福44岁,岂能料到,原以为难以企及的万台梦想竟然提前了十年实现。
飞跃并不是一蹴而就。2002年左右,当三一在挖掘机研发制造上屡屡碰壁时,三一内部曾有人提出,放弃挖掘机研发,因为即便生产了也根本卖不出去,卖出去了也会被退回来。董事长梁稳根却十分坚持,他授予挖掘机部门特权,采购研发和生产设备可以直接找他签字,并于2003年7月成立三一重机,由三一的创业元老袁金华出任董事长,为挖掘机团队提供了一个独立于三一重工的平台。
和大多数本土品牌一样,2003-2006年间,三一也经历了模仿阶段。三一重机常务副总经理向儒安陷入回忆:“直到2006年下半年,我们才真正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6机器,之前每年只能售出四五百台挖掘机。到2007年下半年,C8机器出炉,具有世界同步的技术,这在三一挖掘机事业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年,215挖掘机的顺利下线成为三一挖掘机研发历史上的重要一刻,以此为孵化器,慢慢辐射到大型挖掘机,然后到小型挖掘机,直到在市场上渐渐崭露头角。
三一重机辛苦等来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2007年,当年实现销售额11.8亿元。2008年,时任三一重机董事长袁金华把进攻的目标确立为日系品牌,他希望三一挖掘机的市场份额能从现在的2%尽快提高到5%。
然而,质量问题很快让“三一梦”严重受挫。据向儒安回忆:“那时三一产品的质量的确有待提高。”2008年,三一的小型挖掘机刚推向市场时,一位代理商老总曾当着梁稳根和其他3位董事及诸多高管面拍案而起,直言产品质量不尽人意。一番话丝毫不留情面,像刀子一样刺伤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随后,公司迅速作出对应,开始全面推行产品质量提升计划,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提高产品品质。两年后,三一重机销量夺取了全国第一。
从2007年到2011年,三一重机几乎以每年翻一翻的速度跳跃发展,从1000台到3000台,再到6000台、11980台,直到2011年的20614台。俞宏福说起这串数字仿佛如数家珍:“2007年之前我们是在探索。当这个过程走过,三一重机的地位和销量都在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入BOSS团三一挖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