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在大部分报道上,看到关于中国制造和东南亚制造的人力成本对比的问题探讨,基本上都围绕着人力成本展开的。这个在无形之中,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好像东南亚人力成本低,各大厂商有意无意地往那边转,花个几年时间的经营就一定有利可图。
不得不说,这个在长期来看,确实是这样。东南亚会经历与我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发展历程,通过各种招商引资的策略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带给外资企业相当大的回报,然后在几年、十几年之后再碰到跟我国现在一样的发展问题。
这个时候,外资企业不得不再寻找下一个低人力成本的地区了——那就去非洲吧。
在东南亚小国利用更低的人力成本吸走外资企业的工厂设备、产品定单的时候,中国企业在做什么呢?在重复欧美国家走过的路: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向高端市场迈进。
但是,以上两种情况都很难大规模发生,为什么呢?
1. 不可被替代的“一条龙”服务。曾有一种说法:国际经济发展有两极,一极是中国、一极是美国,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消费。其实美国是用全世界的钱来养自己,而中国是用自己来喂养全世界。中国制造,从日用百货、服饰、到各种家用电器等等,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产、供、销一条龙式的服务。试问,还有哪个国家能提供这种全方位的覆盖?这是无法替代的优势之一。
2. 劳动生产率不一样,难被替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熟练技工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而且由于人口优势,招工相对不是那么困难,也并不需要太多培训。综合在一起后,劳动生产率是很高的。这两年开工不足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欧美的消费能力下降,导致外贸订单不足而开不了工。这个情况还会继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就算换成东南亚生产来降低成本,由于需求不足,还是难有发展。
另外,虽然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成本上升了,但我国内陆的生产生活成本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富士康为首的生产制造企业纷纷向内地转移。而不得不提的是,印度、印尼、泰国这些国家的人,劳动积极性不是太高,也比较容易闹罢工什么的破坏生产秩序。笔者以前听两个同事说起过到印度出差,以及在美国与印度人合作的事例,都反映他们工作积极性很低、没有时间观念、效率极其低下,人也不实诚。而且,这些国家内部环境也不是很稳定,这种隐性的成本太高了,难以控制。
3. 市场容量有限。每一次产业的更新换代都要淘汰掉一大批没有生存、竞争能力的企业,然后使得资源重新分配,集中到有优势的企业身上,助其完成蜕变。
中国制造业出路在哪?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乏力受国际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同进也有自身的原因。如何改进,得至少从两个方面来解决:
1.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前面已经说过一次了,企业需要主动寻求技术升级、产品创新,不再只做低质低价的产品,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可以通过培养人才、购买技术、并购企业来获得人才、技术、产品、市场这些原本需要自己花很长时间来建立的东西。
2. 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原材料、运输、仓储、配送调度、机械加工等环节的成本,其实比人力成本最高,企业应该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来优化自己的各项流程,对员工进行适当培训,让他们能帮助企业一起来做优化,然后再上配套的信息系统以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和管理。
在做这两个大动作的时候,也得时刻关注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市场的变化,以防错过发展时机。