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战略推动铁路网络升级换代

2016/08/25 15:54经济日报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新一版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的建设目标;同时规划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

《规划》提出的2020年与2025年铁路网规划目标,将显著改善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供给水平;尤其是2020年3万公里、2025年3.8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规划,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区域间快速运输的能力与服务水平,有利于加速我国大国、强国地位的形成,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规划》方案分高速、普速两个层面提出了以构筑“八纵八横”主通道为内容的高速铁路网发展方案,以及以提高对扶贫脱贫、促进对外开放、强化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支撑保障能力为目的的覆盖广泛、通边达海的普速铁路网发展方案。高速铁路网基本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至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至2小时交通圈;普速铁路连接20万人口以上城市、资源富集区、货物主要集散地、主要港口及口岸,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形成便捷高效的铁路物流网络,提供覆盖广泛的铁路运输公共服务。

在目前我国的既有铁路网中,繁忙干线依然存在不少瓶颈路段。《规划》方案结合新线建设以及对既有铁路的扩能改造,将形成跨区域、多通路、便捷的区际大容量通道。在中西部地区,规划了旨在促进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可扩大中西部地区铁路网覆盖面。例如,通过完善进出西藏、新疆通道以及建设西南沿边铁路,形成了进出西藏、新疆、青海及四省藏区的便捷通道,可促进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在海运与铁路联运方面,以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强疏港型、园区型等支线铁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干支衔接、改善多式联运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总的来看,修编的《规划》方案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上位规划为指导,较好考虑了2025年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针对中西部地区铁路网络的不足,完善了路网布局与路网覆盖面,使区域布局更加均衡,解决了部分结构性矛盾;同时,《规划》方案强化了区域之间、国家重点发展的各城市群之间的快速、高效联系;《规划》方案涵盖了城际客运系统、现代物流、综合枢纽等环节的内容,注重多式联运以及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与政策配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引导,提升经济发展辐射力。“一带一路”战略涉及60余个海外国家与地区。修编的《规划》方案较好地考虑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铁路建设的需求。例如,在面向“一带一路”西北方向,通过乌鲁木齐、喀什为支点的相关线路建设,构建经中亚、西亚、南亚分别至欧洲、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经巴基斯坦形成我国通往印度洋的陆地通道。在西南地区,以昆明、南宁、拉萨为支点,构建经东南亚、南亚至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可加快中老泰马新、中缅泰马新通道的建设,有利于强化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东南沿海,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4.950, -0.06, -1.20%)、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深圳、广州、湛江、海口等沿海城市及相关港口为支点,完善港口后方铁路集疏运体系,提升铁海联运陆桥通道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发展迅速,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供给状况,高速铁路已经成为相关通道内中短距离小汽车出行以及中长距离民航运输的重要替代方案,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了高质量的出行供给。

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营带来了三个显著的效果:一是高速铁路开通刺激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使相关通道客货运输需求的增速发生显著变化,刺激或加快了运输需求的增长速度;二是高速铁路的开通改善了相关通道内的交通结构,单耗大的道路与民航运输占比有所下降,能力大、排放低的铁路运输占比显著增加;三是高速铁路客流的大部分来自相关通道内的诱发客流,来自民航、公路及小汽车的客流仅占小部分。

可以看出,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显著改变了相关通道内综合交通的供给,有效提升了通道内客货运输的供给水平,对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修编《规划》针对2020年及2025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能更好满足国计民生的铁路发展计划,将为下一阶段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国家战略 铁路网络
相关阅读

中联重科“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政策加持未来更可期

近日,“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被多次“划重点”。纵观国内外经济形势,2017年“一带一路”战略将迎来关键性的进展。今年5月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使区域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充满着新的机遇。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表示,“过去我们走出去,是自己走。现在我们可以紧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得更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受益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联重科在深耕海外市场,在意大利、德国、荷兰、白俄罗斯、印度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工业园或生产基地,有20个海外贸易平台、8个境外备件中心库,产品出口到31个沿线国家。这些数字背后,是中联重科以自身实践为工程机械乃至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型国际化道路”。 发力“一带一路” 谋求全球新格局 近日,中联重科29台汽车起重机发往“一带一路”国家科威特,将主要用于科威特新型的大型石油冶炼项目。同时,企业也正不断加强迪拜子公司扩建配件库,增大高频配件储备量,升级机手培训中心。出口产品、增强服务只是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上持续前行的一个缩影。截止目前,中联重科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覆盖七大洲1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中联重科在全球资源配置上更是先行一步,在全球建立了立体、纵深的“两横两纵”的全新格局。从英国的宝路捷到德国的mtec和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以及市场占有率强劲的新兴国家,中联重科整合全球资源、出口优质产品,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巴西分子公司到北美研发中心,以及非洲大陆的分公司,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联重科输出优质技术、通过渠道化的管理,实现“花开全球,跳级发展”。新的国际化征程开篇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目前,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获得了100多个国家的响应。中联重科也紧随其中,打开了国际产能合作新篇章。中联重科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研发、销售、服务等资源配置,狠抓重点国家,从2013年起,先后并购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公司、意大利LADURNER等世界一流企业。通过不断扩充经营版图,同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外投资建厂,实现优势产能的转移,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并提升重点地区综合竞争力,形成围绕“一带一路”的本地化制造集群。2015年,中联重科作为首批中国企业入驻中白工业园。2016年,中联重科与白俄罗斯知名的MAZ卡车集团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联合研制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汽车起重机、环卫清扫车、混凝土机械等产品,辐射中亚和俄语区。持续“走进去” 加速文化融合共生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除了与沿线国家共享繁荣经济,更重要的使命是加速“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文化的融合共生。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是机遇,但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文化融合、管理模式匹配等,都将成为比国内企业更突出、更难控制的问题。中国企业过往的国际化成功案例表明,当地产业需求、消费偏好、法律法规、语言交流、区域文化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决定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关键。通过“走进去”,中联重科总结出来了“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共舞”的五项基本原则,获得高度认可和尊敬,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据了解,中联重科海外并购的5家企业,在不裁人、不换人、不派人的情况下,均实现了融合协同。一方面中联重科积极了解当地商业文化、市场规则、工作习惯特点,尊重差异,适度礼让。在推行文化融合方面,采取从上而下推行方法,让员工在理念上认同企业,使文化主动介入到对方企业。另一方面,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及策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化解并购时产生的文化冲突,促进了文化交流融合。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也因此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莱昂纳多国际奖,而中联重科于2013年收购的M-TEC公司总经理则成为长沙市荣誉市民,双方在合作共赢以及文化认同和融合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毋庸置疑,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春风下,中联重科近年来在海外市场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带来所在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中高级阶段,也是亚欧大陆进入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可以为中国高端制造企业布局全球一体化运营带来机遇。中联重科正是抓住这个机遇,为中国企业树立了践行“一带一路”的优秀典范。[详细]2017-03-29 17:09

现代煤化工国家战略筹码 刘振宇建议政府直面煤炭清洁利用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刘振宇,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洁净转化和燃煤污染控制研究,曾承担国家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国家“973”和“863”课题、国际合作项目等,现任国家“973”计划中低阶煤分级转化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过程中,刘振宇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报告对煤炭利用的思路表述得还不够明确,只在“打造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中有所提及,建议政府大力关注煤炭的清洁利用。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赞同并引起业内外的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也在最终的修改稿中,增加了“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表述。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就中国煤炭利用的诸多问题,专程采访了这位积极向中央政府建言献策的业内人士。 建议政府直面煤炭清洁利用 记者:您在两会期间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出于什么考虑? 刘振宇:煤炭利用目前在我国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65%左右。我们没有足够的油和气,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结构在未来几十年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不用煤,就出现严重的能源短缺,社会和经济不仅不能发展,甚至无法维持。人人都知道不能因噎废食,所以大力推进煤炭利用中的污染治理是我国不得不选择的重要方向和承担的任务。但《政府工作报告》在2015年的重点仅涉及了部分煤炭利用过程,甚至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污染问题,所以我建议政府必须要直面煤炭的清洁利用并提出有力措施。 记者:目前我国煤炭清洁利用程度如何? 刘振宇:不好一概而论。从大型燃煤电厂来看,我国都上了脱硫和脱硝装置。可以说,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燃煤电厂,小电厂淘汰的速度也较快。其实美国的很多燃煤电厂的污染控制水平不如我们。但目前我国燃煤污染排放的主体不仅仅是大型燃煤电厂,还有大量的中小工业燃煤锅炉,其燃煤量比大型电厂少不了多少,但污染排放量却大于电厂。 所以我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表述改为“推动燃煤设施的低排放改造”。 记者:治理中小燃煤锅炉,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刘振宇:一是要对中小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提高热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是大方向。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而不是将技术进行简单的罗列推广,最后又会出现有好技术企业不用的结果。 二是把中小燃煤锅炉原料洁净化当成重要目标。目前国内大电厂用优质煤,而中小燃煤锅炉多用劣质煤。小锅炉末端治理是很难的,但如果把原料控制好,用清洁原料,如把煤的硫含量降下来,就能在少投入的前提下比较显著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这就回到洗煤的问题上。如果中小锅炉燃用洗精煤,大电厂燃用劣质煤,控制污染排放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大型燃煤电厂的污染物排放更容易集中控制。同样的污染物,在一个大型电厂里控制和分散到10个小锅炉里控制,成本是不一样的。而小锅炉如果用精煤,分散燃烧的控制成本降低,后续简单处理也不会造成大问题。越是分散的、不好管控的,就越应该用优质煤。大型电厂用劣质煤的热效率会略有降低,但是中小锅炉用优质煤所带来的效益会很显著。这样从全国算下来,投入产出比应该是合算的。但因优质煤价格较高,要让中小燃煤锅炉用得起,就需要政府通过税收来调节。 记者:不过,政府公开的煤炭清洁利用数字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刘振宇:数字确实不错,实际上我国对燃煤污染排放物的控制程度也确有提高,但这里面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国内现在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都进行浓度监控,但这种监控在很多情况下效果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环保部门在控制系统里面看到的浓度监控数据不一定准确,因为下面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变这些数据。比如在稀释测控点周围的气体,局部降低污染物浓度,监测探头测出的浓度就不准确了。 记者:国外是怎么监控呢? 刘振宇:美国实行总量控制。通过一个电厂每年燃煤量和所选煤的含硫量,计算出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进而算出尾气脱硫过程中吸收这些二氧化硫需要用到的脱硫剂量。政府通过掌握这些总量数据并对脱硫剂的销售方、脱硫后废脱硫剂的流向进行监控,就可以知道企业排放了多少硫,不需要时刻监测,这就减少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也可以防止企业造假。 对煤化工要有长期、延续性政策 记者:说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就不能不说到煤化工。您对国内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状态有什么看法? 刘振宇:国内煤化工产业发展到今天,跟农村种大蒜、生姜差不多,行情好大家一窝蜂都去种,最后卖不了就不种了。这样不仅不能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将煤化工产业扼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市场运作,更需要政策约束机制。农民看的可能是一两年的市场,但政府应该看到更长远的市场。 记者:您的比喻很有意思。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搞煤化工如同种大蒜、生姜的局面? 刘振宇:煤化工产业为什么出现过热趋势?是因为大家已经通过煤化工产品赚钱了吗?并不是。目前规模化运行的煤化工项目还不多,且利润并不是很高,甚至有些项目是不赚钱的。那究竟为什么煤化工市场会过热?因为相当一些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不是盯着煤化工技术和产品,而是盯着搞煤化工所带来的煤矿资源、土地资源甚至是资本市场的收益。煤化工产业的市场规律,就是如果我想要拿到那块价值上千亿的资源,就要投资数十、上百亿做煤化工项目,不然政府就不给我那块资源。所谓煤化工过热、市场无序,实际上是有序的、有投入产出比的,只不过投入的是煤化工规划,产出的是煤矿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等,甚至还有政绩。 记者:针对这种情况,您认为应该怎么办? 刘振宇:如果真的赚不到钱,怎么会过热?还是因为搞煤化工就能从别的地方拿到资源。我认为政府应该反思,你制定出来的煤化工政策为什么被打着煤化工幌子却并不是真心要搞煤化工的人利用了?政府对煤化工要有长期的、延续性的、不能左右摇摆的政策,不能像老农一样只看一两年的市场效益,而是要看10年、20年后的市场。当年建了煤化工项目还没赚钱,但是土地已经获利了,资源也已经获利了,政绩已经有了,这样的政策容易让人急功近利。煤化工的技术体系非常复杂,那些真正发展煤化工的企业都在科研方面投入很大力量。政府要能够辨别哪些是打着煤化工旗号,哪些是要真正发展煤化工,这样制定的政策才真正有利于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煤化工不能简单地用金钱衡量 记者:有人说,搞煤制油成本也不低。进口石油如果价格便宜,又不浪费水,直接买不好吗? 刘振宇:有便宜的油,就要进口,这是人人都能判断的,无论是眼光长远的人,还是眼光短期的人。问题是我国能不能长远、可靠地依赖廉价的进口石油。另外,当你完全依赖廉价的进口石油时,你的弱点暴露给了别人,你的竞争力下降。还有,当你买完油、烧完油,你还剩下了什么?煤化工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付给装备制造业钱了、纳了较高的税。企业和个人可以简单对比买油和发展煤化工之间的价格成本,做出自己的决定,但国家不能仅仅这样简单考虑。因为通过发展煤化工产业,不仅提供了就业,还提高了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信息化程度、设计水平、管理能力,甚至工人素质,这不是简单地用价格就能衡量的问题。当然市场不会考虑这些因素,但是政府要能看到这一点。像美国的不少军工技术民用化了,我国的一些航天技术也转移到了民用。其实,很多煤化工领域研究出来的技术已经拓展到了别的方面,比如生物质转化、重质烃和非常规烃资源的转化方面。特别是煤化工开发出来的环保技术,完全可以用到别的领域。 记者:去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有人认为现在搞煤化工并不划算,您怎么看? 刘振宇:还是要把大前提搞清楚,为什么我们要搞煤化工?煤化工生产什么?煤化工主要生产化学品和油。中国对油的需求量还很大,自产2亿多吨,进口3亿多吨,在自产量显著增加无望的情况下只能买油。但买油并不仅仅是买卖这么简单。美国能源部当初搞煤液化项目就不单纯是为了煤液化,而是因为要掌握这项技术,从而限制从中东购买石油的价格。美国在煤液化项目上投资的钱远远少于购买石油节省的钱。有人说低油价下搞煤化工不划算,但是大家没看到进口油之所以便宜,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大力发展了煤化工。中国将长期缺油,也将长期进口石油,在买油市场上必须具备充足的砍价的能力。而这不仅与政治军事有关,也与科学技术的能力水平有关。煤化工的技术水平就是一个重要的筹码。 污染防控要靠真正搞煤化工的人攻关 记者:煤化工的污染问题,还有比如水耗问题,您怎么看? 刘振宇:如果搞煤化工不是为发展煤化工,仅是为了获得各种资源,项目只是装个样子,那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排污问题,因为可以解决的污染他也不会去解决。比如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太高,环保局来装置就开,环保局一走就停掉。这本质上都是只顾煤化工的眼前经济利益造成的。所以,要解决煤化工的污染问题,靠那些想捞一把就走的企业是不可能的。还是那句话,要让真正想搞煤化工的人来搞,污染就是他要攻关的问题之一,这才能根本解决。煤化工的水耗多是经济所限。水实际上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只不过在运行过程中水处理成本较高,不如直接用新水便宜。所以政府在政策上应该有针对性。缺水地区比如新疆、内蒙古等,可以用高水价促使企业降低水耗。我知道有的煤化工企业就主动提出了这样的方案。 记者: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呢? 刘振宇:煤化工及其能源产品的使用排放二氧化碳,是因为要把煤中碳元素的能量拿出来利用,而要拿到碳能量就要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无论以何种方式利用煤炭的能量,必然要排放二氧化碳。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能量支撑,如果油和气提供不了,就要用煤。用煤就要排放二氧化碳。我们花美元进口石油,美元是从哪里来的?美元就是排放二氧化碳赚来的,美元就是二氧化碳。这是回避不了的。当然,将煤转变为化学品无需将煤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但在未来几十年,社会对化学品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对碳基能源的需求量。就是假定我国有办法会很快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从目前的65%降到30%多,达到目前全球的平均水平,煤炭排放二氧化碳一样是必然的,其量一定是很巨大的,一样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记者:您对煤制油要交消费税怎么看? 刘振宇: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又压煤化工了。我认为,国家可能有压一下挤掉泡沫的想法,最后剩下真正搞煤化工的企业。但是挤出泡沫不应该伤害本体。如果煤制油和石油都征收一样的税率,那发展煤化工就很困难了,石油没有了只能去买,能不能买到便宜的看你有什么底牌,那就又绕回前面的话题了。煤化工还不是一个成熟产业,还在发展中,技术还在革新,国家应该扶植它。政府要限制的,应该是那种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支撑,只是拼凑一个团队,就做项目的投机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可长远发展。[详细]2016-03-21 13:53

泛珠三角区域晋升国家战略:统筹东中西打造经济带

历经11年,由广东省倡导发起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赋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五大战略定位。该意见指出,这有利于统筹东中西协调联动发展;有利于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深化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横跨内地九大省份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域合作模式获得国务院认可。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赋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五大战略定位,分别是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区域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 这是自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得到国家层面的进一步布局。11000余字的《意见》中,国家对泛珠三角的布局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和对接“一带一路”等多个“政策包”,其中许多交通设施工程和产业园区是首次公布,可谓“含金量”十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又称“9+2”区域合作,2004年由广东省倡导发起,参与地区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历11年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 《意见》指出,新形势下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有利于深化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对接港澳“升级版” 对接港澳的重点区域,将从广东省扩及华南、中南、西南诸多省份。《意见》明确赋予“泛珠三角”新的战略定位: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区。 《意见》要求,依托港澳两地国际竞争优势及内地九省区广阔腹地和丰富资源,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框架下,充分发挥内地九省区与港澳山水相连、经济联系密切以及“一国两制”的优势,深化各领域合作,拓展港澳发展新空间,提升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核心区”的定位意味着依托珠三角、对接港澳的“9+2”合作框架迎来新的升级。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关南表示,省级行政区层面推进10余年来,珠三角区域合作已有一定基础,“升格”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些年来,随着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一带一路”三方面的建设推进,企业的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国际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得内地九省区之间的区域壁垒进一步淡化。特别是随着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经济的融合发展,粤港澳一体化雏形已经显现,因而有条件将对接港澳的区域进一步扩展。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耀也表示,内地九省份共同对接港澳,有助于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向纵深延伸,实现西南、中南地区人力、土地、生态环境等资源禀赋优势和港澳、珠三角技术、市场优势的互补,实现东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由此开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统筹东中西打造经济带 在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具体抓手方面,《意见》的思路是沿着物流大通道布局产业链,产业合作的形式既有传统的产业转移承接,也有高起点的先进产业落地。 《意见》强调,促进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着力构建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发展带。与此同时,将加强产业协作,整合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培育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的先进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承接”。《意见》提出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对此,广东社科院宏观所副所长陈再齐认为,“9+2”框架的区域合作,一方面体现为落后产能的转移和承接,另一方面则是优质产业的分工。 落后产能的转移和承接方面,具体表现为成本较高地区转移到成本较低地区的梯度转移。如近年来珠三角的产能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区,而随着物流大通道的完善,未来将有更多富余的产能转移到西南、中南地区,从而跨省域乃至面向全球的产业链布局。 就优质产业的分工,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跨区域合作不一定就是偏远地区承接落后产能,也可以表现为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和合作。如围绕着贵阳-广州高铁的大数据产业布局,大数据产业的服务器、研发可以放在贵州,但珠三角尤其是广州、深圳拥有大数据应用的广阔市场。 广东物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仁洪认为,沿物流通道布局产业链有望成为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式。依托正在建设的川贵广物流大通道,广东的电子制造业可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四川,面向当地的消费市场以节省成本。与此同时,贵州的企业可通过陆港联运的方式以珠海港作为出海口,在内地就可实现封装上船,转做出口贸易。 “这有助内地九省区的一体化,而泛珠三角连成整体则能更好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仁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详细]2016-03-16 10:50

地方密集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重点对接国家战略

在2014年即将走完全程的时间节点,各地陆续召开地方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全年经济发展状况,重点部署2015年的经济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对2015年经济发展的具体部署中,地方借势区域经济发展,以应对经济新常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更将明年发展的重点对接到国家的政策战略利好上,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成为了地方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时考虑的重点。 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国家出台的重大战略后续必然会有相关项目以及财政等利好政策相配套,与之相关的地方能够享受到政策倾斜,以促使地方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得到优化,形成长远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谋突破 新常态之下,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之一。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1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河北转入新常态后的趋势性变化更为明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河北既面临全国“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又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大气污染严重的特殊问题,适应新常态压力更大、任务更重。 周本顺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最大的战略机遇,也是河北创新发展的最大机遇。近期,河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重点支持回报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及其他重大项目。 根据《意见》,河北拟承接京津金融产业转移和金融功能外溢,引进各类金融总部来河北省设立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和数据备份中心等后台机构,打造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加强区域内各类资本市场分工协作,支持京津冀股权交易市场深度合作。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京津是世界上少有的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集聚的区域,而京津的相关金融产业转移与功能纾解是河北发展的一个好的契机。 此外,12月23日召开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进一步提升长株潭增长极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发挥岳阳作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作用,将其发展成为全省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 各地紧抓国家战略机遇 将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家级战略相结合并非湖南单例,多地借势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12月22日召开的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举全省之力,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 据会议透露,本月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 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把加强重点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列入第一项任务。 徐逢贤表示,中西部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享受政策倾斜后,有望仍实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速。 此外,今年获批的天府新区,以及国务院批复同意比照执行中关村[0.36% 资金 研报]先行先试政策的绵阳科技城,也成为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明年培育区域经济新引擎的重点。 “这为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增长平台。”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表示,应该把天府新区建设,放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深化西部大开发、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中考量。[详细]2014-12-25 10:27

一带一路大战略65个国家将受益 规划将很快出

“一带一路”大战略 相关65个国家将受益 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之多,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仍在谈判的还有6个 种种迹象显示,“一带一路”规划将很快出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将提速。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复旦大学教授吴心伯表示,“一带一路”是向西走的,沿途有65个国家,是中国的“战略大手笔”。“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个大战略。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年—2013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和9.7%,而“一带一路”相关65个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2013年,丝路的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对于带动全球贸易投资复苏发挥了较大作用。 据悉,“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务院。方案涵盖多方面内容,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着力打造中新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等。 “一带一路”规划将以推动建设自由贸易园区或港区的形式推动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正在推进一系列自贸区谈判,逐步构建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截至目前,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之多,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仍在谈判的还有6个。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在昨日召开的对外援助专题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并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重点受援国的援助力度。[详细]2014-12-09 09:27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