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2018/08/09 09:31中国工业新闻网

7月26日,中国工经联五届理事会主席团第十三次会议在江苏徐工召开。会议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专访。

如何解读上半年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路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应该如何率先突破?徐工的成功探索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有怎样的启示?围绕这些话题,李毅中和中国工业报记者进行了深度交流。

上半年工业经济总体平稳 稳中向好

中国工业报: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您如何解读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李毅中:上半年工业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内需求有所放缓,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要用辩证思维、“两分法”研判,报喜也要报忧,保持定力,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破解,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报:请您具体谈谈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有哪些特点?

李毅中:从增长角度看,上半年GDP增幅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6.7%,均保持了中高速,且增幅靠近。加上价格因素,估算工业占GDP比重近34%,没有明显下降。6月份工业增幅回落至6%应引起重视,下半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要积极应对。

从企业利润来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增长10.2%,利润高增长16.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36%,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看,利润增长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和电、热、气、水生产业,合计占利润增长的80.4%,而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和消费品制造业等中下游产业利润增长不多,分别为3.5%、4.3%和6.7%。反映价格因素对利润增长影响仍然较大,利润的超常增长不可持续。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仍需努力。工业产能利用率76.7%,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暂未达到去年全年77%的水平。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继续提高至67.4%(去年6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47.8%(去年46.4%)。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百元主营收入成本84.49元,同比减少了0.31元。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2%,但幅度减小,折算总能耗增加了3.4%,也显偏高。

中国工业报:上半年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大家比较关注,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毅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6%,持续走低,上年为7.2%。扣除价格因素5.7%,增长甚少。结构有新变化,民间投资增幅8.4%、工业投资增幅约4.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幅6.8%,均有所回暖。基础设施(不含电力)投资增幅明显回落,由19%降为9.7%,房地产投资仍然强劲。

国内消费增势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但走势回落,二季度为9%,而去年全年为10.2%,缺乏消费热点带动。消费结构有改善,其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如家电、音像、通讯、化妆品等。实物商品网购额增长29.8%,占总零售额17.4%,同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服务型消费增长较快,如信息、旅游等。

对外经贸合作中进、出口平稳增长,增幅分别为11.5%和4.9%,顺差收窄26.7%;但增幅回落,尤其6月份明显(进口6%、出口3.1%)。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对外投资回暖,增幅为18.5%,结构有改善。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下半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大。

中国工业报:请问当前行业和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存在哪些差异值得关注?

李毅中:行业增加值增幅差异大。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增幅小,分别为1.6%、4%,但同比回暖;供电、热、气、水状况看好,增幅为10.5%;机械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制造业增幅领先,增幅分别为8.4%、12.4%和6.9%,但同比减缓。其中,前面已谈到,采掘业、原材料利润大增(现价),而增加值增幅不大(不变价),足见价格因素影响之大;中下游企业则正好相反,也是同样的原因。

地区工业状况各异。其中需要关注的,东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6.3%,同比回落了0.7个百分比,尤其6月增幅只有4.1%,工业投资增长过小,只有1.1%。而东部工业占了全国六成,如继续下去,将会影响全局。

实现“三个变革” 推动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中国工业报: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李毅中:转变增长方式,高速增长变为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这对工业领域更加重要。

中国工业报:工业企业应该如何理解和推动质量变革?

李毅中:提高工业增加值不单靠量的积累,更要靠质的提升。什么叫工业增加值?其定义是:在报告期内,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工业企业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减掉在同报告期内不含固定资产投入的其他中期投入的价值,这两个数的差叫工业增加值。简单地讲,是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不是产值、不是营业额、不是销售收入、不是所谓的市值,而是增加的价值。这不仅是数量指标,更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一、二、三产的增加值加起来就是GDP。计算增加值采用的是当期现价,计算增幅采用的是不变价。

如何提高工业增加值,功夫下在“三去一降一补”上。根据定义,被减数A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如何提高这个价值呢?不是单靠产量,而是靠质量、品种、品牌,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比如粗钢产量还是8.2亿吨,但是它的品种档次升级了,价值提高了。再如机床产量从2014年85万台减少到64万台,但是高档数控机床多了,价值提高了。如何在报告期内减少能耗、物耗、相应的费用支出等,即减少减数B,主要靠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节能降耗。这样减少了物化成本、物流成本、财务成本等,B减少了。A减B就是工业增加值。因此提高工业增加值,不要光靠产量,并且今后我们几乎不能再靠产量的增加,而应该靠“质量变革”。

中国工业报:是否有什么具体方法能够指导企业实现效率变革?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运行效率?

李毅中: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住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在提高“效率”上发力。技术经济指标多是相对评价指标,反映出经济运行更本质的差异,不妨举四个效率指标做些分析。

工业增加值率是评价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的综合指标,即工业增加值占现价产值(为便于数据采集,往往采用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十五”、“十一五”我们是26%,但以后逐年下降,在21%~22%徘徊,2017年估算是22.1%。发达国家是35%~40%,美国43%。虽然我们的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美国,但是工业增加值率只有人家的一半,这就是大而不强。

再看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从收入来算,工业增加值包括利润、税金、折旧、薪酬(含保险和福利),其中利润是活跃的变数。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09年3.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52万亿元,8年增长了一倍。但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却从2010年的7.6%下滑到2015年的5.76%,好在近两年出现了好转。还要看到工业企业利润的超常增长,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

再说说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虽然总能耗逐年增长,但GDP增幅更大,因而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0.87吨标煤降到2017年的0.59吨标煤,下降率保持在4%左右,应当说节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潜力巨大。

最后看看全员劳动生产率。新世纪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5%,远高于世界平均1.3%的水平。2017年达到10.1万元/人年,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是美国的不到8%。反映出经济效率不高,制约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升。

通过以上“率”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透过数量扩张的表象,折射出我国经济在“质”上的差距,即“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获得清醒的认识。实施“效率变革”要具体逐项分析,找到矛盾所在,寻求变革的目标途径。

中国工业报: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要实行动力变革,请问什么是新动能,如何正确理解新动能的内涵?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李毅中:什么是新动能?新动能的源泉是什么?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大数据与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形成推动力,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技术融合渗透形成新经济、新动能。新动能产生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推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对于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发展新兴产业是新动能,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生机也是新动能,二者必须同时发力。新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做大优质增量。近几年,其投资增幅一直高于整个工业投资增幅约10个百分点,如2017年投资增幅17%,远高于整个工业投资3.6%的增幅,今年上半年也是这样。不足的是,2017年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12.7%,2016年为12.4%,今年上半年为13%,增加不多,说明力度还是不够。同时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消化过剩,调整结构、发展先进。进一步开展以智能、绿色、低碳、优质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盈利能力,迈入先进制造,优化存量资产。2017年技改投资达到10.6万亿元,增长16.3%,占工业投资的45.5%。尤其是东部发达省份的占比达到60%左右,坚持多年完成了几轮改造,显著提升了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

中国工业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您认为两个强国战略应该从哪些方面率先突破?

李毅中: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

首先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围绕智能制造协力攻关。多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包括集成电路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结构处于中低端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近日美方对中兴通讯的禁运成为社会焦点。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新一轮重大研发项目。加快在集成电路、高端芯片、5G通信、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智能传感与控制、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研发成果转化为行业的专有技术,在重点应用领域协同攻关。

发展智能制造要从企业做起,抓好构建企业互联网和打造智能工厂这两件事。建立企业互联网,企业内部物理单元和控制系统融为一体,形成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传输的企业内网;企业外部与供应商、销售商、投资人、用户等利益相关方互联互通,构筑企业外网并与社会公网相接。中小企业或可以直接“企业上云”。发挥骨干龙头企业作用,复制、推广、扩展,进而形成行业、区域数字工业,并实现互联互通。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要从实际出发。一大批成功的范例显示,生活资料制造业与市场、消费者关联更为紧密,重在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创建品牌、个性化规模定制等。生产资料制造企业在已有技术装备基础上,扩大、完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由自动化提升为智能化,实现精准制造。地区和企业间发展参差不齐,还有一些甚至要补2.0的欠账。因此,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路径,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防止千企一律、一拥而上。

创新驱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中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实体经济这块“基石”。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实体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如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李毅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去年年底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总书记视察第一站就是江苏徐工。他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单一发展、脱实向虚的路子。”“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抓好自主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这么三句话,精辟、准确:“我国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从出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和进口并重。”我们要深刻理解、宣传贯彻习总书记的科学论断。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情,就全国来讲,我们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实现工业化,2035年全面工业化、基本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我们仍要充分发挥工业、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报: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充分肯定了徐工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您认为徐工有哪些经验值得工业企业学习?

李毅中:徐工的经验很丰富,这次我们到徐工来,再次获得深刻体会,大致有这么几点。首先,要学习徐工坚守主业的定力、产业报国的情怀。徐工集团在前几年全球工程机械发展低迷,在国内存在“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倾向的环境下,保持了坚守主业的定力,突出主业、潜心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制造升级、模式创新、精致服务和后市场拓展等,在品种质量、稳定可靠性等基本环节上做扎实、做到位,以新思路、新招数、新方式加紧结构调整,为徐工品牌价值的创造和提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十名。

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谋求发展新动能。徐工集团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了行业的技术突破。徐工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5%,远高于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1%的水平。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贡献了一批行业首创的应用技术和标准规范,一批国际领先的主导产品。徐工经验说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买不来、换不来,必须把创新摆在领先位置。

第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打造制造新生态。徐工在智能研发、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具体化为十大工程,取得一批可喜成果。比如徐工自主研发的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超过60万台,其中有22万台徐工制造的机械分布在全国各地,可以实时监测到运行状况。现场看到使用率57.2%,月运行平均128小时。徐工工业云平台和智能制造模式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向上下游扩展延伸,带动提升全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第四,合作开放“走出去”,构建产业新格局。徐工大力发展国际化经营,实现了由产品到人员、再到资本走出去的“三级跳”,建立了出口贸易、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全球研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徐工目前在海外有3个研发中心、5个制造基地,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30%。徐工“走出去”经验告诉我们,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途径。

中国工业报:我们了解到徐工有75年的历史和优秀的企业精神,徐工在加强党的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

李毅中: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告诉我几个数字,留下了深刻印象。集团职工22300人,其中党员4950人,占22.2%;技术人员6000人,其中硕士、博士占55%;产业工人中高技术人员(高级工、技师)占54.3%。领导班子民主测评无记名投票优秀率始终保持98%以上,去年为99.3%。时间关系,这方面我们没有来得及深入调研,但就这几组数据显示了徐工在加强党的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方面的突出成效。这正是徐工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制造业 实体经济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10月15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大...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徐工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21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10强,中国500强企业第12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5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505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均位居首位。  徐工集团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技术中心成就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100多个国外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徐工产品已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类主机和3类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  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公司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工集团已为抗震救灾、建设徐工希望小学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6075万元,捐衣物14.9万余件,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徐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要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