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举行的“中国开放新阶段高峰论坛(二)”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贸易顺差迅速缩减和居民消费率的复苏,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开始改善,而中国经济结构改善的主要动力是基础性的市场机制,而非短期政策调整。
在当天举行的论坛上,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确实成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恢复成长的主要动力。
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结构调整的迹象和趋势。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平均每年上涨0.5-0.6%,但上涨不能归咎于短期政策的发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hazen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魏尚进就中国金融改革的未来发表看法,他提出“至少有五件事情需要思考”:第一是银行业转型升级,第二是汇率改革,第三是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第四是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第五是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由李稻葵撰写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阶段将有可能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相对生产能力过剩逐步减少的局面。由过去的产能过剩经济走向均衡经济,在局部将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短缺。
报告还特别提醒,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外的依赖度将不断降低,而消费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同一论坛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表示:“新世纪(002280)开始以后,我国的储蓄率、投资率增加都很快。投资与储蓄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仅看居民的储蓄,这是不够的,一定要看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
白重恩同时表示:“我国居民社保缴费率太高,如果降低的话可以减少居民的负担。但社保的资金不够怎么办,应该想其他的财源,如国有企业的分红应该纳入一般性预算,可以用来支持社会保障。”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认为,社会保险的改革方向首先要大幅度降低强制缴费率,真正做到广覆盖、多层次。
会议期间,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表示,国民储蓄与国民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它由两个因素组成,一个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小。第二个是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小会影响居民储蓄,收入结构、消费率也会影响储蓄。
与此同时,许宪春表示,国民可支配收入既影响到国民财富总量,也影响到分配。国民可支配收入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更取决于财富存量。
此外,许宪春还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要保持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率、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保持合理的资产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