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工程建设 > 水利建设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精妙绝伦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盘点(组图)

2011/03/30 14:43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

清朝

    察布查尔渠

察布查尔渠

清代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曾修了一条引伊犁河水的灌溉渠道,这就是察布查尔渠。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是粮仓的意思。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政府自东北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征调锡伯军民共3275人西迁新疆伊犁,进驻察布查尔屯垦戍边,成为“锡伯营”。

到达新疆以后,清政府停发锡伯营的口粮,令其自耕自食,因此,锡伯族人民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首先着手修复旧有的绰合尔渠,开垦荒地1万多亩,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不敷使用。锡伯族人民在缺乏口粮、籽种,不断遭到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为了生计,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下定决心要把伊犁河南岸的荒原变成良田。经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在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支持下,于1802年(嘉庆七年)起在察布查尔山口开山引伊犁河水,修凿大渠,花费了六年时间,终于在1808年春天胜利竣工,全渠总长100公里,渠深3.3米,宽约4米,最初称“锡伯渠”,后来因大渠龙口之山崖名曰察布查尔,与锡伯语“粮仓”一音相近,故名“察布查尔大渠”。该渠一直到现在还能发挥效益,总灌溉面积近2万公顷。

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一千三百多条。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竖井口长1米,宽0.7米,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一般长3-8公里, 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坎儿井史

坎儿井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取水方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逐渐趋于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爱国大臣林则徐在吐鲁番时,对坎儿井大为赞赏。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粮食、棉花、油料等。 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