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第三个“中国统计开放日”,中新网记者走进山西省统计局、太原市统计局,了解统计数据的产生和运行过程,统计专家详解了众所周知的GDP数据出炉过程及GDP的“前世来生”,并解析为何国家GDP与地方GDP相加总和不一致的问题。
GDP曾有两种核算体系
GDP作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成为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也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据太原市统计局核算处处长陆建云的介绍,长期以来,国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东方体系和西方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以东方体系核算GDP,在改革开放后,为与国际接轨,中国从1985年开始用西方体系试算GDP,从1992年开始,中国结束了东方体系和西方体系双轨制的GDP核算方法,延续至今一直以西方体系核算GDP。
政绩考核需要GDP数据
因为中国需要一项指标衡量地方政府政绩,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于GDP的核算,实行“分级核算、下管一级”的原则,使用国家、省、市、县的四级核算,比国外的核算结构更加复杂。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GDP只核算国家一级。
陆建云称,由于各级核算使用的经济指标不同,依据的统计资料也有差距,因此,造成了国家GDP与地方GDP相加总和不一致的问题。
“由省级汇总的数据与国家直接核算得到的数据相比,有明显误差,且近几年这种数据差距越来越大。为此,目前国内的GDP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而省、市、县各级的GDP则均被称为"地区生产总值"”。陆建云进一步解析。
据了解,GDP的统计其实是统计局的常规工作,目前的GDP数据,通常是按照季度和年度来公布的。
陆建云称,因为年度GDP核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统计工作,统计部门要历时2个多月才能核算出来,而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需要一个时效性强的数据,因此产生了季度GDP的数据。
每个季度的GDP,统计部门则采用了部分推算的方法。其中,工业和农业由于每季度直接有增加值产生,可以直接使用由下而上直接汇总的数据得到其生产总值。对于其他产业或行业,由于收集的资料较为有限,且数据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得到,其中部分行业数据需通过相关指标推算得到,只能根据上一年的年度资料进行分季度调整,并运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相关系数进行“快速推算”,“使用的系数是经测算后科学制定的,因此,每年年末四个季度数据的加总,与年度数据的误差并不大。陆建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